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磊/上海人民出版社/9787208137219/2016-06/40.00
本书是一本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优秀著作,代表着青年一代学者对国家大战略的理解、支持与践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外交与经济,更与沿线各国普通老百姓的民生息息相关。除却理论探讨,作者更多地以丰富的史料与案例研究,勾勒出一幅更加立体的“一带一路”建设图景。
自2013年9月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了中国内政与外交、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策与学术的核心议题。大至全球治理格局,中至各部委工作安排,小至企业投资经营布局,都越来越多地受到“一带一路”的影响。
即便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许多普通人,也正在不同程度且日益明显地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存在。在新疆吐鲁番种植水果的農民,在重庆组装笔记本电脑的工人,在福建自贸区从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银行职员,在上海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青年学者,在哈萨克斯坦“双西公路”沿线开店的餐馆老板,在巴基斯坦山区饱受停电之苦的小学生,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集装箱码头工作的吊车司机,在缅甸马德岛参与中缅原油码头建设的青岛港员工,在印度尼西亚承建雅万高铁的两国工人,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上班的纺织女工,在俄罗斯使用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网购的女大学生,在西班牙马德里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在英国参与欣克利角核电站建设的中法两国工程师,在全球各地为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取景的中央电视台编导……无论是主动或被动,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在不知不觉间因“一带一路”而受益或改变。
可以说,“一带一路”正在参与塑造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很多部门、企业与个人也渐渐习惯于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思考问题。
那么,什么是“一带一路”呢?“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和国家发展战略,在借鉴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概念的同时,它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与对外合作的新思路、新愿景,合作对象以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为重点,合作内容以经济和人文交流为主线,当前正从东部与西部、海洋与陆地、国内与国际协同推进建设。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建议: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大厦演讲时又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标志着在古代丝绸之路衰落数百年之后,新一届中国政府正式向沿线国家发起了共建海陆“新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此后,“一带一路”倡议的面向对象逐渐扩展到了亚洲、欧洲、非洲,乃至大洋洲各国,并欢迎所有域外国家共同参与,覆盖范围大大超过了古代丝绸之路。
在性质上,“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地区和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的APECI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所说: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对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际合作倡议;对中国自身而言,“一带一路”也是新时期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全国两会、中共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等中央重要会议,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的反复确认,
“一带一路”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共同构成了“十三五”时期重点实施的三大区域战略。
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和高规格体现在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拓展的发展新空间”。身兼“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张高丽副总理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外开放的总抓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具体牵头推进部门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向沿线国家提出的重大倡议,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的纲领”。“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为此,掌握国家最高经济决策权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曾于2014年11月专门开会,研究和讨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各部委、各中央企业基本都上报了相应的“一带一路”对接方案;中国领导人出访和外国领导人来访时,“一带一路”是出镜率极高的关键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这样的重视瞩目程度和资源投入规模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特殊的重要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兴之所至,而是借鉴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漫长岁月里,穿越广袤的草原、沙漠和海洋,在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此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词首见于近代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并经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Hedin)于1938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广为流传。最初,这主要用于描述近代西方世界兴起以前以中国与中亚、西亚为核心且一度延伸至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深化。在内涵上,“丝绸之路”逐渐从一条因丝绸贸易往来而形成的商路扩展为由不同港口、驿站、货物、原料、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结成的复合网络。在外延上, “丝绸之路”逐渐从原先专指穿越中亚沙漠地带的“绿洲路”泛化为“绿洲路”“海洋路”“草原路”“西南路”等欧亚之间各条贸易路线的统称。
不计其数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名产,谷子、高粱、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作物,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借由粟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向西传播,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各种珍禽异兽、香药珠宝、货币、音乐、舞蹈、饮食、服饰也沿着海陆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萝卜等,也大多是在这一时期由西亚、中亚商旅经丝绸之路传来。可以说,正是丝绸之路使中原华夏文明得以广泛吸收外来文明,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从南海到阿拉伯海、地中海,从东南亚到西亚、东非,中国人、粟特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爪哇人、欧洲人、非洲人,以及他们信奉的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都曾在丝绸之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今天,“丝绸之路”己成为理解西方世界兴起前欧亚之间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交往时最具象征性的知识图景、历史记忆和政治符号。在吉尔吉斯斯坦,多个地方的街道以“丝绸之路”命名;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务局一号门门外,矗立着一座雕塑,上边是一个象征港口和航海的大铁锚,下面基座的介绍文字中将此处称为“丝绸之路上物流畅通的金色大门”。雕塑落成于2013年8月5日,在时间上比“一带一路”倡议还早了一个月。由此可见,古代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记忆。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复兴丝绸之路的名义重建欧亚大陆内部沉寂已久的地缘经济纽带是各方的广泛共识,冷战结束以后联合国、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伊朗乃至韩国、日本等都曾提出过各自版本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图0.1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务局一号门前雕塑但是,“一带一路”并非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再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在解读“十三五”规划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那么,当前全球和中国发展的最新形势是什么呢?
