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生物制品制备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制品制备技术》是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自2004年以来,连续开设了17年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工艺专业性强,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在《生物制品制备技术》课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寓能力发展于求知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善于质疑、勇于求是的科学态度.如下是我在生物制品制备技术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应
其他文献
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校开发并实施了与生物学科教学、项目式学习、财经素养教育等有机融合的校园微农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的设计和多彩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探索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分析父母参与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认知能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亲子沟通、父母监督和家校联系显著影响青少年发展,家庭间联系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亲子沟通和家校联系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父母参与可以通过改变子女和父母的未来信心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在父母参与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向弱势家庭尤其是流动家庭提供教育补偿计划,并努力完善配套改革以提升青少年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
教师流动问题广泛存在于全球的中小学教师当中,频繁的教师流动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负面的影响.目前我国对教师流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教师流动的意愿,鲜有关于教师实际流动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对西北农村地区2省23个县414所中小学630名数学教师的2期追踪数据,分析了教师的实际流动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2.06%,其中校内流动率为5.56%,校外流动率为6.51%;小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0.14%,中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4.55%.总体来看,女教师、学历更高的教师
本文采用重庆和宁夏入校调查数据,在控制教师个体特征、职业特征及区县固定效应条件下,就货币收入和工作条件对教师换教与退教意愿的影响作用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农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和津补贴收入偏低,缺少外部竞争力,样本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有换教或退教的打算.提升教师工资和津补贴收入能有效降低教师的换教意愿,而教师退教意愿只受津补贴收入的影响.学校办学条件羸弱和制度环境恶化是促发教师换教和退教的主要原因.货币收入和工作条件之间存在替代作用,货币收入能有效降低在不利工作条件下任教教师的流失意愿,但对在有利
开展面向新工科的本导制教育模式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中之重,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本导制过程中,师资缺乏,师生比失衡,定位模糊,奖励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凸显.长春工程学院对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本导制教育模式的改革试点,从课程学习、专业认识、学科竞赛以及双创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地方高校开展面向新工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
2021年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参加课外补习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如何落实"双减"政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亟须相关理论研究予以支持.遗憾的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关课外补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很薄弱,我国亟须针对课外补习问题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证研究.薛海平教授的新作《我国基础教育课外补习研究》凝聚了作者近五年在课外补习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系统地展示了国内关于课外补习研究的最
期刊
高职院校由于在所授课程的知识、技能和价值方面与本科院校育人目标存在差异化,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更有针对性.在分析高职院校学习环境、课程倾向和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过程中运用积极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极成就和积极体验中提升学习自信,进而在学习链终端产生积极反应的几种有效策略.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现代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优化、人才培养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高校教育面临着极大压力,压力的传递到达最基层必然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质疑需要广大高校教师用细致的教学工作和艺术性的教学细节来应对.因此,研究课堂教学细节、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对一线高校教师们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带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也给高职院校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呈现出主体特殊、客体复杂、评价主观、传播快速、影响较大等新的特征,加大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难度,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不完备、管理队伍建设滞后、应对处置方式和能力不足、处置机制缺失等问题妨碍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