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林永清(1970~),女,广西桂林人。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讲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45-03
当前中学历史教师普遍意识到史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则是对一线教师史料运用能力的重要考验。课程改革不仅挑战中学教师现有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推动历史教学发生改变,使以往的很多经验都派不上用场。
政治制度史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Ⅰ)的主要内容,其中西方政治制度史占相当篇幅。这些内容融历史、政治、法律于一体,是新课标中的全新部分。以必修(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为例,无论人教版、人民版还是岳麓版,共同特点是内容庞杂、概念论断多、文字枯燥,史料缺乏。教学的难度增大,但是它也给予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的制胜法宝之一、教学的点睛之笔就在于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本文以该部分内容为例,就史料的选择依据、史料的来源与对史料的分析谈新课程中的史料运用。
史料的选择依据
史海茫茫,如何选择史料很关键。史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首先应当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关史料。必修(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课标要求有: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内容涉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对代议制的评价。新课程强调制度的变迁,强调资产阶级革命立新之处。而旧教材则注重资产阶级革命史,强调革命破旧的一面。虽然新课标有关英国、美国的内容在旧教材中也有涉及,但二者的立意和出发点不一样。对中学教师来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就相对陌生得多。教师需考虑到新旧课程之间的差异,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新的变化,切忌新瓶装旧酒。
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之上。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防止一叶障目。整合侧重两方面,一是不同模块间的整合,二是模块内的整合。必修(Ⅰ)中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与必修(Ⅲ)中的“启蒙运动”及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相关内容互有关联。这三部分内容分属不同模块,教师可在备课与教学活动中将三者有机整合。从学科角度看,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主要的民主思想,它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理论渊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近代社会重要的民主实践。模块内的整合体现在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纵向看,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不一样,各有自身的独特性。英国选择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美国在北美大陆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共和国,法国确立共和的道路走得艰难而曲折,德国统一和制宪两个主题并行。横向看,也即从制度层面,代议制在这些国家中表现各异。代议制在英国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内阁制(即责任内阁制),在美国则为共和制和总统制,在法国是共和制与半总统制,在德国则是二元君主制。同为立宪君主国家,英、德有天壤之别。名义上都是联邦制,但美、德之间差异极大。具体到每个国家,情况更为复杂,每个国家的制度都在不断地演进。今日英国政治与18世纪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德国议会最初被马克思称为“装点门面的粉饰”,但若干年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正是利用帝国宪法中的普选权,走议会斗争之路,壮大了声威。在此历史视野下选择史料,才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史料的来源与分析
史料是人们得出历史结论的证据。在探讨史料来源及对史料进行分析之前,需要确定史料的分类。人们一般将史料分成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也即原始史料,它必须是当事人、目击者直接留下来的人证、物证和书证。二手史料包括回忆录、史家的著述等。除此之外,史料还有理论资料与案例资料之分。理论是制度的支撑;案例则是制度的最好说明。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是我们教学的最好史料。
具体到史料的来源,有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相当丰富。一手资料主要包括近代史上欧美主要国家重要法律文献、司法判例、包括启蒙思想在内的众多涉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近代理论著述、公开的文献档案、当事者及时人的言论等等。二手史料主要有各种史学、法学和政治学著述等。
此处着重谈谈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理论学说与经典案例。讲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时必然提及启蒙思想。以人教版教材和教参为例,必修(Ⅰ)以“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及资料补充的方式提到启蒙思想。必修(Ⅲ)以相当篇幅详细介绍了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意义。虽然补充了一些原始史料,但教材正文部分仍然充满了概念式和结论性的语言。教师对启蒙思想的理解不能仅限于教材和教参的介绍,甚至不能停留于某些政治学说史或哲学史的介绍。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均有中文译本。先了解其人,然后读其书,体会其思想,最终做到论从史出。事实上,每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都极其丰富,并非几句教条就能将他们的思想全部概括出来。他们彼此的差异远大于他们的共同点。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在天赋人权、人民主权、限权政府等几个方面。从制度层面看,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宪政建设。但是,从启蒙的意义说,思想家们关于公民权利、政治自由的学说则影响更为深远。又如,在讲授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时,宪法制订者们为解释宪法而写的《联邦党人文集》是我们理解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始文献。至于要评判资产阶级代议制,就不能不读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和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但是仅有理论还不够,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才有说服力。