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术语元语言研究的社会认知视角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学术语既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又是语言学研究的元语言。力动态系统术语是认知语言学术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力动态系统术语意义建构的内部机制,有利于揭示术语元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培养人们的元语言意识。研究发现,语言学术语元语言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不仅借助了概念隐喻机制,而且依赖最初认知,即元隐喻机制,是社会与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术语元语言;力动态系统;意义建构;元隐喻;社会与认知
  语言学术语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又是语言学研究的元语言。元语言的概念比术语要宽,而术语是元语言中最重要并且处在核心地位的部分[1]51。目前,国内外对元语言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界定、分类及其对教学和词典编纂的价值探讨,语言学界似乎对元语言现象未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尽管如此,国内学者如封宗信[2]407强烈呼吁,“整个语言学界更应该关注元语言所涉及的语言意义问题。”事实上,自2010年至2013年,国外的元语言研究逐渐向语言习得和教学领域渗透,指出了培养元语言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4][5],为术语元语言认知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力动态系统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实体(entities)与力(force)互动的理论。该理论不仅在语言层面发挥着结构性的关键作用,而且还活跃在语篇层面。因此,分析力动态系统理论中的术语,对深入了解语言学术语元语言的意义建构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力动态系统术语是如何建构的?其语义冲突是如何缓和并达到语义和谐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试以力动态系统理论术语为语料,以社会认知理论为视角,从词源的识别到语义冲突的缓和,对力动态系统术语的意义建构机制做系统分析。
  一、术语研究的社会认知理论
  (一) 社会认知理论的引入
  《术语描写的新方法-社会认知方法》(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是由Rita Temmerman主编,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于2000年出版的一本术语学专著。该书全面介绍了术语描写的新方法,即社会认知方法。
  传统术语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及理论框架以客观主义(objectivism)为基础,其最致命的一个缺陷在于对抽象存在的术语概念的研究,忽略了术语在分类和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6]224。术语和认知科学密切相关。术语学以语义学为基础,并把语言和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联系起来[7]39。认知科学认为,术语的意义研究与体验性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为了弥补传统术语学研究的不足和缺陷,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应运而生。
  (二) 社会认知理论介绍
  社会认知术语学是一种术语描写的新方法,立足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来质疑和观察研究语言现象,结合认知科学的许多见解如原型理论、认知模型、类比理解和历时分析等,证实理论概念与术语描写的相关性。
  该方法首先关注生命科学领域术语的定义,其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一个在上下文中具有派生意义的类别语料,即在语篇中研究类别;研究目的是研究理解单元(units of understanding)的定义性、命名、随时间进度的发展及随知识增长的隐喻模型的作用。社会认知术语学借用的理论基础是解释学(hermeneutics)理论和语义三角理论(the semantic triangle)。解释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概念化和范畴化的理解,词汇化在该理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语言在新的理解中的作用。社会认知术语学对语义三角理论有自己的认识和突破,认为语言是表达人们对世界感知和概念的媒介,并在人们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世界存在于(或部分存在于)人类心智之中,并且坚持认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对世界的认知。(传统术语学和社会认知术语学对世界、语言和心智的不同认识,见表1)。社会认知术语学的语义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语义三角变成了包含与被包含及媒介的新型关系(见图1)。
  表1:传统术语学和社会认知术语学的差别
  认识范畴传统术语学社会认知术语学
  世界和语言世界客观存在并能被命名语言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世界和心智因人类心智的分类潜力,世界可以通过人类心智得到理解世界是人类心智的一部分
  语言和心智语言的创造潜力被忽视对语言的理解离不开对世界的理解
  图1由认知语义三角到社会认知术语语义观
