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复习,必须注重实效性。为此,我们要分析现状;研究高考试题和评分标注;夯实基础,向发展等级迈进;注重文采;注重平时训练的细节。这样,我们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高考;作文;改变;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3.34
长期以来,无论老师還是学生,在作文复习方法上都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不作为,认为作文提高太慢,讲多讲少一个样,练和不练一个样,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在作文上得不偿失,即便写,也是抱着“不得不写”的态度敷衍而已(如每月的月考),缺乏系统地讲解和有针对性地练习。二是不会作为,只问耕耘,不问结果,只管一篇接一篇地写下去,就如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却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写过之后,也不加反思,不求收获。这样复习,只能导致平时作文凭感觉、临场写作看发挥、得分多少靠命运的作文虚无主义。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努力改变一下现状。
一、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及评分标准。
1、纵观十余年高考作文试题的设计,无不展示出当时当地的价值判断和人文取向,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需要我们“两耳要闻窗外事”,同时还要能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体味,形成自己的判断。
就命题形式而言,现在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框架。
就写作要求而言,同为新材料作文,2006年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2007年至2008年则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一变化非常微妙。
2、评分标准是指导高三作文写作的标尺,只有熟悉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才可以结合等级评分标准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训练,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比较近几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一是评分要素基本稳定,“基础”“发展”两个等级,“内容”“表达”“特征”3个项目,计13条标准;二是在基础等级中,“内容”项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三是在发展等级中,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因此,作文若想得高分,在复习中还要加强发展等级的训练。
除了以上几点,扣分的四种情况,即缺标题、字数不足、错别字和标点错用、书写潦草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用方面扣分的分量明显有增加的趋势。
二、扎实基础,突出发展。
1、在备考阶段,要对各种命题形式的基本知识,比如,各自的概念及特征、常见的类型、审题技巧、构思策略及写作误区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掌握了每一种命题形式才能在审题立意方面做到审准、审深、审新。如命题作文从结构上可分为词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句子式命题,从形式上可分为完全式命题作文和材料式命题作文。就结构而言,词语需注意其表层义和深层义;短语需注意其结构关系,分析写作对象和写作重点;句子需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尤其是代词和多义词。
2、通过审题确定写作方向后,就正式进入了作文的具体操作过程。这其中选取恰当的结构模式,有效合理地运用材料,展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获取高分的关键。选取哪种结构模式应与采用的文体相符合,以适合自己的写作习惯、有利于表现主题为原则。高考作文虽然不限文体,但是,不等于不要文体,评分细则明确要求:一旦确立某种文体就要合乎这一文体的特点、要求。如,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能吸引人,注意运用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议论文要掌握常见的论述结构,学会围绕中心说理和分析材料,要避免空洞的说理和观点材料“两张皮”。文体意识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养成的写作能力,因此应当在高一二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通过训练提升开头与结尾、描写与论述、过渡与照应、结构与层次的能力。
3、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以“没的可写”最为突出。其一是以空讲道理代替引述材料,而所讲道理却不周密严谨、缺乏深度;其二是材料陈旧,缺乏时代感;其三是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的材料,缺乏变化。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如何积累材料和有效地运用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三、重文采。
如果说审题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那么文采则决定着文章的优劣。在复习中,要多读、多模仿语言优美的文章,积累语感。在写作中要善于用修辞改造大白话,避免平铺直叙,语言低幼化,有意识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句式,引用、化用诗词歌赋营造意境等等。当然,这也需要长期的积累、体悟。但同时也要注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语言空洞虚假、浮文过多,容易给人造成投机取巧的感觉,可能会弄巧成拙。
四、平时我们教学中应该注重的细节。
1、注重小作文的训练。写广告词,写祝福语,写春联,是比较传统的形式;写舞台节目的串词,写运动会的解说词,写新闻评点词,是近些年高考中新出现的好形式。好处是,费时比较少,几分钟就可以训练一个项目,选题生活化,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追求。
2、坚持作好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工作。素材从自己生活中来,素材从报刊书籍中来,素材从课本中来,素材从外省高考优秀作文中来。重要的是要有整理和利用意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可以在月考和诊断考试中彩排几次,主要是检验,是否对路,同时把这些独门暗器打磨得更精致,更具杀伤力。
3、坚持在书写上严要求。一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考试中设定作文书写分,比如字迹潦草涂抹严重的,可以扣五分。讲评时,还要大张旗鼓的张扬。
4、教师要注重作文高考信息的收集和研究,但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猜题押题上。更不能让学生认为作文不需要扎实训练和复习,只要老师猜得准,分数提高希望就大。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学生在高考中遇到了平时训练中写过或见过的题目,考场上很兴奋,考后跟老师谈起也是兴高采烈,但最后的分数下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提高,有时反而会出现下降或失误。所以,侥幸心理有害无益!
