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人民》,想起了中国教科书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iadufzx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走势的一个基本因素。无论你身居发达的都市,还是劳作于偏远的乡村,你都不可避免地要和美国的影响打交道。从好莱坞电影到微软视窗,从麦当劳快餐到SCI引文检索,从波音飞机的制造到因特网的发明,从行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可口可乐到吸引全世界目光NBA赛场,从美国大兵喋血巴格达街头到纳斯达克指数的起起落落,美国的产品、信息和影响无所不在。
  这种情况就使美国历史教科书的读者群要比其他国家历史教科书的读者群大许多。换言之,美国历史教科书不仅是给学习历史的大学生写的,也应该面向社会各界读者。在中国改革开放即将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的今天,在中美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冲突发展到如此之广、之深、之频的今天,中国人主要还是通过即时的新闻报道来了解美国的,通过好莱坞的电影来形成美国印象的,这就难免使我们对美国的认识产生误差。中国需要一本生动和完整地讲述美国历史的作品。中文版的《美国人民》填补这一空白。
  首先,从技术层面讲,《美国人民》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它每一章大都从一个普通人或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开始,即书中的“美国故事”。作者把美利坚人个人的遭遇与美国历史的大背景结合在一起,一下子就增强了历史教科书的鲜活性和真实感,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从欧洲来到美洲的白人移民,有印第安土著,也有从非洲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奴隶,有传教士,有士兵,有蓝领工人家庭的悲惨遭遇,也有白领丽人价值观的转向过程,等等。美国历史中的各色人等都在这本书里登场,他们的身份和遭遇就是美国历史变迁的缩影。《美国人民》更以丰富多彩的图表阐释和变化多样的文献举要而使她与过去二十多年来美国所出版的美国历史教科书区别开来。从家庭账簿、民间故事、日记、海报、征兵名单、民意测验报告,到广告、流行音乐、服饰、人口普查报表和照片,这些专业历史学家所使用的多种形式的“原始材料”,都在这本历史教科书的不同章节里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这就脱离了多数历史教科书单纯的文字表达手法,而以一种更为丰富多彩的写作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应该承认,这种表现手法,远远比历史学家单纯的文字描述——无论历史学家能够怎样妙笔生花——更吸引人,而许多历史情景也是文字形式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的。一篇日记所展示出来的当时美国人的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对读者来说,比历史学家的描述更为质朴和真实。一幅19世纪美国黑人奴隶的照片——他们的装束、神态、包括他们的眼神以及照片的背景——所能折射出来的当年美国黑人奴隶生活的真实场景,胜过历史学家的千言万语。
  第二,《美国人民》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改变了对美国历史起源的解读方式,与更为久远的非洲历史衔接起来。
  现在的第1章“古代美洲与非洲”,讲述1492年前美洲的原住民和欧洲人入侵前夕的古代非洲世界。人们通常理解的美国历史,一般是从英国人在北美建立英属殖民地开始的,印第安人的遭遇在美国历史中只是个陪衬,更没有把欧洲人到达前夕的非洲历史与美国历史的起源直接地联系起来。
  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抬高了非洲裔美国人和美洲原住民在构建美国历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削弱了欧洲白人移民的影响。这种写法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可谓独树一帜。同时,它还延伸了美国的历史,深化了美国历史的根源,把美国历史与更为古老的世界历史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读者愈发感觉到美国历史是世界历史运动的一部分,当代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早在美国建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第三,作者对美国历史的褒贬有度,进一步增强了这部历史教科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同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一样,美国历史中有许多令美国人骄傲的成就,也有许多令美国人汗颜的失败乃至难以示人的耻辱。一部好的历史教科书,应该实事求是地把这两个方面都展示给读者,在促动国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提供一种反思和批判,这样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够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有所进步。
  《美国人民》没有刻意地渲染美国的历史成就,也没有隐瞒美国历史上的污点,而是把美国历史上的艰难曲折比较真实地刻画出来。举例说,今天的读者很难相信,如此富裕的美国在一百多年前竟有1/5的10~14岁的儿童都不得不出来干活养家。《美国人民》对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迫害和对白人长期保有黑人奴隶制度的展示,更让人们了解到,今天动辄以“人权”政策攻击其他国家的美国,在历史上曾经是对有色人种人权的集体践踏者,提醒今日善良之美国人哪里是美国历史上和精神上永远的伤和痛。