历史案例包括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证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历史案例的作用是既活跃了课堂,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也避免了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例如,从国王(威廉、乔治一世、乔治二世、维多利亚女王)和首相(沃尔波尔、格拉斯顿、狄斯累利等)的角度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以围绕1832年改革法案展开的斗争说明责任内阁制下议会、政府和国王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外表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没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 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其实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说明新因素产生于古老的躯壳中,英国在渐进变革中向近代社会迈进。又如介绍美国联邦宪法时,教师不仅需要图表示意三权分立与制衡,更需要补充适当案例。如国会对总统的制衡,可用尼克松水门案、克林顿被弹劾案及其任内因预算危机导致政府部门关门为例说明;司法与行政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则可以用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与最高法院的较量为例;立法与司法之间的制衡案例也有很多。联邦制是美国宪法的另一重要特点,教师同样需要用表格示意联邦制下的权力结构,同时如能辅以例证说明则更佳,如宣示联邦至上原则的案例(1819年马卡洛诉马里兰州案)、联邦不可分割原则的案例(1869年得克萨斯诉怀特案)。司法审查也是美国联邦宪法的重要特点,重要案例有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关于美国联邦宪法的案例尤其多。如罗什摩尔山上的四位美国著名总统雕像是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总统制的材料。美国内战及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则是在评价美国宪法时不能不提的重要史实。再如在介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可介绍法国自1789年到1875年所经历的各种政体形式、19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政体、1875年法国关于总统制的艰难表决、1877年的“五一六危机”。通过这些重要史实,说明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艰辛及其世界意义。案例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对此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考虑历史案例与现实案例结合,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兴趣,也充分体现出历史课的特色。
找到经典的出处并引经据典,只是史料运用的第一步。史料不是课堂的装饰和点缀,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解释史料至关重要。同样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阐释造成不同的效果。材料解释不到位可能导致史料运用的前功尽弃。分析史料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还原史料所处的时代,二是坚持论从史出。如教师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发展时,要研究《权利法案》和之后的系列改革法案,以此说明英国在近代选择的是渐进式发展道路。但仅陈列这些法案,并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历史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历史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师需要复原材料所处的时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社会大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这次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则是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后绝大多数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虽然教材按模块编排——工业革命在必修(Ⅱ),宪章运动内容属选修(Ⅱ),但不能以此作为割裂历史的理由。不一定花很多笔墨,寥寥数语,交代一下文献产生的背景,这样的历史方能言之有理,丰富生动。又如提到俾斯麦的“铁血演说”时,应当考虑这段材料对介绍德意志帝国宪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用这段材料。在德国,统一与制定宪法是两个并行不悖的主题。统一依赖于普鲁士的强力,依赖“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而实现。统一后颁布的帝国宪法按俾斯麦的意图设计,符合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它试图依靠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强权地位,钳制分立主义倾向。这段材料实际上也预示了后来帝国宪法的处境,即德国需要普鲁士的强权维持统一,但统治者也不能忽视来势凶猛的自由主义潮流。解释史料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论从史出。还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例,马克思对这部宪法评价不高。如何看待权威人士对历史的评价与论述?可将其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和理论分析加以借用,但不要将它完全代替史料。事实上,至1895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恩格斯重新审视了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他们(指德国工人)给了世界各国同志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向他们表明了应该怎样使用普选权”“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东西是工人阶级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应该说,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德国、英国等国工人阶级正是利用了普选权而参与到政权中。不承认这点,就无法解释这些国家以后的发展道路。所以,应该将德意志帝国宪法置身于它所处的时代,根据史实来做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二元君主制体制,它离真正的民主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在那个时代,放眼世界众多的君主专制国家,德国跨出的已是很大一步。正是这部不被马克思看好的宪法给德国工人阶级参与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中要实现有效的史料运用,必须弃绝“为史料而史料”的做法,真正将史料当成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证据,当成启迪学生历史思维的工具和活跃课堂教学的手段。为适应新课程对史料的要求,中学教师首先应尽快建立与新课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基本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其次发掘、整理、认识史料,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多元史料体系。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史料,也包括图像、音频和口头资料、文学和艺术资料。其三,运用史料,服务教学。警惕史料的繁、难、偏、旧,视情对史料进行再加工。史料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总之,无论从学科知识体系还是教学方法论的角度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史料运用都大有文章可做。
