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沉默对高磷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沉默对高磷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成骨样分化和钙化的影响。

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大鼠VSMC。针对大鼠Cbfα-1基因设计合成4对候选小分子干扰RNA(siRNA)序列,以Lipo 2000为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VSMC;FAM荧光标记siRNA优化转染条件。反转录(RT)-PCR检测Cbfα-1 mRNA表达,筛选有效siRNA序列。将有效siRNA序列转染VSMC,细胞分为4组:(1)正常磷组(1.3 mmol/L);(2)高磷组(2.6 mmol/L);(3) siRNA转染组:高磷+ Cbfα-1-siRNA;(4)阴性转染对照组:高磷+阴性对照siRNA。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Cbfα-1、骨桥蛋白(OPN)基因和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钙盐沉积。

结果

在Cbfα-1-siRNA浓度为100 nmol/L、Lipo为8 μl/孔转染条件下,转染效率约55%;筛选最佳干扰序列Cbfα-1 siRNA1952,转染24 h沉默效率可达81.8%。与高磷组相比,siRNA转染组Cbfα-1 mRNA表达在转染后24和48 h均明显低于高磷组(24 h:0.335±0.059比0.714±0.106,48 h:0.574±0.036比0.726±0.086,均P<0.01);Cbfα-1蛋白表达在转染后48和72 h均显著低于高磷组(均P<0.01),以48 h最明显。siRNA有效沉默Cbfα-1基因表达后,siRNA转染组OPN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高磷组(均P<0.05),且细胞钙盐沉积亦明显低于高磷组。

结论

化学合成的Cbfα-1 siRNA可有效抑制VSMC Cbfα-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高磷诱导的VSMC成骨样转分化和细胞钙化。Cbfα-1可望成为CKD血管钙化治疗的靶点。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初步探讨北京市城乡681名小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及其与近视的关系。方法以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眼科检查包括视力、非睫状肌麻痹电脑自动验光、眼前段、眼球生物测量及非散瞳眼底照相。问卷项目包括一般情况、用眼时间、户外活动时间等。结果该群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户外运动时间、户外休闲时间分别为(1.6±0.8)h、(0.7±0.1)h和(1.0±0.8)h。城、郊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分别为(1.1±0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患者视乳头和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改变。方法本试验为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于安贞医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7例和健康对照者40名,按照彩色眼底像视网膜病变程度分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患者右眼视乳头、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各测量数据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One-Way ANOVA及(LSD)检验。结果糖尿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对百草枯中毒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健康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百草枯组和治疗组,各20只,并在第4、6、12、24小时4个时间点每组各取5只进行实验。百草枯组和治疗组采用百草枯灌胃染毒法制作SD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灌胃30 min后,治疗组经颈内静脉泵入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和百草枯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测定大鼠血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体外诱导Barrett食管细胞株(CP-D)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中的作用。方法应用0、10、20、50、100 μg/L不同浓度梯度IL-6刺激CP-D细胞,然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CP-D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CP-D细胞中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附蛋白、间质
期刊
目的探讨3.0 T MRI对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征象并进行分析比较,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各种指标对肿瘤性质的预测价值。结果良性肿瘤中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发病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二者在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表现差异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能导致的风险。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长期服用(>1年)PPI的79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平均年龄(63±10)岁,其中男36例(45.6%);对照组人群为47名健康志愿者,无服用PPI或抑酸剂史,年龄、性别与研究组有可比性,其中男19名(40.4%),平均年龄(63±9)岁。研究者统一记录入组对象的一般情况、临床
目的探究启动子结合蛋白(C/EBPα)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SC)C3H10T1/2细胞成骨调节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构建成骨分化模型,应用反向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通过构建干扰PPARγ siRNA的腺病毒载体及PPARγ拮抗剂G3335,观察PPARγ对于激活C/EBPα表达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