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儿童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关键字:教学观念教学效率数学教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还是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看,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要从小处着手,甚至从一节课、一个细小的问题开始研究。
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儿童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一个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哪怕旧教材也能处处创出新意;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哪怕再好的教材也只能是老调重弹。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依据新理念,活教旧教材。
1、联系生活实际,创造使用教材
小学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如关于各种类型应用题的教学,它本身就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只不过语句精炼罢了,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还是感到有困难,这是由于应用题出题人考虑的先是“题”,然后才是“应用”,没有具体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实施开放教学,淡化模式思想
学生往往喜欢用一些模式套题,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因此,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实施开放教学。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积极参与创造条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在解决应用题时,使学生能想出至少一种方案,从做出的方案多少,考虑问题是否有序,反映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使得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3、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传统的教学应用题不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因此每堂课教师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促进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而且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如何提问做好示范,并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发现问题;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公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寻找问题,既可以正面问,也可以反面或侧面问。另外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提问,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有我们的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试想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逐步促进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向“善问”发展,从“无问题”到“问题式”的转变,并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达到高效率高质量。
关键字:教学观念教学效率数学教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还是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看,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要从小处着手,甚至从一节课、一个细小的问题开始研究。
我想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儿童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一个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哪怕旧教材也能处处创出新意;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哪怕再好的教材也只能是老调重弹。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依据新理念,活教旧教材。
1、联系生活实际,创造使用教材
小学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如关于各种类型应用题的教学,它本身就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只不过语句精炼罢了,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还是感到有困难,这是由于应用题出题人考虑的先是“题”,然后才是“应用”,没有具体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实施开放教学,淡化模式思想
学生往往喜欢用一些模式套题,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因此,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实施开放教学。在应用题教学中,要积极参与创造条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在解决应用题时,使学生能想出至少一种方案,从做出的方案多少,考虑问题是否有序,反映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使得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3、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传统的教学应用题不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因此每堂课教师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促进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而且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如何提问做好示范,并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发现问题;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公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寻找问题,既可以正面问,也可以反面或侧面问。另外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提问,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有我们的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试想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逐步促进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向“善问”发展,从“无问题”到“问题式”的转变,并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达到高效率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