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神话与太阳崇拜原因探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5130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古以来,太阳被看作是光明和力量的象征,许多关于育日崇日的太阳神话广为流传。人们对太阳有着深深的崇拜,并表现出多种形式。这反映了先民们对生命、温暖、光明的追求与崇敬。
  关键词:太阳神话;太阳崇拜
  一、从太阳神话看太阳崇拜
  (一)育日神话
  《山海经》中记载:“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帝俊又名帝喾,是远古东方部族的始祖神。这一神话说的是有一名叫羲和的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所居之地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这是育日神话,讲述太阳的出生。太阳的行动规律是:“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十个太阳轮流工作。
  (二)崇日神话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淮南子》)
  由此可见太阳本应轮流工作,如果十个太阳同时出现,那么大地就会出现旱情,草木焦枯。虽然,射日神话对酷热大旱作了极度的夸张,但夸张旱热,目的在于竭力突出射日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对于力量与勇敢的追求。这也就是这篇神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太阳神话的文化精神。人们对于一个光明与力量双重化身的英雄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太阳神话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夸父逐日的神话在《山海经》中多次出现,夸父追日的是为了消灭旱灾,是象征驱逐旱灾,战胜干旱的。夸父逐日,让我们分明看到了上古人民消灭旱灾的幻想,并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英勇无畏,不管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与之周旋到底。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永远迈步向前,能够最终战胜任何强悍的敌人。
  精卫填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是一个小太阳神,“女娃”死而复生的情节是对她的本体——太阳的崇拜,而变成精卫从而得以延续生命的情节则是对它的象征体即鸟图腾的崇拜。东海是太阳诞生的地,女娃在东海溺水,而死后让女娃变成一只精卫从海浪中跃出。由此,我们可以把化鸟的情节理解为小太阳神在东海的重生,因为后来精卫鸟是在做一件永无止境的填海工程,于是她永远翱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这种永生正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太阳的崇敬。女娃即是太阳的象征,溺海身亡则是日落的隐喻,化而为鸟是对次日日出的比拟。她在西山与东海之间不停地往返,而该方向恰好是东西走向的,这正是对太阳运行规律的神话描述。太阳每天都要西沉,次日又从东方升起,该神话正是用一种原始而直观的类比来表达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
  二、太阳崇拜的形式
  (一)巫术仪式
  巫术仪式即不是采用祭祀、口头跪拜的形式,而是采用模拟等方式,以促使口出天睛或加强太阳的热量,或用巫术控制太阳,使它不要走得太快。巫术产生于渔猎时代,巫术最初主要用于狩猎等生产活动,旨在帮助狩猎成功。农牧业生产形成之后,巫术也用于农牧业生产活动之中。当较长时间不见太阳,对农牧业产生影响时,便举行巫术仪式,以迫使太阳出来驱散乌云,给大地送来阳光。
  (二)朝日仪式
  朝日仪式即在日出时以作揖、叩头、跪拜或用祭品祭祀等仪式迎接太阳。在中国古代文字资料中,最早记载迎送日神的是殷虚卜辞。郭沫若根据若干卜辞认为殷人有朝夕迎送日神的仪式。殷人迎送日神的礼拜仪式可能是古来习惯的延续。《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为夏后氏苗裔,而汉代的匈奴人仍有每天早上拜日之俗。《礼记·祭义》也有关于夏后氏及殷人、周人祭日的记载,直至汉代,帝王仍有“朝朝日,夕夕月,则揖”的习俗。
  (三)献祭仪式
  献祭仪式即在固定时间或在某种场合举行专门的以祭品祭祀太阳的仪式。考古学家认为,卜辞中的“东母”即太阳。卜辞中有不少关于祭东母的记载,如“寮于东母三牛”,“寮于东母九牛,“寮”即古“燎”字,即以牛或犬、泵为牺牲,放于火中燃烧祭祀日神。祭日典礼,历代不绝。各个朝代都于一定日期在东郊日坛祭祀太阳。祭日的牺牲也不相同。东汉祭日、月、北斗共用牛一头。契丹人十分崇拜太阳,曾被称为“太阳契丹。”这源于人们对光明、温暖、生命与力量的崇拜与赞美,对黑暗,寒冷,死亡的恐惧。
  三、太阳神话与太阳崇拜的原因
  (一)太阳神话和太阳崇拜与太阳本身的特点有关
  最初的拜日,来源于对光明和温暖的本能渴求。太阳崇拜的最早形式实际上是太阳图腾,这也是最原始的拜日观念,产生这种观念的动因有二:一是原始初民智力低下,无法理解太阳为何物;二是原始人类对于光明和温暖的本能渴求,太阳是光明与温暖之源,对于原始先民来说,太阳升起,就意味着生;日落,就意味着死。这都反映出原始先民对太阳的崇拜。他们所创造出的太阳神一般都具有阳光普照,惠及天下,充满无限力量的特点。从原始初民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可以看出,对生命的崇拜,对力量的追求应当成为中国太阳神话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二)原始农业的关系
  太阳神观念的产生与农牧业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农民崇拜太阳最初目的主要是祈求适当的太阳光,以利农作物更好地生长、成熟,获得较好的收成。牧民则祈求太阳使牧草茂盛,牲畜肥壮,希望冬天能有温暖的阳光,以保护牲畜能顺利过冬。总之,人们最初是把太阳视为丰产的赐予者之一。日神被称为农业神,日神信仰始终与农业生活密切相联。