责任编辑:豆艳荣
林永清(1970~),女,广西桂林人。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讲师。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45-03
当前中学历史教师普遍意识到史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则是对一线教师史料运用能力的重要考验。课程改革不仅挑战中学教师现有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推动历史教学发生改变,使以往的很多经验都派不上用场。
政治制度史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Ⅰ)的主要内容,其中西方政治制度史占相当篇幅。这些内容融历史、政治、法律于一体,是新课标中的全新部分。以必修(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为例,无论人教版、人民版还是岳麓版,共同特点是内容庞杂、概念论断多、文字枯燥,史料缺乏。教学的难度增大,但是它也给予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教师的制胜法宝之一、教学的点睛之笔就在于如何有效运用史料。本文以该部分内容为例,就史料的选择依据、史料的来源与对史料的分析谈新课程中的史料运用。
史料的选择依据
史海茫茫,如何选择史料很关键。史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首先应当围绕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关史料。必修(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课标要求有: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二者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内容涉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对代议制的评价。新课程强调制度的变迁,强调资产阶级革命立新之处。而旧教材则注重资产阶级革命史,强调革命破旧的一面。虽然新课标有关英国、美国的内容在旧教材中也有涉及,但二者的立意和出发点不一样。对中学教师来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就相对陌生得多。教师需考虑到新旧课程之间的差异,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新的变化,切忌新瓶装旧酒。
其次,史料的选择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之上。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防止一叶障目。整合侧重两方面,一是不同模块间的整合,二是模块内的整合。必修(Ⅰ)中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与必修(Ⅲ)中的“启蒙运动”及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相关内容互有关联。这三部分内容分属不同模块,教师可在备课与教学活动中将三者有机整合。从学科角度看,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主要的民主思想,它也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理论渊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近代社会重要的民主实践。模块内的整合体现在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纵向看,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不一样,各有自身的独特性。英国选择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美国在北美大陆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共和国,法国确立共和的道路走得艰难而曲折,德国统一和制宪两个主题并行。横向看,也即从制度层面,代议制在这些国家中表现各异。代议制在英国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内阁制(即责任内阁制),在美国则为共和制和总统制,在法国是共和制与半总统制,在德国则是二元君主制。同为立宪君主国家,英、德有天壤之别。名义上都是联邦制,但美、德之间差异极大。具体到每个国家,情况更为复杂,每个国家的制度都在不断地演进。今日英国政治与18世纪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德国议会最初被马克思称为“装点门面的粉饰”,但若干年之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正是利用帝国宪法中的普选权,走议会斗争之路,壮大了声威。在此历史视野下选择史料,才有助于提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史料的来源与分析
史料是人们得出历史结论的证据。在探讨史料来源及对史料进行分析之前,需要确定史料的分类。人们一般将史料分成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也即原始史料,它必须是当事人、目击者直接留下来的人证、物证和书证。二手史料包括回忆录、史家的著述等。除此之外,史料还有理论资料与案例资料之分。理论是制度的支撑;案例则是制度的最好说明。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是我们教学的最好史料。
具体到史料的来源,有关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相当丰富。一手资料主要包括近代史上欧美主要国家重要法律文献、司法判例、包括启蒙思想在内的众多涉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近代理论著述、公开的文献档案、当事者及时人的言论等等。二手史料主要有各种史学、法学和政治学著述等。
此处着重谈谈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理论学说与经典案例。讲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时必然提及启蒙思想。以人教版教材和教参为例,必修(Ⅰ)以“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及资料补充的方式提到启蒙思想。必修(Ⅲ)以相当篇幅详细介绍了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意义。虽然补充了一些原始史料,但教材正文部分仍然充满了概念式和结论性的语言。教师对启蒙思想的理解不能仅限于教材和教参的介绍,甚至不能停留于某些政治学说史或哲学史的介绍。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均有中文译本。先了解其人,然后读其书,体会其思想,最终做到论从史出。事实上,每位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都极其丰富,并非几句教条就能将他们的思想全部概括出来。他们彼此的差异远大于他们的共同点。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在天赋人权、人民主权、限权政府等几个方面。从制度层面看,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宪政建设。但是,从启蒙的意义说,思想家们关于公民权利、政治自由的学说则影响更为深远。又如,在讲授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时,宪法制订者们为解释宪法而写的《联邦党人文集》是我们理解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始文献。至于要评判资产阶级代议制,就不能不读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和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但是仅有理论还不够,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才有说服力。