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精度波像差检测随机点源阵列照明优化分析

来源 :光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q19870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于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的深紫外物镜系统波像差检测中,均匀高亮度的照明光束是实现纳米精度波像差检测的关键。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和部分相干性理论对随机排列微孔阵列衍射波前的强度对比度进行了优化。与周期排列微孔阵列相比,采用随机排列微孔阵列,可获得更加光滑的衍射波前强度分布;对单个微孔衍射波前的分析表明,微孔直径越大衍射波前强度对比度越大;衍射波前强度对比度在双孔间为74 nm 时达到最大值。分析计算得出,为获得满足纳米精度波像差检测强度对比度要求的波前,随机排列微孔阵列中宜采用直径170 nm 的微孔,且微孔间距大于等于306 nm,此时,微孔阵列中微孔个数为428,衍射波前强度对比度为11.70。
其他文献
系统研究了照明光的波前曲率对PIE成像分辨力的影响,证明采用弯曲波前的照明光可以显著提升PIE对随机噪声和量化误差的抗干扰能力,从而能够使重建图像的分辨力提高3倍以上,为实际实验中照明光的选择提供了指导。
采用MATLAB技术, 结合光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开发构建了光学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实验快速实施等特点。以空间滤波实验和偏振光实验为例, 给出了设计思想和相应的仿真实现结果。学生通过对实验系统的操作, 可以很快地掌握实验原理、内容和实验特点。该系统作为传统光学实验教学的补充, 能够完成一般光学实验中难以实现的实验操作, 使复杂的实验操作变得直观生动, 提高了光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同时也为相关实验系统的设计研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提出了一种亚波长金属光栅/电介质/金属混合波导传感结构, 在结构中可产生导模共振模式、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模式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模式, 模式之间互相耦合, 从而在反射光谱中形成两个窄带共振缺陷峰。通过研究共振缺陷峰处磁场分布和结构参数对反射谱的影响, 分析了结构中的共振模式。根据导模共振原理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形成条件, 建立共振缺陷峰波长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 通过观察共振缺陷峰波长的漂移实现待测样本气体浓度的动态实时监测。以多孔硅为传感载体、甲醛气体为待测样本, 分析传感器的品质因数和灵敏度。结果表明
研究q-玻色湮没算符高次幂(k≥3)的正交归一本征态的数学结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的数学性质及其q-压缩和振幅N次方压缩特性.发现它们能组成一个完备的希尔伯特(Hilbert)空间;且当k为偶数时,这些本征态均可存在振幅N次方[N=(m 1/2)k,m=0,1,2,…]压缩.
期刊
期刊
报道了CH3CN分子v4带二极管激光微分光谱,观察到v4带约120条谱线。利用改进的最小二乘方拟合方法得到了新的分子常数。
期刊
针对复杂背景下船舶目标检测率低和光学遥感传感器的多光谱近红外(NIR)波段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四波段多光谱遥感图像船舶目标显著性检测算法。所提算法利用四波段遥感数据中可见光波段图像的色彩内容饱满、NIR图像细节突出的特点,首先将可见光蓝、绿、红三通道图像变换到CIE-Lab色彩空间;然后对NIR图像进行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分解,对得到的高频分量进行非线性增强,以抑制噪声并增强细节,对低频分量进行
用模型势方法和斯莱特-高登(Slater-Condon)理论计算了钡原子偶宇称6s~2,5d~2,6p~2电子组合、角动量J=0,1,2的双激发能级的激发能和组合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结果表明,6s~2,5d~2和6p~2组合在~1S_0态中强烈地混合,使常规能级标识符号失去意义。另外,我们的结果也从理论上证明了曾引起争议的6p~(21)S_0能级是位于第一电离势之上的自由离能级。
为了深入认识利用差分像运动法测量大气相干长度的特性,对差分像运动监测仪(DIMM)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讨论了DIMM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阐明了解决方法,主要包括计算公式、子瞳大小及间距,从而提高了DIMM的测量精度,降低了DIMM的结构要求,扩展了DIMM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