5、临考前放松学生心情。备考前让学生要有意识的提炼归纳一些时事人物正反事例,回忆完善自己印象最深的生活小事,把这些作文散件放入记忆仓库,也许考场上会发生奇效,这对学生也有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总之,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考试大纲对作文的各项具体要求,重点练习各种命题形式的审题立意、强化文体意识、积累加工运用材料、体悟语言;解析优秀作文,修改升格二类作文,分析三四类作文。通过透彻解读不同等级试卷的得分、失分理由,使学生明确高考阅卷标准,透视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在作文训练中早日形成作文分项入等的习惯。最后,学生在写作中应注意扬长避短,要培养出自己的专长,把自己的闪光点呈现给阅卷人。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会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高考;作文;改变;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3.34
长期以来,无论老师還是学生,在作文复习方法上都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不作为,认为作文提高太慢,讲多讲少一个样,练和不练一个样,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在作文上得不偿失,即便写,也是抱着“不得不写”的态度敷衍而已(如每月的月考),缺乏系统地讲解和有针对性地练习。二是不会作为,只问耕耘,不问结果,只管一篇接一篇地写下去,就如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却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写过之后,也不加反思,不求收获。这样复习,只能导致平时作文凭感觉、临场写作看发挥、得分多少靠命运的作文虚无主义。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来努力改变一下现状。
一、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及评分标准。
1、纵观十余年高考作文试题的设计,无不展示出当时当地的价值判断和人文取向,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需要我们“两耳要闻窗外事”,同时还要能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体味,形成自己的判断。
就命题形式而言,现在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框架。
就写作要求而言,同为新材料作文,2006年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2007年至2008年则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一变化非常微妙。
2、评分标准是指导高三作文写作的标尺,只有熟悉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才可以结合等级评分标准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训练,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比较近几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一是评分要素基本稳定,“基础”“发展”两个等级,“内容”“表达”“特征”3个项目,计13条标准;二是在基础等级中,“内容”项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三是在发展等级中,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因此,作文若想得高分,在复习中还要加强发展等级的训练。
除了以上几点,扣分的四种情况,即缺标题、字数不足、错别字和标点错用、书写潦草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错用方面扣分的分量明显有增加的趋势。
二、扎实基础,突出发展。
1、在备考阶段,要对各种命题形式的基本知识,比如,各自的概念及特征、常见的类型、审题技巧、构思策略及写作误区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掌握了每一种命题形式才能在审题立意方面做到审准、审深、审新。如命题作文从结构上可分为词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句子式命题,从形式上可分为完全式命题作文和材料式命题作文。就结构而言,词语需注意其表层义和深层义;短语需注意其结构关系,分析写作对象和写作重点;句子需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尤其是代词和多义词。
2、通过审题确定写作方向后,就正式进入了作文的具体操作过程。这其中选取恰当的结构模式,有效合理地运用材料,展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获取高分的关键。选取哪种结构模式应与采用的文体相符合,以适合自己的写作习惯、有利于表现主题为原则。高考作文虽然不限文体,但是,不等于不要文体,评分细则明确要求:一旦确立某种文体就要合乎这一文体的特点、要求。如,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能吸引人,注意运用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议论文要掌握常见的论述结构,学会围绕中心说理和分析材料,要避免空洞的说理和观点材料“两张皮”。文体意识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养成的写作能力,因此应当在高一二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通过训练提升开头与结尾、描写与论述、过渡与照应、结构与层次的能力。
3、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以“没的可写”最为突出。其一是以空讲道理代替引述材料,而所讲道理却不周密严谨、缺乏深度;其二是材料陈旧,缺乏时代感;其三是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的材料,缺乏变化。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如何积累材料和有效地运用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三、重文采。
如果说审题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那么文采则决定着文章的优劣。在复习中,要多读、多模仿语言优美的文章,积累语感。在写作中要善于用修辞改造大白话,避免平铺直叙,语言低幼化,有意识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句式,引用、化用诗词歌赋营造意境等等。当然,这也需要长期的积累、体悟。但同时也要注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语言空洞虚假、浮文过多,容易给人造成投机取巧的感觉,可能会弄巧成拙。
四、平时我们教学中应该注重的细节。
1、注重小作文的训练。写广告词,写祝福语,写春联,是比较传统的形式;写舞台节目的串词,写运动会的解说词,写新闻评点词,是近些年高考中新出现的好形式。好处是,费时比较少,几分钟就可以训练一个项目,选题生活化,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追求。
2、坚持作好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整理工作。素材从自己生活中来,素材从报刊书籍中来,素材从课本中来,素材从外省高考优秀作文中来。重要的是要有整理和利用意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可以在月考和诊断考试中彩排几次,主要是检验,是否对路,同时把这些独门暗器打磨得更精致,更具杀伤力。
3、坚持在书写上严要求。一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考试中设定作文书写分,比如字迹潦草涂抹严重的,可以扣五分。讲评时,还要大张旗鼓的张扬。
4、教师要注重作文高考信息的收集和研究,但不要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猜题押题上。更不能让学生认为作文不需要扎实训练和复习,只要老师猜得准,分数提高希望就大。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学生在高考中遇到了平时训练中写过或见过的题目,考场上很兴奋,考后跟老师谈起也是兴高采烈,但最后的分数下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提高,有时反而会出现下降或失误。所以,侥幸心理有害无益!
5、临考前放松学生心情。备考前让学生要有意识的提炼归纳一些时事人物正反事例,回忆完善自己印象最深的生活小事,把这些作文散件放入记忆仓库,也许考场上会发生奇效,这对学生也有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总之,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考试大纲对作文的各项具体要求,重点练习各种命题形式的审题立意、强化文体意识、积累加工运用材料、体悟语言;解析优秀作文,修改升格二类作文,分析三四类作文。通过透彻解读不同等级试卷的得分、失分理由,使学生明确高考阅卷标准,透视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在作文训练中早日形成作文分项入等的习惯。最后,学生在写作中应注意扬长避短,要培养出自己的专长,把自己的闪光点呈现给阅卷人。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会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