  《美国人民》的作者队伍集中了几位在教学和研究两个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历史学家。主编加里·纳什教授1964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现在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他除了在殖民地和革命时代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外,还是一系列与美国历史教学和研究有关的重要学术组织的领导人或者发起者,一个教育活动家。他曾经是“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也是美国全国历史教育协会的发起者和副主席。
  作为1992年~1996年《全国历史教学标准》项目的主席之一,纳什在1994~1998年围绕《标准》的大辩论中处于漩涡的中心。不仅有人批评他所主持制定的《标准》迎合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潮,贬低了欧洲文明在构建美国历史中的作用,而且还有人谴责《标准》过多地渲染了美国的阴暗面。美国参议院甚至专门通过决议,反对采用纳什教授牵头制定的《标准》。当然,也有许多学术界人士支持纳什教授在美国起源问题上的多元主义文化主张。无疑,纳什教授是美国历史教育改革中的先锋人物。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家,他还特别强调了历史在个人自身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自觉和自尊为其一生的尊严和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毋庸讳言,《美国人民》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美国历史画卷,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支优秀的美国历史教学队队伍,他们所创作的历史教科书为我们中国学者编写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
  认识一个国家,应该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开始。对于美国历史,中国人经常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能够从彼此独立的13个英属殖民地凝结为一个民族国家并成长为超级大国?为什么这样一个如此之多的种族、肤色和宗教拼凑在一起的“马赛克”没有沦为一盘散沙,而是一直保持着凝聚力和向心力?
  回答这些问题,耳熟能详的解释包括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并远离欧洲是非之地”、“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后发国家优势”、“欧洲列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衰落”和“‘山颠之城’的精神追求”等等。但《美国人民》一书并没有提供类似的解释或答案,而是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相信读过本书之后,中国读者会得出许多自己的解释或答案。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是两种历史经历的相遇。东方与西方,古老与年轻,封闭与开放,孔夫子和耶稣,一元与多元,集体与个人,等等,中国和美国似乎正是两个极端的例子。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崛起的过程正是古老的中华帝国走向衰落的过程。但是现在,这个过程已经过去了。中国正在崛起,正在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世界头号强国一个世纪之久的美国,正在以一种复杂而又忧虑地目光注视着中国。无疑,中美之间正在重新确认自己的历史定位。而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一定会在已经“后现代”了的美国的历史经历中学到许多经验和教训。
  这本书不仅会为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的历史提供一种完整的介绍和阐释,同时也会促进中国读者的许多历史反思。同时,当我们掩卷沉思的时候,我们也会想,是否曾经或将会给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读者也提供一本生动而又深刻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呢?对自己国家或世界历史的解读能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力的表现形式。中国正在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世界都在享受着中国人制造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但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人并不多。中国人已经把自己深深地融入这个世界之中,但或许(加)中国人自己还没有做好解释自己、在世界人民的心中为自己的国家塑造一种生动而又丰富的国家形象的准备。在这方面,一本优秀的历史教科书的影响力可能是金钱、商品乃至飞机大炮所替代不了的。
  (本文摘编自该书《译者序》,题目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俄英外交战何以由一桩刑事案件演变成两个国家之间自冷战以来最为严重的外交对抗,双方互不相让的强硬立场会不会引发俄罗斯与西方的“新冷战”?    今年上半年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不断紧张,其中俄英之间互相驱逐外交官的外交战就是一个极端的反映    特工案:敏感时期政治化    俄英外交冲突最初的导火索是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被毒杀案今年5月23日,英国检察部门正式指控俄罗斯商人卢戈沃伊是毒杀利特维年科
