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初探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理论历来是中文系的重头课,同时也是学生、教师共同面对的拦路虎。难在二点:其一是它联系了文学与理论——文学史,文学作品评析一直贯穿大学生整个四年学习过程,而对文学史,作家作品的分析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其二它开设在一年级,学生经由紧张的高考刚进入大学校门,对文学史,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写作训练也极少,加上众所周知的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写作模仿所谓的“范文”,实际文学素养很差,更谈不上什么课外阅读。而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素质有下降的趋势,这一切无疑加大了文学理论课的教学难度。
  《文学理论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体系教材中的一部,这部教材1991年刚问世就受到了好评。因为“它摆脱了50年代前苏联旧教材的范式,同时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坚持了经过文学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对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理论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鉴别和筛选,吸收了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精华加以融合,纳入到新的理论体系中来……”[1]编写者的意图在整个教材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在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和东西方文论对话的背景下,《教程》问世了,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统合了东西方文论有价值的地方,建立了新的理论体系,从多个向度对文学活动作了动态的考察,在理论阐释上既前后一致,又各有侧重点。如用话语作中介来考察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就较好地解释了文学现象内部的二重矛盾性。尤其是针对师范生的特点,加大作品编的力度,使学生练就自由地进入丰富的文学审美殿堂的本领。如对典型,着重解释典型内部的话语蕴藉性与形象生成性,避免了哲学上的“特殊中见一般”的搬用;对意境则着重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解释意境的审美想象性空间特征。叙事学部分吸收了西方最新叙述理论,对叙事性作品进行横向解剖,打破了性格——情节——主题思想三者之间的循环解释,还有文学消费与接受部分的二度创作理论等等,无一不是统合了东西方文论对文学现象解释的共同点和当代文论最新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新体系。
  这样一部充满新意的教材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怎样在教学教程中最大程度地贯彻编者的意图,让学生真正练就分析文本的本领(说到底这是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最起码的要求)?经过这几年教学上的探索,本人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尽可能多地联系文本印证理论:文学理论本来就是基于对文本、文学活动的分析之上抽象出来的规律,对理论的接受还原当然离不开文本的支持。我尽量让学生利用阅读过的文本反观理论,如李白、李商隐、贺铸等中国古典诗人诗词中话语蕴籍的分析,鲁迅小说中叙述话语、叙述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发现已学过的貌似简单的作品大有深意,审美领悟能力得到加强,体味到理论也是绿色的,而不仅仅是枯燥灰色的。
  疏密有效,抓重点,敢省略:《教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综合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西方现代美学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古典美学知识,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一下子接受这样一个知识系统整体,即使勉强学了,也以记忆背诵为主,只能简单重复课本知识点。所以对《教程》中相应的内容我作了“简化”处理,如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精神生产知识中讲解,或者干脆分析文本生成的时候点明,做到不讲而讲,让学生头脑中知识自成体系而不是仅有几个孤立的知识点。
  有超前意识:既然《教程》的教学安排在一年级,我们就不能等不能靠,不能等学生学了相关的文学知识后才消化《教程》,而应当让学生先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提前阅读相关文本,如《红楼梦》,《西方意象派诗选》,《达罗卫夫人》,《伪币制造者》,《暄嚣与骚动》,托尔斯态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等等,同时我也不限制学生的自由阅读,而是引导学生在自由阅读中体悟到一些理论问题,即使有些学生喜欢读金庸小说也能有所收获。我还积极利用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让学生观摩张艺谋电影,体会叙述语言在电影中的运用。我自费从苏州购买了《苏园六记》光盘,让学生在对苏州园林的反复欣赏中自觉领悟到意境的审美生成,比枯燥的课堂讲解效果要好的多。
  多动手:无论读文本还是课堂讲解,仅仅停留在“看”的阶段是不够的,要下水游泳才知深浅。我从不要求学生仅会简单重复书本知识,满足于“知道”,而要求他们知“道”,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解剖对象。我们组织了多次课堂讨论,如话语蕴藉怎样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作品与意图的冲突是怎么表现出来的?等等,同学们举了各自阅读的文本,如《青春之歌》,《复活》、《红楼梦》,王安忆作品,讨论很激烈,互不相让。我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要求能够言之成理,不一定与书本一致,充分体现了本学科人文科学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多想多写,逐步过渡到要求做学年论文。
  《教程》问世十年有余,教学探索在不断进行中,希望得到同行前辈的进一步指正。
  
  
  [1]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后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军港码头需要在舰船抵达泊位时提供保障服务,受码头自身的驻泊条件和保障设施限制,舰船往往需通过多次泊位移动来满足多种保障服务需求,移泊不仅延长了舰船的在港时间,同时也
债券投资的最大特点就是收益稳定、安全系数较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选择债券、掌握好买卖时机是风险防范的主要步骤。
为了增强双线阵相移相加法分辨左右舷目标的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移相相减技术的双线阵左右舷分辨方法。该方法对左、右线列阵进行移相处理,得到对应角度上的合成数据;利用相
[摘要]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知识载体的历史变迁,可以得出,教师的本质职能——传递知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强化。  [关键词]教师 知识载体 历史    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教师,在这部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把全部历史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1]。这一论断一样适用于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载体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