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徐砖雕集众家雕技于一体,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史,曾经随着晋商的兴起而盛极三晋大地。
这门手艺,凭着父子、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延续着“秦砖汉瓦”的精工细作……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漫步三晋大地,无论是豪华的晋商大院,还是幽雅的民间古宅,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一处处古建筑犹如凝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音乐中最美妙动人的旋律和乐章。
砖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手工技术,当然要用手、用力、用技;手工艺术,则更要用智、用情、用心。因此,每一幅砖雕作品都有手的温度、力的印痕、技的精妙,更有人的智慧、情的化育、心的灵性。地处晋商故里腹地的太原清徐徐沟镇新庄村的“清徐砖雕”传习所,就代代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延续着这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方寸之间成天地砖面上的精工细作
跟随砖雕传习所的李锁文师傅进到工作间,几面宽大的墙壁上全是砖雕作品,青灰色的砖石透着几分古朴,精致细腻的刀工让人赞叹。李师傅随手拿起一块月形“农家和乐”的小型砖雕让我细看:方寸之间,有播种的、拉犁的、赶骡的人,还有欢叫的小鸟……不大的砖面上,几个形象栩栩如生,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谁又能想到,这些带给人精神和艺术享受的砖雕作品,前身只不过是一抔不起眼的泥土,而正是砖雕艺人高明精湛的构思、精雕细琢的刀工,才使得它们化作了精美的艺术品。
清徐砖雕延续着“秦砖汉瓦”的精工细作,它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经过了多个复杂的工艺流程进行制作。一幅砖雕的成型,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完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三十多个环节,而且每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制作砖雕,首先要选用上好的原材料青砖——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等一道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进入雕琢成型阶段之后,需要蘸水“磨砖”,使表面平滑,然后是设计图案“打稿”,将画稿复印在砖面上“落稿”,接着在切割好的砖块上用刀、凿等工具刻划出画面构图并进一步精雕细刻,通过不同的“刀路”“刀法”技巧,细微地刻画出景物的具体形象,最后,经过修饰和粘补进行“拼排”安装,砖雕的全部工序才算完成。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一抔泥土,在烈火的炙热里,铁锤的祝福下,凿子的开导中,身披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最后镶嵌在宅院的厅堂里、晋商的大门中、乡间的戏台间、山野的墙头上,跌宕从容,沧桑千年,明暗了亘古的岁月。
他正在制作一组两幅图组成的大型砖雕门神作品,纯手工制作,花了近两个月,仅刻刀就用秃了十几把。作品中,山西传统门神图案秦琼和尉迟恭,手执兵器,威风凛凛,脸上那份壮烈的神情通过几笔简洁的线条表现得栩栩如生。身上的盔甲,片片清晰,明暗有序。秦琼美髯飘飘,尉迟恭怒目圆睁,两个人物各有特色,形象鲜明。
说起这组作品的制作过程,李师傅感慨良多,比划着给我讲解起来:首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轮廓层次,并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出前、中、远三层景致。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致形状;接着是“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最后是慢工细活地雕出大型物体上的细节部分。
走进山西的传统民居,俯仰之间,到处都可以看到砖雕:有巨制的,比如门口的砖雕照壁;有小品的,比如抬头可见的瓦当,不仅美轮美奂,而且形式多样,有的以砖块雕镂,有的以模型烧制,然后镶嵌在屋脊、房顶或道路正对的墙体上,图案不同,寓意不同。它们为庞大的建筑群附着了灵性,为建筑整体增添了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砖雕技艺随着晋商的兴起而繁荣,也随着晋商的衰落逐步走向了式微。进入20世纪90年代,砖雕成本逐渐增加,市场却日益萎缩,再加上国家出台的政策不允许烧砖用土,原本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砖雕技艺开始一蹶不振。在几乎所有人都对砖雕失去信心的时候,清徐砖雕传习所却一直坚持着传统的道路,并坚信这项艺术是有着前景和未来的。
“传习所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一个砖雕产业园,作为旅游项目推出去,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清徐砖雕的魅力……”这是采访结束时,李锁文师傅自信的话。
这门手艺,凭着父子、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延续着“秦砖汉瓦”的精工细作……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漫步三晋大地,无论是豪华的晋商大院,还是幽雅的民间古宅,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一处处古建筑犹如凝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音乐中最美妙动人的旋律和乐章。
砖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手工技术,当然要用手、用力、用技;手工艺术,则更要用智、用情、用心。因此,每一幅砖雕作品都有手的温度、力的印痕、技的精妙,更有人的智慧、情的化育、心的灵性。地处晋商故里腹地的太原清徐徐沟镇新庄村的“清徐砖雕”传习所,就代代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延续着这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方寸之间成天地砖面上的精工细作