  在分析过程中通过和传统术语学理论、方法和原则的对比,社会认知术语学结合认知模型、一词多义和近义现象、隐喻模型对范畴和命名的影响、对理解单元的历时分析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分析原则和分析方法。社会认知分析借用了认知语义中的三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包含成分分析理论(componential analysis)的原型结构分析理论(prototype structure analysis theory);第二种理论是范畴框架下的认知模型理论(cognitive models underlying categorization);第三种理论是多义性发展的历时性分析(the diachronic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ysemy)。
  (三)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意义
  社会认知术语研究丰富了术语学的研究方法,倡导术语语义研究应从理解单元开始,并为追踪术语意义的演变开创了可能性,在概念化、命名和理解的历史进程中,也将会产生一词多义和近义知识信息功能的资料数据。与传统术语学相比,社会认知术语学具有更丰富多样的理论基础,并且和其它的方法相结合分析语篇信息中出现的范畴现象。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方法可以对术语信息进行深度描述以达到描写的准确性,这也为术语元语言的深层次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力动态系统术语的意义建构
  力动态系统理论是Talmy认知语义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力动态系统要素包括力的施加(exertion of force)、对力的抵抗(resistance of force)、力的克服(overcoming of such a resistance)、力的阻碍(blockage of the expression of force)以及阻碍的消除(removal of such a blockage)。力动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受力体(agonist)、施力体(antagonist)、施力体的内在趋势、两者力量的强弱、两者互动的结果(resultant)等。力动态系统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层面的语言表达。
  力动态系统理论中的术语是语言学元语言的一部分,认识术语元语言的内部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动态系统理论,也将有助于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
  (一) 力动态系统理论术语的百科知识观
  社会认知术语研究在定义理解单元时,对百科知识做了必要的概括,从而有益于术语意义的理解。百科知识和语义信息通常被认为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征。认知语言学将百科知识视为基本的语义观之一,认为理解是通过知识节点(nodes of knowledge)进行的。虽然理解所需的知识节点内部复杂、千变万化,但是这种复杂性还是有理据的。也就是说,依据理解的详细程度和理解所需的特殊情景,知识的复杂性可以得到解释。
  力动态系统理论不仅存在于物理领域,也表现在心理领域和社会领域。与这三个领域相对应的三种力分别是,物理力(physical force)、心理力(psychological force)和社会力(social force)。物理力是具体有形的。在心理领域,力动态从物理源域向心理目标域映射;在社会领域,力动态从物理源域向社会目标域映射。可见,物理力是心理力和社会力的基础隐喻源。也就是说,物理力在概念隐喻中不仅仅充当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过程中的源域,更是作为一种“元隐喻”,揭示心理力和社会力的内部建构机制。事实上,丁尔苏[8]也认为,概念隐喻只不过是语言学家的一种元隐喻建构。因此,我们认为力动态系统理论术语的意义建构及其认知表征,可以通过元隐喻机制加以阐释。
  (二)力动态系统理论术语的元隐喻建构
  社会认知术语研究认为,要想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隐喻这个过程是必需和必要的,而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隐喻的类比思维(analogical thinking)脱离不了与社会环境以及认知科学相互影响的历史,这种类比思维可以将源域和目标域追溯到生命科学领域。在做术语意义分析时,社会认知视角要求从术语的主客体因素出发,结合百科信息,把真实世界(world)、人的主观世界(mind)和语言(language)结合起来。
  本文就力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部分即不同的构成要素做尝试分析,见图2。
  力实体(Force entities)力的内在趋势(Intrinsic tendency)
  受力体(Ago):○施力体(Ant): 〗倾向于运动(Toward action): >倾向于静止(Toward rest): ●
  力的强弱(Balance of strengths) 互动结果(Resultant)
  强者(Stronger entity): +弱者(Weaker entity): -运动(Action):>静止(Rest): ●
  图2四对构成要素的意象图式
  图2力的四对构成要素意象图式,包括力实体和力的内在趋势两个主要方面。从力实体角度看,力又包括受力体、施力体、力的强弱以及强实体/弱实体(强者/弱者)。从力的运动趋势来看,力又包括倾向于运动/倾向于静止、力的互动结果以及运动/静止等方面。为明确表述这一理论,Talmy采用形状、运算符号等元语言或元符号信息,将这一理论的语义要素和构成要素进行形象化处理。语言和认知是以视觉和运动为基础的[9]。Talmy在解释实体与力的互动关系时采用了“>”“+”“—”“○”“●”“〗”“ → ”等具有视觉动感的符号,将物理力作了模态化隐喻解读。