从全球来看,全球治理格局加速调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影响力提升,国家间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对规则制定权和制度性话语权的争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需要各国共同应对;欧亚大陆政治安全环境总体改善,大国间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特定地区地缘政治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地区互联互通面临许多瓶颈,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急需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各国的利益纽带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有了更多的期待。
从中国自身来看,虽然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议程设置和规则制定的能力有所加强,但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面临关键时期,尽管仍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外部尤其是周边政治安全环境错综复杂,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干扰和挑战仍然严峻;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仍存在较大失衡,“东强西弱、海强陆弱”的态势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全方位“走出去”势头迅猛,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竞争力增强,但全产业链的布局仍未形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提升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迎来历史性机遇。
正是这些内外的宏观背景,使“一带一路”呈现出了鮮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的综合回应和总体部署。
本书是一本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优秀著作,代表着青年一代学者对国家大战略的理解、支持与践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外交与经济,更与沿线各国普通老百姓的民生息息相关。除却理论探讨,作者更多地以丰富的史料与案例研究,勾勒出一幅更加立体的“一带一路”建设图景。
自2013年9月以来,“一带一路”已成为了中国内政与外交、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策与学术的核心议题。大至全球治理格局,中至各部委工作安排,小至企业投资经营布局,都越来越多地受到“一带一路”的影响。
即便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许多普通人,也正在不同程度且日益明显地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存在。在新疆吐鲁番种植水果的農民,在重庆组装笔记本电脑的工人,在福建自贸区从事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银行职员,在上海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青年学者,在哈萨克斯坦“双西公路”沿线开店的餐馆老板,在巴基斯坦山区饱受停电之苦的小学生,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集装箱码头工作的吊车司机,在缅甸马德岛参与中缅原油码头建设的青岛港员工,在印度尼西亚承建雅万高铁的两国工人,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上班的纺织女工,在俄罗斯使用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网购的女大学生,在西班牙马德里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在英国参与欣克利角核电站建设的中法两国工程师,在全球各地为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取景的中央电视台编导……无论是主动或被动,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在不知不觉间因“一带一路”而受益或改变。
可以说,“一带一路”正在参与塑造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很多部门、企业与个人也渐渐习惯于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思考问题。
那么,什么是“一带一路”呢?“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和国家发展战略,在借鉴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概念的同时,它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与对外合作的新思路、新愿景,合作对象以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为重点,合作内容以经济和人文交流为主线,当前正从东部与西部、海洋与陆地、国内与国际协同推进建设。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建议: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大厦演讲时又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标志着在古代丝绸之路衰落数百年之后,新一届中国政府正式向沿线国家发起了共建海陆“新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此后,“一带一路”倡议的面向对象逐渐扩展到了亚洲、欧洲、非洲,乃至大洋洲各国,并欢迎所有域外国家共同参与,覆盖范围大大超过了古代丝绸之路。
在性质上,“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地区和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的APECI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所说: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对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际合作倡议;对中国自身而言,“一带一路”也是新时期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全国两会、中共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等中央重要会议,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的反复确认,
“一带一路”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共同构成了“十三五”时期重点实施的三大区域战略。
