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活”与“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0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数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都体现在数学学习活动当中。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我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只有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和“动”起来呢?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明智的教师不但把“释疑”作为天职,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不少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都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设置符合实际的质疑背景,引发学生质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质疑,教师就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只有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的高度有效。”因此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应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其次看教师教学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要想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
对45%吡唑醚菌酯·王铜悬浮剂的助剂进行了筛选,确定配方组成为15%吡唑醚菌酯、30%王铜、1%500LQ、2.5%D-409、1%分散润湿剂A、2%分散润湿剂B、1%硅酸镁铝、0.16%黄原胶、3%乙二醇、0.2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在问答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新事物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兴趣对开发人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自然也是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达到这个目的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作者就此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