当代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创新之作——读乔舒亚·戈尔茨坦的《国际关系》

来源 :美国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关系学者霍士第(K.J.Holsti)认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仍无一共同认可的准确定义[1].早第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关于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范围、重点和方法论的争论曾掀起高潮.但作为政治学的一部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名称不同,实际上属同一学科.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般来说,传统学派沿用前者,现代行为学派多采用后者.
其他文献
引人注目的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已落下帷幕。在国内经济尚未走出危机和国外各种挑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这次选举结果将对奥巴马政府未来两年的内政外交产生影响,今后两年的美国对华政策也将受到影响。
2010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期选举后美国内外政策走势”研讨会。来自美国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和美大司、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0年11月22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和华侨大学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国际研究):软实力与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华侨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学者与会,围绕中外软实力资源及其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等问题进行研讨。
2006年11月,美国老中青三代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齐聚密歇根大学,就中国政治研究,特别是新的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如何改变了中国政治研究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与会学者的研究成果最终结集成册,这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1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政治:新资料、新方法和实地考察的新策略》。
2010年12月4日,“美国中期选举与奥巴马执政前景暨美国的亚洲政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与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期刊
2003年10月1日始至2004年3月31日,笔者走访了60位美国学者,同他们就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现将受访学者的主要观点加以综述,并对采访情况做简要介绍。
2005年9月27日至9月28日,美国凯特林基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行了第19次"中美长期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凯特林基金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党校、国防大学、上海美国学会等单位的20余位中美学者与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