历史案例包括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证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历史案例的作用是既活跃了课堂,避免了枯燥的说教,也避免了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例如,从国王(威廉、乔治一世、乔治二世、维多利亚女王)和首相(沃尔波尔、格拉斯顿、狄斯累利等)的角度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以围绕1832年改革法案展开的斗争说明责任内阁制下议会、政府和国王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外表看,今天的英国政治和中世纪没什么两样,仍然有国王、贵族和议 会,某些古老的仪式依然存在,其实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说明新因素产生于古老的躯壳中,英国在渐进变革中向近代社会迈进。又如介绍美国联邦宪法时,教师不仅需要图表示意三权分立与制衡,更需要补充适当案例。如国会对总统的制衡,可用尼克松水门案、克林顿被弹劾案及其任内因预算危机导致政府部门关门为例说明;司法与行政之间的分立与制衡则可以用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与最高法院的较量为例;立法与司法之间的制衡案例也有很多。联邦制是美国宪法的另一重要特点,教师同样需要用表格示意联邦制下的权力结构,同时如能辅以例证说明则更佳,如宣示联邦至上原则的案例(1819年马卡洛诉马里兰州案)、联邦不可分割原则的案例(1869年得克萨斯诉怀特案)。司法审查也是美国联邦宪法的重要特点,重要案例有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关于美国联邦宪法的案例尤其多。如罗什摩尔山上的四位美国著名总统雕像是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总统制的材料。美国内战及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则是在评价美国宪法时不能不提的重要史实。再如在介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可介绍法国自1789年到1875年所经历的各种政体形式、19世纪7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政体、1875年法国关于总统制的艰难表决、1877年的“五一六危机”。通过这些重要史实,说明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艰辛及其世界意义。案例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对此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考虑历史案例与现实案例结合,这样既能吸引学生兴趣,也充分体现出历史课的特色。
找到经典的出处并引经据典,只是史料运用的第一步。史料不是课堂的装饰和点缀,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解释史料至关重要。同样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阐释造成不同的效果。材料解释不到位可能导致史料运用的前功尽弃。分析史料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还原史料所处的时代,二是坚持论从史出。如教师在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发展时,要研究《权利法案》和之后的系列改革法案,以此说明英国在近代选择的是渐进式发展道路。但仅陈列这些法案,并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历史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在于了解历史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教师需要复原材料所处的时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社会大背景是工业革命的完成,这次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权利。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则是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后绝大多数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虽然教材按模块编排——工业革命在必修(Ⅱ),宪章运动内容属选修(Ⅱ),但不能以此作为割裂历史的理由。不一定花很多笔墨,寥寥数语,交代一下文献产生的背景,这样的历史方能言之有理,丰富生动。又如提到俾斯麦的“铁血演说”时,应当考虑这段材料对介绍德意志帝国宪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用这段材料。在德国,统一与制定宪法是两个并行不悖的主题。统一依赖于普鲁士的强力,依赖“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而实现。统一后颁布的帝国宪法按俾斯麦的意图设计,符合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它试图依靠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强权地位,钳制分立主义倾向。这段材料实际上也预示了后来帝国宪法的处境,即德国需要普鲁士的强权维持统一,但统治者也不能忽视来势凶猛的自由主义潮流。解释史料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论从史出。还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例,马克思对这部宪法评价不高。如何看待权威人士对历史的评价与论述?可将其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和理论分析加以借用,但不要将它完全代替史料。事实上,至1895年,随着形势的变化,恩格斯重新审视了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他们(指德国工人)给了世界各国同志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向他们表明了应该怎样使用普选权”“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利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东西是工人阶级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应该说,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德国、英国等国工人阶级正是利用了普选权而参与到政权中。不承认这点,就无法解释这些国家以后的发展道路。所以,应该将德意志帝国宪法置身于它所处的时代,根据史实来做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二元君主制体制,它离真正的民主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在那个时代,放眼世界众多的君主专制国家,德国跨出的已是很大一步。正是这部不被马克思看好的宪法给德国工人阶级参与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中要实现有效的史料运用,必须弃绝“为史料而史料”的做法,真正将史料当成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证据,当成启迪学生历史思维的工具和活跃课堂教学的手段。为适应新课程对史料的要求,中学教师首先应尽快建立与新课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基本功,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其次发掘、整理、认识史料,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多元史料体系。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史料,也包括图像、音频和口头资料、文学和艺术资料。其三,运用史料,服务教学。警惕史料的繁、难、偏、旧,视情对史料进行再加工。史料在课堂上的呈现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总之,无论从学科知识体系还是教学方法论的角度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史料运用都大有文章可做。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