  Lakoff & Johnson[10]75-77认为,大部分抽象概念是隐喻性的。隐喻世界中,施喻者是隐喻及其意义构建的主体,其重要性不容漠视。施喻者的主体性是指认知主体所表现出的有别于他者的个体特性,具有独特的自由意志、理性反思和审美判断,是个性的张扬和个体力量的释放[11]。Talmy[12]认为,语言表达和世界上某一事物的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它必须通过语言使用者的大脑和认知系统。语言使用者的大脑和认知系统既具共同特征,又各具特点。Talmy是最早把心理学中的焦点(Figure)和背景(Ground)概念运用到语义分析中的语言学家[9]28。Talmy在创新语言学理论过程中积极与其他领域的理论相结合,使抽象的语言学理论具体化,此过程中暗含着隐喻理论的运用。钟守满和孙崇飞[13]在《隐喻释义及释义模式》中提到隐喻研究者还需充分考虑人们在产生隐喻时的语义取向性,即人们总偏爱用一种特定的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其实,在创建及创新语言学理论或其他理论的情形下,这种语义取向性也同样存在。这取决于主体的兴趣、意向或偏好。然而我们发现这种语义取向性同样来自主体的自身体验。Talmy本人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特的理性反思、多样化的认知视角以及在语言学领域炉火纯青的造诣等主体因素使得这一理论的构建具有独创性和建设性,同时对该理论的初步认识有一定的引导性。
  客体方面,束定芳[14]认为,语义冲突是产生隐喻意义的根源。在隐喻意义理解过程中,缓和语言内部语义冲突也是一个微妙的过程。力动态模式是通过表达物理的力互动表现出来的,但是却作为一种基本的概念体系普遍存在于语言中,用来构建语言中与力互动相关的概念,在语言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阐释价值。这之间就存在着一种语义冲突,如图3所示。   图3领域间的语义冲突
  图3展示了物理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语义之间的冲突关系。冲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和谐。如何缓解语义域之间冲突,实现两者的和谐是构成物理学领域中的物理力向语言学领域映射的关键,也是术语元隐喻意义建构的主要途径。
  Rita[6]27 在书中介绍,Peter Weissenhofer在研究baseball术语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参考了关于“baseball”的权威词典、专业词典及百科知识。为了了解术语元语言内部语义冲突缓和的内在动因,我们以维基词典(wiktionary)和牛津英语词源词典为工具(详见注释12),选择力动态系统中的几个主要术语做了词源分析,见表2。
  表2:力动态系统术语基本意义、其他领域意义及语言学意义
  术语基本意义其他专业领域引申义语言学意义
  force体力,力气,力量,力①强制力;压力;暴力,武力;②[社会]势力,威力,实力,权力;有影响的人(或事物);③[法律](法律、条约、规章等的)效力,约束力力
  agonist[生理学]主动肌,主缩肌①[生物化学]激动剂,兴奋剂②[药物]促效药,显效药③[体育]竞赛者;竞争者;奋力夺标者受力体
  antagonist[解剖学] 对抗肌,拮抗肌①[药物]对抗剂,拮抗药②对抗者,对手;敌手;敌人③[生物化学]拮抗物施力体
  blockage堵塞;阻塞[能源科学技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封锁,阻碍物,障碍性力的阻碍
  resistance(尤指对疾病的)抵抗力;(物质的)耐力①抵抗;反抗;抵抗方法②[电工学]欧姆;电阻;阻抗力的抵抗
  removal移动;调动①消除;排除②免职,解职③迁居,迁移力的消除
  exertion尽力,使劲;费力①(能力的)发挥,施加;(权力的)行使,运用② 发挥能力(或行使权力)的事例力的施加
  表2展示了力动态系统术语基本意义、其他领域意义及语言学意义的关系,发现force, agonist, antagonist, blockage, resistance, removal以及exertion等术语存在本义、其他专业领域的引申义以及语义学意义的差别。表2显示,上述语言学术语都都跟身体经验相关,然后再由身体经验映射到其他的科学领域(物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见图4。
  图4语言学领域与其他领域映射
  图4显示,语言学领域与物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之间存在相互映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在于身体经验。也就是说,语言学术语元语言是建立在身体体验的元隐喻基础上,由物理域、社会域和心理域相互映射的基础上,缓解冲突,实现意义的和谐。
  为进一步了解动态理论术语的意义建构机制,我们以最典型的“力(force)、受力体(agonist)、施力体(antagonist)”为例,分析考察术语元语言的隐喻机制运作过程。见图5。
  图5隐喻机制的运作过程
  图5显示,虽然肌肉力和物理力紧密相关,但是物理力最初来自肌肉力,或者说物理力基于肌肉力,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偶然而是通过元隐喻机制来实现的。例如“有压力才有动力”这样一句谚语不管是在心理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都那么耳熟能详,“压力”、“动力”中的“压”和“动”都是跟人的肢体行为相关,然后映射到了物理领域;“压力”就表示物体所承受的与表面垂直的作用力,“动力”就表示使机械做功的各种作用力。此映射过程称之为概念隐喻,即元隐喻。而由物理力领域向心理力和社会力领域的映射则是隐喻作用的结果,即该隐喻机制是建立在元隐喻机制基础之上的。物理力之所以能映射到其它领域,除了领域间的相似性之外,元语言本身也具有元隐喻的特质和属性。
  三、结语
  力动态理论术语的意义建构大多是根据人的自身体验,这也吻合了认知语言学体验这些思想,即重视概念的同时强调概念意义源于身体经验。通过对力动态系统理论下术语的社会认知分析,我们发现力动态系统理论术语建构过程是通过元隐喻机制在缓和语义冲突,达到语义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对重新认识了隐喻认知规律,培养元语言意识,挖掘术语元语言意义的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维基词典(Wiktionary),是维基百科的姐妹工程,它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基于所有语言的自由的维基词典。该项目于2002年12月1。
  ②日启动,发起人是维基人Daniel Alston。维基词典的目的旨在收录字词的字源、字义、读音、拼法、以及与之对应的外文词汇。
  ③牛津英语词源词典(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词典共收录17000余词条,是目前最权威、最全面的平装版英语词源词典。作为英语词源领域的权威工具书,该词典追根溯源,展示了英语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郑述谱. 试论语言学术语的特点[J].外语学刊,2006,(3):51-54.
