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花鸟题材题画诗中的美学主张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的题画诗中,花鸟题材占据多数,本文将从“形象之生动”“法度之严谨”与“情怀之寄托”等三方面去解读杜诗花鸟题材题画诗的美学主张.第一节主要讨论杜诗注重形似的问题,以及杜诗中关于“形似”与“骨气”的比较;第二节是关于杜甫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关法度的讨论,例如推崇艺术创作时态度严谨化,并在技法层面也主张法度化;第三节主要涉及杜甫花鸟题材题画诗的情感寄托现象,并对抒发的情感做了大致分类.
其他文献
2021年是红色之年,加之疫情的胜利转向,举国上下一一奏响百年礼赞之乐章,中国舞蹈界的“荷花盛事”随之绽放出国民的精神力量与时代担当.现当代舞作品在宏观上呈现出“忧患与磨难,顽强与制胜”的民族傲骨,体现出灾难面前人们不屈不挠的脊梁.微观而言,作品呈现两种导向,一是反映现实,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决策是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之途;二是现、当代舞的存在意义,传递积极的信念与精神是其主要意义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中国舞蹈荷花奖的现当代舞蹈进行多个个例分析和对照,以期探讨现当代舞衍生的时代价值.
本文通过对《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传播情况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虽然《经典咏流传》第四季节目的收视率相对于前三季来说有所下降,但整体上节目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本文从5W传播模型出发,对节目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元素进行探析,研究《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传播效果现象的原因并进行深入分析.
本研究参考了徐辉、季诚钧的《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现状及分析》中“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种方法,利用数量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参考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中关于音乐社会属性的描述,从音乐社会学的三个功能角度,分析、总结在新媒体视野下东北民歌的发展现状——东北民歌结合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认知度有待提高;东北民歌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不够充分;东北民歌对于适应新媒体社会审美观念不够创新.本文仅针对以上三点现状展开思考与研究,通过分析其他音乐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以及新媒体在其
民国出版物中不乏张爱玲绘画,尔后却多湮于时光.《更衣记》组图是窥其画作的遗珠,该图是其考证中国服饰变迁史并亲绘的系列插图,后被学界认为具珍贵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民国文人善画者众,由张爱玲自绘插图可透视彼时作家群体创作状态.文人插图与文字共筑话语体系,若见其全貌还需这另一支笔.
安徽花鼓灯是安徽境内最具特色的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它兼容南北风韵,是淮河文化在艺术形式上的集中体现,有着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凤台、怀远、颍上这三地最为典型和活跃,其中颍上花鼓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舞蹈结构严谨、风格古老质朴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流派.但目前这门艺术的传承情况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保护、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如何使地方传统舞蹈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本文以颍上县花鼓灯这一分支为例,在认清其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对安徽花鼓灯历时考察分析,并对其
中国早期的西画运动之中,不乏女性参与者,然而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这批女性艺术家却大多“失落”于美术史的图像与文本之中.张蓓英作为民国中后期较为突出的一位女性画家,其西画创作及艺术活动在彼时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张蓓英采纳“中西兼能”创作方法,对绘画题材和形式语言的探索,皆是其个人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共时性显现.
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者深入实地考察、获取一手资料最为可靠的方法之一,同时,这一调查方法作为民族音乐学研究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体现了该学科的主要特征.田野调查在民族音乐学学科成立之前就得以广泛运用并延续至今,从遥远的蒙昧时期到比较音乐学时期,再到民族音乐学在美国发展时期,最后到民族音乐学在中国发展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以田野调查四个阶段为依据探讨其发展路径,并总结田野调查在各阶段呈现出的特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古代专人去各地采集民间歌谣,官员自呈、推荐,后乐官整理后先给天子,以“观风俗,之得失,自考正”.《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中国古代的诗歌与音乐是融为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诗经》里的作品在古代都可以通过歌唱展现,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的歌词,即可诵、吟、唱、舞.因年代久远,其音乐部分已不可见,现代人再研究《诗经》有了一定的难度.作为现代研究者,笔者寻找恰当的研究方法,使其入人心、悟其韵、得精髓,主要采用旋律再现的方式,寻找创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希腊悲剧的“卡塔西斯”(katharsis)作用,但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解释,以至于数百年来争论不断.关于“卡塔西斯”的解释,目前普遍被接受的主要是朱光潜先生的“宣泄说”与罗念生先生的“陶冶说”.笔者比较倾向于罗先生的观点,但是不同意他对于“宣泄说”的全然否定.本文将联系《诗学》中“发现”概念与《尼克马克伦理学》中的“无知”概念,理清二者的逻辑关系,以期更加全面的说明“卡塔西斯”的真正内涵.
当代版画界的艺术家在对“版”的制作、研究和运用上不断创新,并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本文认为在当前版画多元发展的趋势下,应打破固有的概念和思维,充分利用版画资源,以宽容试错的态度参与版画艺术实践,拓宽版画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力,在“版”上做出更多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