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扣动词 “摔”出精彩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描述】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断中,作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争强好胜的、富于心计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胖墩儿。怎样“取其一点”,凸显人物形象呢?经过不断思考,我决定把人物的动作描写作为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片断回放】
  (捕捉战机,招法有趣)
  师:就让我们先来看“捕捉战机”部分。比赛中小嘎子与胖墩儿各用了哪些招术来一争高下的呢?
  课件出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一、概括动词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快速圈出这一段中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动作。
  1.生交流:嘎子的动作是围、蹦来蹦去。胖墩儿的是塌、合、鼓。
  2.聚焦小嘎子“围着猴蹦法”。
  师:大家可以发现嘎子这两个动作是合在一起的,我们姑且组合起来,组成小嘎子的第一招:围着猴蹦法。
  师:我想偷偷地问问小嘎子:嘎子,你为什么对胖墩儿第一招出的是围着猴蹦法?心里是怎样想的啊?
  生1:消耗别人的体力。
  师:高明,实在是高明!
  生2:找别人的弱点。
  师:有智慧啊!
  生3:隐蔽自己的弱点。
  师:扬长避短。
  师(引导):小嘎子一边使着“围着猴蹦法”,心里其实总想着:使巧招,下冷绊子。
  师:来,谁来读,把那调皮可爱的小嘎子呈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们纷纷举手并声情并茂地朗读)
  3.聚焦胖墩儿“塌腰合裆鼓眼法”。
  师:胖墩儿上当了吗?请你也根据他的动作概括一下他出的第一招,写在表格中对应的地方。(在课件中展示表格)
  学生们四人小组合作,概括招数,然后交流。
  生:胖墩儿出的第一招是——塌腰合裆鼓眼法。
  师:不错,你把胖墩儿动作组合起来了,非常全面,也很形象。
  师:谁上台来演一演胖墩儿的这一招。
  (生都跃跃欲试表演胖墩儿的招数)
  师:这一招大家感觉怎样?有趣吗?谁来用朗读把这有趣的一招浮现出来。
  二、品味动词
  1.动词改变
  师:双方这一招下来,谁赢了?(旗鼓相当,不相上下)既然是分不出输赢,那我们把他们的招法交换一下,让他们出对方的招术,我想,比赛的结果也应该一样吧。自己读一读。
  出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学生们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
  师:大家笑了,怎么了?
  生:感觉小嘎子已经不像小嘎子,胖墩儿不像胖墩儿。
  师:是啊,他们根本出不了对方的招术啊!这些招术是他们各自特有的。
  2.复原动词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将小嘎子和胖墩儿独有的模样、招术特点描摹出来。
  出示: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师:正是这些动词符合了人物的特点,所以我们读起来趣味十足。
  【课后反思】
  一、品读演绎,“摔”出童趣
  特级教师金明东说过,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要还学于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最亮丽的主人。在备课时,我一直思索:怎样在这堂课的阅读指导上适度忘记自己,让自己往后退,把学生往前推——即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悟,感受有趣呢?后来我在教学设计时,把“捕捉战机,招法有趣”这一段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中找出小嘎子与胖墩儿各用了哪些招术来一争高下。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找到这些词语,一边细细朗读,认真品味,一边积极交流自己的感悟。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没想到,课堂上我的“退隐”,换来了一种全新的姿态和境界。
  二、互动合作,“摔”出智慧
  在备课时,我发现课堂作业本里有道“概括招数”的题。为了攻克“难关”,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互助,教师点拨”的教学策略。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品读语言,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究,感悟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人物形象。同伴互助则主要体现为四人小组学习,通过与组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和完善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把文中描写人物动作或心理的语句都找出来了。在交流汇报期间,我顺学而导,通过朗读、想像、比较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嘎子和胖墩儿的不同性格特点,体悟文章写法,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三、换位感悟,“摔”出体验
  窦桂梅老师说: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在这堂课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尝试——让课堂阅读更好地为孩子们平时的写作铺垫。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们展开了一次独特的“换词”体验之旅。我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招法交换一下,让他们出对方的招术,幻灯片大屏幕一现,孩子们一读,都笑个不停。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不能交换这些动词的理由。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听着他们头头是道的表达,我欣然于心:因为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培植着孩子们那一个个柔软的内心世界,悉心倾听着他们言语和思想拔节的声音……我所预设的效果也就在这不经意间达到了——顺学而导,让孩子们自己感悟到正是这些动词符合了人物的特点,所以我们读起来才趣味十足,从而让他们再次认识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那么,教育管理者和执教者,也应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发展成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发展?”我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首先应关注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现状怎样?将会发展成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发展?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在语文教学园里不断尝试,收获了诸多体会。  一、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着教材优势,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出形式多样的
一般情况下,高三年级的总复习,是不能不使用一些教辅资料的。因为使用适当的教辅资料,无论是对教学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其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笔者从教二十多年了,特别是近十来年一直战斗在高三毕业班的“前沿阵地”,对教辅资料的使用感触是很深的。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我对自己常用的几种教辅资料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使用教辅必须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符合  近十年来,我用过《优化设
一、以“生”谈诗人  诗歌是时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也是诗人思想、人格的写照。金开诚在《漫谈“想诗”》中说“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这说明鉴赏古诗词得将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之谓游山玩水三境界。欣赏自然风光如此,欣赏人间万象亦然,大致都要经历这三种境界。这三个阶段我们姑且代用美学理论上的三个名词来替代,即直觉阶段、移情阶段、距离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欣赏的第一阶段,也是初级阶段,我们可以视之为“直觉阶段”,所谓“直觉即是表现”,这里的“表现”即指客观事物的直接显现。欣赏者初识客体对象,
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新课标、新课改必然会带来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但更新、纳新、创新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革故鼎新”这个词是非常准确的,但我们一些老师有时的理解往往会有偏差。首先这个“革”,是改革、革新,而不是革命。几年前东北育才中学的特级教师孙永和说得非常好,他认为“课堂教学革命”这个说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语文课堂学习的“根”就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现在语文的教学在奠定“工具性”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人文性”的渗透。但是极端的突出“人文性”,改革也就偏离了方向。语文课堂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统一,相辅相成才有效果。根据我校语文课堂改革现状,总结出如下几点比较有成效的策略。  一、贯彻“尊重个体,学为中心”的教改理念  “学”是课堂的中心,无论老师课堂表现多
【摘 要】逆向思维就是我们作文创新的一条捷径,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写作中怎样运用逆向思维呢?第一、在文章立意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二、在文章的选材上运用逆向思维;第三、在文章的构思上运用逆向思维。  【关键词】逆向思维 作文创新 捷径  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们的普遍心态,而对文学而言,更忌平淡无奇,陈陈相因。文学必须要创新,作文必须
“再一次为平凡人喝彩”系高二段考原创材料作文题。针对此次作文最突出的主题不明确,中心不突出的问题,笔者拟从审题分析,规范片段作文思路两方面进行作文评改和升格训练。  一、审题分析  1.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生活没有彩排/人生也没有裁判/总会有些时候满心期待换来的是失望/或者是不体谅……然而,每当这个时候/你都能在心中听到一个声音/清晰而坚定/再来一
《礼记·乐记》中有一个音乐审美的例子:“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钱钟书先生认为这是一段“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连通。”歌唱应是一种听觉,但作者在表现歌声的变化时却并用了视觉:歌声上扬时给人激昂慷慨的感觉,歌声下探时给人低沉压抑的感觉,歌声转折时给人有似折断的感觉,歌声停止时如同枯槁的树木断然矗立,戛然而止,歌声婉转变化时都符合乐理规律,歌声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