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BU穿YANG”——明明是一个人们熟悉的成语,偏偏要换个写法,它意味着什么?
“百”是百万人口,百栋以上的优秀建筑,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大学这“三个百年”。这里可以用脚“步”来丈量,可以骑上一“部”自行车来漫游,也可以用一“部”手机上的App来发现、戴上一“部”耳机来聆听,这是“BU”。
领略在历史、现代和未来之间的交融穿越,即是“穿”的含义。“YANG”是杨浦的“杨”,同时也是英语“YOUNG”的谐音,正如这里的鲜明特色从“工业”“知识”再到“创新”,散发着年轻、青春、活力。
这就是“百BU穿YANG”,是“建筑可阅读”中的杨浦,是“人民城市”理念下的活力城区。
时代印记,沿江景观改变
要阅读中国工业的百年历史,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走进杨浦滨江。
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厂、当时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当时远东最大的煤气厂……这些创下中国工业历史上多个“之最”、见证国家工业百年发展历程的工厂,密集地分布在杨浦滨江区域。
老工厂不仅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持续地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贡献举足轻重的力量,有的直到今天仍在为申城人民服务:杨树浦水厂这座1883年建成的“城堡”,当下供应约200万市民的生活和工业用水,约占全市供水总量的四分之一。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布局的变化,这些老工厂大多已经迁离杨浦滨江,在让民众可以亲近江岸的基础上,大量的厂房、设备等留存下来。“工业锈带”已成“生活秀带”。
漫步在杨浦滨江已经开放的5.5公里区域,人们可以触摸到许多工业遗存:既有宽阔的厂房、高耸的塔吊,也有码头上的运输轨道,许多位置不一、大小各异的拴船墩还在,这些都是当年的原址原物;甚至现在的一间咖啡馆里,还有一部老式发电机,留在它曾经的位置上。每一个建筑背后都有它连接的一些人、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人们扫描建筑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图文、倾听讲述。
如果说对建筑的“修旧如旧”“再生性改造”更多是留下过去的历史,那么让建筑发生较大改变的改造则是书写一脉相承的新文化。“绿之丘”是一个典型代表。这栋建筑大致位于杨浦滨江5.5公里区域的中段,原来是1997年建成的企业仓库,四四方方,堵在了黄浦江岸和内部空间之间。

原样保留肯定不行,全部拆除又太可惜。设计师做起了减法,把原来的层高降低,把建筑面积减少一半,原本密密实实的仓库被修改成了一个逐层跌落而又四处通透的“立体公园”,公园的中庭搭起了双螺旋结构的旋梯,张起了琴弦般的拉索,建筑中随处可以见平面和立体的绿化。登上屋顶,可把滨江美景一览眼底。
改造设计团队成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工作室副主任建筑师秦曙表示:这里整体的设计理念就是把原来的“堵点”变成一个“引导点”,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并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接近和观察滨江。“人们穿行在‘绿之丘’中,能感受到的是城市为人民开放的温度。”
靠近杨浦滨江西侧起始点的秦皇岛路游船码头,是上海黄浦码头旧址所在地。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考察,提出“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的初心。一边是百年前的黄浦码头水泥路面,一边是百年后的杨树浦水厂前的木质滨江栈道,两者在秦皇岛路游船码头的“初心·启航”展示厅里交汇,两个重要历史时刻完成了交织穿越。
《义勇军进行曲》是每个国人都熟悉的旋律,你是否知道它最早在哪里唱响、第一张灌注着这首歌曲的黑胶唱片是什么样子?它在成为国歌之前,就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风靡流行,你清楚吗?你对国歌有怎样的感情,其他人又与国歌有怎样的故事?从滨江往里走不远,在杨浦区的国歌展示馆里,这些都能找到答案。
同样,在陈望道旧居·《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大学校史馆等地,人们都可以回味真理的味道、感受红色的基因。
绿瓦大楼与“绿瓦精神”
上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为了与位于城市中心的租界相抗衡,决定在上海的其他区域设置中国人自己的市中心、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市政工程,最终选择了位于現在杨浦区的江湾地区,实施“大上海计划”。
这个计划落地的第一个大型建筑,也是最为核心的建筑,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现为上海体育学院的行政办公楼。因为大楼屋顶覆盖着翠绿的琉璃瓦,人们又称它为“绿瓦大楼”。
绿瓦大楼于1933年建成后,历经风霜炮火,多次损毁又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大修于2019年完成,这次修缮,被认为是尽可能地还原了它的原貌。
当年修建时,政府要求这栋大楼的建筑风格要代表中国文化,“保存中国固有之建筑形式”,又“参与现代之需要”。因此,董大酉牵头的设计团队给出了“新古典主义”的方案,即内部结构全部采用西式的混凝土方案,但内外装饰都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涂彩飞檐梁柱式”风格,浓墨重彩,雍容华贵,是上海现存的唯一一栋宫殿式建筑。
这次大修经历了大量考证,尽量以80多年前的工艺、材料复原当时的样貌。从“金水桥”走进朱漆大门,细细观看每一层每一区域的彩绘、结构,人们在赞叹之余好奇地提出每一个问题时,就离揭开大楼保存的文化宝藏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