只隔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世界知识论坛”(第二场)又开讲了。为了满足更多听众的要求,我们将会场从第一场论坛时只能容纳几十人的小会议室搬到了能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厅。会场内几乎是座无虚席——谁也不愿错过与互联网行业的两位重量级人物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尽管两位嘉宾在演讲之后又回答了十多个提问,但大家显然是意犹未尽。  编辑完这个话题,原本只把互联网当成工作中的一个工具、对其并无什么“感情”的我,倒是
国家间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动    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关系的第一个基本规定是使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动。  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国际舞台上,指引国家行为的主要路标从来不是道义原则,而是利益原则。在全球化时代,这项原则的适用性也没有丝毫的更改,发生更改的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  自近代国际关系确定以来,现实生活中的国家关系都是排他性的。这是因为在
恢复中的中日关系就如同一部正在爬坡的汽车,油门必须一直踩着,不可松懈,更不能往车轮下塞石头。    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对日本进行的国事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后的再次访日,也是本世纪的首次访日,成为今年中日关系中的头等大事,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胡锦涛主席即将进行的对日本的访问,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和“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日关系通过两国领导人的破冰、融冰和迎春之旅后,开始
接合部与交汇点    伊朗,东临亚洲腹地中亚,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两个中东大国,北濒里海高加索,南望其他海湾国家,扼霍尔木兹海峡水道,素有“欧亚陆桥”和“东方空中走廊”之称。特别是它连接着海湾和里海这两大油气能源基地,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其地缘位置之重要更加彰显。  从地缘政治上看,伊朗处于欧、亚、非洲的交通要冲。“伊斯兰革命”前伊朗一直是重要的航空枢纽,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是重要的中转站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教师常常根据实际需要与若干个学生同时交谈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之间有矛盾、纠纷和误解时。但是,教师在与学生群体交谈的过程中,会遇到需要打断学生谈话的情况,而巧妙的打断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一、“打断”的典型情境    交谈中教师了解何时打断学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漫谈的时间过久、讨论范围过大或提供毫无价值的意见之前打断
周恩来是一位普遍受到人们真心爱戴的楷模、英雄和领袖。在他老人家离开我们30周年之际,特作此文以祭。    自清朝末年起,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被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欺侮、瓜分,从此中国人饱尝苦难、凌辱和痛苦。正是在祖国极其危难的非常时刻,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理想和牺牲精神的非常人物,为着完成救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实现伟大而神圣的非常目标,他们组建了一个纪律严明的打不散杀不绝的非常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党选
2007年6月初,一份绝密录像带被紧急送往位于伦敦的英国反恐情报机构。录像带显示,位于巴基斯坦山区的某一“基地”组织训练营里正在举行恐怖分子毕业典礼,这些即将被派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恐怖活动的伊斯兰圣战者们已经接受了制造、运送和使用爆炸物的严格训练。令英国情报部门毛骨悚然的是,毕业仪式上歇斯底里发表讲话的人就是英国战斗组头目!  再过二十几天,英国伦敦7.7恐怖大爆炸的两周年纪念日就要
伊朗仍以“拖”来达到自己全面掌控核技术的目的,国际社会则清晰地传达出制止的决心。下一步如何走,就看伊朗怎么出牌了。    伊朗再次走到一个风口浪尖。4月5日,伊朗终于把扣留了两个星期的15名英国水兵送回英国。为这次扣留事件,英国、美国、伊朗曾大打口水战。在此期间,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按原定计划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747号决议。3月27日至29日,美国在海湾地区举行伊拉克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一个办了60届的电影节,一个早已被全世界认可的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在电影江湖里的至尊地位毋庸置疑今年5月,在戛纳的60大寿之际,作为一种纪念,电影节邀请了30余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纪念短片循着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这些“献礼”片应该多是溢美之辞,谁曾想,除了包括中国受邀导演在内的少部分人献上“体面贺礼”之外,其余大多数人的影片内容依旧充斥着对电影乃至整个社会的抨击与反思,而且态度激烈,尤其在发布会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