  (三)太阳神话与原始初民的火崇拜有关
  发现火后的原始初民再也离不开火了。于是他们在摸索采集火种,控制火种的规律同时,也将火种视为神灵,加以崇拜。实际上,火种也是太阳神,太阳是红色的,火也是红色的,都与花朵、血液一样,而红色是生命的颜色。火与太阳一样,都可以给原始初民带来光明、温暖与生命。民间至今仍然把生命结束叫做“熄火”,电影故事中,喜欢用“灯灭”象征人的死亡,因为民间常说:“人死如灯灭”,这些例子都说明火是生命的象征。
  (四)太阳神话与太阳崇拜与鸟神崇拜以及男性崇拜有关
  经过长期观察初民发现,半夜三更鸡叫头遍,似乎呼唤日神升起;以后每隔一段时间鸡叫一遍,几遍以后太阳就会喷薄而出。因而人们认为日神和鸟神的关系密切。以此先民推测太阳是鸟呼唤出来或者是鸟儿背着升起的。仰韶先民的文化遗存中有神鸟负日图。在远古先民的心目中,负日飞行之乌,自然不应是两足凡乌,于是,他们进一步把象征男根的三足乌和负日飞行之乌合而为一,演化出了日即三足乌,日即金乌。从此,与月神为蜻蛛、为女性相对,日神也以三足乌、以男性的形象问世了。原始初民对于鸟神的崇拜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神的崇拜,崇拜的是他们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五)政治统治的需要
  我国古代到了商周时期,“帝”与“天子”观念的产生后,日神不再具有自然特征和图腾色彩,反映了日神信仰已转化为对帝或天子的精神依托了。太阳崇拜作为国家统一信仰形式之后,日神信仰的政治意义就凸现出来。这一信仰最初对于统一部族内部意志、统一认识和行动有直接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后,它由团结、坚定信仰而又成为共同御侮、征伐争杀的精神力量。它便具有了广泛的政治意义,也就象征了权力与荣誉。
  (六)先民奉太阳为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
  日神除具有保护神意义外,他还是公道、正义等伦理精神的化身,我国,祝融既被为火神,也被视为日神,其“天明地德,光照四海”国,体现了太阳神昭示光明、正义的精神,太阳光芒四射,象光箭一样,所到之处,无处不明,无所不见。人们认为太阳能看到人间的正与错,他巡视整个世界,洞察人们的一切思想。它可以看到一切,无论是善还是恶。不少民族都把太阳视为光明正大、明察秋毫之神。由于太阳无所不见和无所不知,所以过去许多崇奉太阳的民族从不敢有违背常规和道德的行为,从不做亏心事,生怕被太阳看见而受到惩罚。
  先民崇拜的太阳神原因很多,总的来说因为太阳是生命(力)的象征、力量的象征,光明与温暖的象征。太阳的这种无与伦比的能量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使人类对它充满感激与崇敬,因而有了对太阳神的崇拜与赞美。
  参考文献:
  [1]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神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中华书局,1960.
  [3]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佛学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佛教在西汉时期传至我国,在唐朝和宋朝发扬光大。在悠久的佛学文化中
我刚上中学的时候,想看一本好书,比到乡下的瓜地偷瓜还难.那时,好书都被当成了毒草,并用红色的篱笆墙牢牢地围着,把我读书的渴望围在墙外.墙外的世界又是那样的狭小,狭小得装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初中生的思想理念也开始发生转变,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增多,容易受到互联网上不良思潮的侵蚀,加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叛逆性格较为强烈,这将容易导致初中生人生价值理念的偏离。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让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接下来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确保社会主义价值观快
这横断山纵谷南端的秋天中午,也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刻,还好遇上多云的天气,太阳时隐时现,更多的时候是被一片片厚厚的云块遮住,也就不觉得特别晒.我们从农贸市场步行了15分钟,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摘 要:西王母由一个形貌怪异的神话人物演变为传说中的掌管不死神药的神仙,并进而成为道教的女仙,反映了神话人物历史化与宗教化的过程。  关键词:西王母;形象;演变;原因  一、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一)西王母的原始形象  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中后期的有关西王母的神话,是西王母神话的渊源,具有较高的神话价值。在这一阶段中,西王母的形象还是一个兽、人、神的混合体,人神的性质还很模糊,但从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原
合同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它具有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弥补法律规定与合同约定不足、追求实质正义的功能.研究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律适用,对于民法设定附随义
卫慧的创作在7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中较有代表性。近年来对她的作品评说较多,但大多是从“后现代”、“后殖民”等角度,只看到与传统的断裂方面,而忽略了对传统的承续。事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传统装饰纹样是历代艺术家通过长期的累积从生活和自然界中提取出来,其造型和色彩都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