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的皮肤表现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导了12例具有皮肤表现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计: 1.暴发性紫癜2例:出现在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感染性休克过程中,例1迅速死亡,例2用肝素治疗得以挽救,皮肤损害坏死,脱落,产生肉芽组织,表皮再生,留下增殖性和凹陷性疤痕。 2.大片单纯性紫癜2例:例3左足背被毒蛇咬伤,当时产生休克,苏醒后不久局部剧烈水肿,大片紫癜,逐渐波及下肢,躯干,腋下。紫癜缓慢吸收消退,未发展成坏死。例4左食指根部被毒蛇咬伤,继休克昏迷后产生大片紫癜,从手发展到左上肢,肩胛部,胸腹侧,左下肢。

其他文献
为了避免5%氟尿嘧啶软膏治疗日光性角化的副作用,作者试用5%氟尿嘧啶分别加5%、8%、10%水杨酸火棉胶漆剂来进行治疗,共治20例,男8,女12。每3周在角化处滴一滴火棉胶剂,脸上的皮损治1~5次,手背的次数要多些,需7~9次才行,原来的角化部脱落,皮肤变软。水杨酸的浓度大小不影响疗效,唯一的副作用是刚上药后可有几分钟灼感。漆剂的成分为弹力火棉胶4克、乙醇30克、乙醚66克。
期刊
局限性硬皮病预后大多良好,分局部硬皮病(Sclèrodermies Circonscrites)和区域性硬皮病(Sclèrodermies Règionales),前者通常只有皮肤损害,后者可累及肌肉、肌腱和关节。
期刊
共观察103例(女80,男23)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采用D-青霉胺(PA,34例)、苯基青霉素(PⅠ,16例),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CS,6例)、右旋甲状腺素(DT,1例)、肼苯哒嗪(Hy,3例)及综合疗法(上述二种或几种药物先后或同时应用33例)。10例未给上述药物。受治患者每隔一定时间住院检查,达15年以上。
线状苔癣(Lichen striatus)是一种不常见的皮肤病。原因不明。有自限性,通常在一年以内可以消退。患者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2~3:1。好发于5~15岁的儿童。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例中,50%以上可见“角化不良”细胞,类似毛囊角化病的圆体细胞。作者报告一例女性56岁病例,并作了组织学及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患者于就诊前4个月时,在左肘窝前出现一小群无自觉症状的苔癣样丘疹,逐渐增多,呈线状分布,
期刊

Bazex氏等于1965年描述了一种称为“肢端角化过度型副肿瘤性综合征”的疾病,后又于1967年称其为“癌源性肢端银屑病样皮肤病”.自1968年以来普遍应用“副肿瘤性肢端角化症”这个名称.所报告的22病例均系男性.其中12例首先出现皮肤症状,然后发现肿瘤,均为上皮癌(pithlioma),主要位于上呼吸道――消化道,如喉、软腭、扁桃体、舌后部,有时部位较低(支气管癌).在6例中发现表皮样上皮癌的下
期刊
本文报道一例原位皮肤鳞状细胞癌(鲍文氏病)患者局部用二硝基氯苯(DNCB)和氟尿嘧啶(5-FU)联合治疗,使肿瘤全部消退。该患者54岁、男、24年前因哮喘口服砷化合物治疗8个月。9年后背部出现了多数边界清楚的红斑鳞屑性斑块,此后四肢及胸腹逐渐发生新损害。
期刊
作者对印度Dichpalli麻风病院的病人进行了鼻的临床研究。病人分两组:A组:34例早期瘤型麻风,进行了鼻内检查,皮肤和鼻粘膜涂片查菌,鼻分泌物检查,麻风菌素试验,皮肤和鼻粘膜活组织检查。B组:大约150例病人,包括早期至晚期瘤型麻风。有的有界线类麻风的成分,有的是界线类麻风正在降级变为瘤型麻风。
期刊
对25例轻重不等,年龄1~17岁的遗传过敏性(异位性)湿疹患者,用35种抗原进行了放射过敏吸附试验(RAST)和血清IgE测定,并对吸入性变应原作划痕和针刺皮试。血清IgE值95~112000国际单位算术均数10200国际单位,几何均数2200国际单位。 25例患者用当地常见的14种吸入变应原作RAST,阳性的平均数为8.4,以裸麦、橡树、橄榄树、链互隔菌等阳性率为高。
本文介绍用孢子丝菌培养基抗原性滤液(主要成分是peptido-rhamnomannan)试治7例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材料制取:把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 ATCC 10268)在沙氏琼脂培养基室温下培养一周,然后用沙氏液体培养基在36℃振荡培养一周,取培养滤液在流水中透析5天,浓缩为1/20,加5倍量99%的酒精,把得到的沉淀物用丙酮脱水干燥。最
作者应用结合于抗人球蛋白上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在一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活体中观察了免疫球蛋白结合的超微结构部位.作者认为此项工作在目前资料中尚未见有报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