  [2]封宗信. 语言学的元语言及其研究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6):403-409.
  [3]Ellen, B. & Raluca, B. Emerging Bilingualism: Dissociating Advantages for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and Executive Control[J]. Cognition,2012,(122):67-73.
  [4]Jacqueline, D. Talking About Texts: Middle School Students’Engagement in Metalinguistic Talk[J]. Linguistic and Education, 2012,(23):123-134.
  [5]Schleppegrell, M J. The Role of Metalanguage in Supporting Academic Language Development[J]. Language Learning, 2013,(63): 153-170.
  [6]Rita, T.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Volume3)[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27-224.
  [7]Teresa, C. Terminology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39.
  [8]丁尔苏. 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4-76.
  [9]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28.
  [10]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1999:75-77.
  [11]王文斌. 论隐喻构建中的主体作用[J]. 外语研究,2007,(5):17-22.
  [12]Talmy, L. Toward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M]. Cambridge: MIT Press, 2000:209-470.
  [13]钟守满,孙崇飞. 隐喻释义及释义模式[J]. 外国语,2012,(3):53-61.
  [14]束定芳. 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2):98-106.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双关语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把双关语译成恰当译入语并保持其修辞特点颇具难度。本文简述双关语翻译的现状,从语言、思维、文化及翻译标准四个方面探讨了双关语的翻译障碍,并从几个障碍方面着手,得出双关语可译的结论。  关键词:双关语;翻译障碍;可译性  一、双关语  双关语即通过语音或语义的条件,用最经济的遣词使语句同时具有双重意思。双关广泛运用于文学,口头谜语,广告等文体中,
期刊
【摘要】:关于曾点的文献资料较少,其中还有不少为后人编造杜撰,本文结合可信材料概括曾点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出身没落贵族,二是家境较贫寒,三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四是渴望复兴礼教。同时因为孔子与曾点具有某些相似特点,因此“四子侍坐”中孔子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键词】:曾点;孔子;礼教  关于曾点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曾点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即“四子侍坐”章,在《孟子》中出现次数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具有文化素质高、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在学生宿舍中表现出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宿管人员管理 等特点,基于这种情况,在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构建和谐、温暖、健康向上的学生公寓氛围,是公寓管理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学生公寓管理体系,促进了学生公寓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
期刊
摘要:移动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根据党员干部承担的职责和移动学习的特点、学习模式,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抓紧引入全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显得重要而紧迫。  关键词:移动学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报
期刊
摘要:机器人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机器人教育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机器人教育教学的现状,基于作者多年的机器人教育教学实践,探讨了高校机器人教育教学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高校;机器人教育教学;现状;对策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增长点,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习主席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
期刊
[内容提要]识谱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必要环节,对音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时间来被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本文从识谱的本体含义、实训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分初、中、高三个层面论述如何正确解读识谱。  [关 键 词]识谱;含义;方法;目标  识谱(或叫读谱)是每一个钢琴演奏者要终身实践的课题。识谱是对一部(首)音乐作品进行学习与演奏的初级阶段,也是必要阶段;同时,识谱也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理解识谱
期刊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蕴。与其他小说相比,短篇小说《礁湖》虽鲜为人提及,而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悲剧性死亡、主人公的幻灭及压抑悲剧氛围都显示出康拉德对人生的悲剧性思考。对《礁湖》悲剧意蕴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康拉德的悲剧哲学与创作艺术,进一步加深对西方现代悲剧文学成就与进展的认识。  关键词:康拉德;《礁湖》;死亡;幻灭;悲剧意蕴  0 引言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进行分析,介绍构建主义教学法的内容,然后介绍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模式构建,最后提出针对西方经济学将构建主义教学法进一步拓展即实行案例教学实践化。  关键词:构建主义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 ; 案例实践化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但是,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决非易可
期刊
摘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势要求下,网络灵活便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促使一线教师校本研修向网络延伸。网络自主练习活动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数学专业师范生自主开展教学技能训练网络平台进行了一个初步的研究与设计,旨在对提高数学专业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提供帮助。  关键词: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自主研修;网络平台  1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准教师”的师范生,要在未来的教育工作
期刊
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60名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与口语自主学习的三个维度——口语学习目标的确立、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口语学习结果的评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口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口语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