跟随砖雕传习所的李锁文师傅进到工作间,几面宽大的墙壁上全是砖雕作品,青灰色的砖石透着几分古朴,精致细腻的刀工让人赞叹。李师傅随手拿起一块月形“农家和乐”的小型砖雕让我细看:方寸之间,有播种的、拉犁的、赶骡的人,还有欢叫的小鸟……不大的砖面上,几个形象栩栩如生,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谁又能想到,这些带给人精神和艺术享受的砖雕作品,前身只不过是一抔不起眼的泥土,而正是砖雕艺人高明精湛的构思、精雕细琢的刀工,才使得它们化作了精美的艺术品。
清徐砖雕延续着“秦砖汉瓦”的精工细作,它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经过了多个复杂的工艺流程进行制作。一幅砖雕的成型,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完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三十多个环节,而且每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制作砖雕,首先要选用上好的原材料青砖——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等一道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进入雕琢成型阶段之后,需要蘸水“磨砖”,使表面平滑,然后是设计图案“打稿”,将画稿复印在砖面上“落稿”,接着在切割好的砖块上用刀、凿等工具刻划出画面构图并进一步精雕细刻,通过不同的“刀路”“刀法”技巧,细微地刻画出景物的具体形象,最后,经过修饰和粘补进行“拼排”安装,砖雕的全部工序才算完成。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一抔泥土,在烈火的炙热里,铁锤的祝福下,凿子的开导中,身披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最后镶嵌在宅院的厅堂里、晋商的大门中、乡间的戏台间、山野的墙头上,跌宕从容,沧桑千年,明暗了亘古的岁月。

他正在制作一组两幅图组成的大型砖雕门神作品,纯手工制作,花了近两个月,仅刻刀就用秃了十几把。作品中,山西传统门神图案秦琼和尉迟恭,手执兵器,威风凛凛,脸上那份壮烈的神情通过几笔简洁的线条表现得栩栩如生。身上的盔甲,片片清晰,明暗有序。秦琼美髯飘飘,尉迟恭怒目圆睁,两个人物各有特色,形象鲜明。
说起这组作品的制作过程,李师傅感慨良多,比划着给我讲解起来:首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轮廓层次,并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出前、中、远三层景致。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致形状;接着是“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最后是慢工细活地雕出大型物体上的细节部分。

走进山西的传统民居,俯仰之间,到处都可以看到砖雕:有巨制的,比如门口的砖雕照壁;有小品的,比如抬头可见的瓦当,不仅美轮美奂,而且形式多样,有的以砖块雕镂,有的以模型烧制,然后镶嵌在屋脊、房顶或道路正对的墙体上,图案不同,寓意不同。它们为庞大的建筑群附着了灵性,为建筑整体增添了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砖雕技艺随着晋商的兴起而繁荣,也随着晋商的衰落逐步走向了式微。进入20世纪90年代,砖雕成本逐渐增加,市场却日益萎缩,再加上国家出台的政策不允许烧砖用土,原本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砖雕技艺开始一蹶不振。在几乎所有人都对砖雕失去信心的时候,清徐砖雕传习所却一直坚持着传统的道路,并坚信这项艺术是有着前景和未来的。
“传习所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一个砖雕产业园,作为旅游项目推出去,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清徐砖雕的魅力……”这是采访结束时,李锁文师傅自信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