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和高规格体现在哪里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拓展的发展新空间”。身兼“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张高丽副总理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外开放的总抓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具体牵头推进部门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向沿线国家提出的重大倡议,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总的纲领”。“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为此,掌握国家最高经济决策权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曾于2014年11月专门开会,研究和讨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各部委、各中央企业基本都上报了相应的“一带一路”对接方案;中国领导人出访和外国领导人来访时,“一带一路”是出镜率极高的关键词。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这样的重视瞩目程度和资源投入规模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特殊的重要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绝不是兴之所至,而是借鉴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漫长岁月里,穿越广袤的草原、沙漠和海洋,在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此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词首见于近代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并经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Hedin)于1938年出版的同名著作而广为流传。最初,这主要用于描述近代西方世界兴起以前以中国与中亚、西亚为核心且一度延伸至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深化。在内涵上,“丝绸之路”逐渐从一条因丝绸贸易往来而形成的商路扩展为由不同港口、驿站、货物、原料、思想、文化、宗教和民族结成的复合网络。在外延上, “丝绸之路”逐渐从原先专指穿越中亚沙漠地带的“绿洲路”泛化为“绿洲路”“海洋路”“草原路”“西南路”等欧亚之间各条贸易路线的统称。
不计其数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名产,谷子、高粱、肉桂、姜黄、生姜、水稻、麝香、大黄等作物,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借由粟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向西传播,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各种珍禽异兽、香药珠宝、货币、音乐、舞蹈、饮食、服饰也沿着海陆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萝卜等,也大多是在这一时期由西亚、中亚商旅经丝绸之路传来。可以说,正是丝绸之路使中原华夏文明得以广泛吸收外来文明,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千百年来,从南海到阿拉伯海、地中海,从东南亚到西亚、东非,中国人、粟特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爪哇人、欧洲人、非洲人,以及他们信奉的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都曾在丝绸之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今天,“丝绸之路”己成为理解西方世界兴起前欧亚之间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交往时最具象征性的知识图景、历史记忆和政治符号。在吉尔吉斯斯坦,多个地方的街道以“丝绸之路”命名;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务局一号门门外,矗立着一座雕塑,上边是一个象征港口和航海的大铁锚,下面基座的介绍文字中将此处称为“丝绸之路上物流畅通的金色大门”。雕塑落成于2013年8月5日,在时间上比“一带一路”倡议还早了一个月。由此可见,古代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是沿线国家人民的共同记忆。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复兴丝绸之路的名义重建欧亚大陆内部沉寂已久的地缘经济纽带是各方的广泛共识,冷战结束以后联合国、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伊朗乃至韩国、日本等都曾提出过各自版本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图0.1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务局一号门前雕塑但是,“一带一路”并非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再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在解读“十三五”规划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那么,当前全球和中国发展的最新形势是什么呢?
从全球来看,全球治理格局加速调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影响力提升,国家间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对规则制定权和制度性话语权的争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需要各国共同应对;欧亚大陆政治安全环境总体改善,大国间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特定地区地缘政治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地区互联互通面临许多瓶颈,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急需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各国的利益纽带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方案”有了更多的期待。
从中国自身来看,虽然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快速提升,议程设置和规则制定的能力有所加强,但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面临关键时期,尽管仍是全球经济的增长引擎,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外部尤其是周边政治安全环境错综复杂,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干扰和挑战仍然严峻;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仍存在较大失衡,“东强西弱、海强陆弱”的态势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全方位“走出去”势头迅猛,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竞争力增强,但全产业链的布局仍未形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提升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迎来历史性机遇。
正是这些内外的宏观背景,使“一带一路”呈现出了鮮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对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的综合回应和总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