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盐摄人及补钾对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qxq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盐负荷及补钾对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28-60岁血压正常者参与为期3周的慢性盐负荷及补钾试验,包括基线调查3d(基线期),低盐饮食(低盐期)、高盐饮食(盐负荷期)和高盐补钾饮食(高盐补钾期)各7d。各期均测量体质量、血压,记录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d、校正QTd(QTdc)及Tp-Te。结果低盐期QTd、QTde、TO-Te均〈基线期(QTd,45.6±15.6对52.1±23.4,P〈0.05;QTdc,55.6-+19.4对61.6±23.6,P〈0.05;To-Te,79.8±8.5对85.0±10.6,P〈O.01);盐负荷后QTdc、Tp-Te〉低盐期(QTdc,60.3±19.4对55.6±19.4,P〈0.05;To.Te,83.0±10.1对79.8±8.5,P〈0.01);在高盐摄入的基础上大剂量口服补钾QTd、QT-dc、Tp-Te均较高盐期缩小(QTd,42.6±15.1对47.4±19.0,P〈0.05;QTde,52.2±18.0对60.3±19.4,P〈0.05;To-Te,79.1±8.5对83.0±10.1,P〈0.01)。结论盐负荷可升高血压并使QTd、QTde及rrp·R增加,补钾可以减低高盐对QTd、QTde、T0-Te的影响,提示补钾可通过缩短心肌复极时间,降低心脏复极不均一性,对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状况。方法根据房颤注册研究网上平台获得的资料,对2008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截至2010年10月5日,调查共收到53家医院提供的注册登记病例资料2808份,其中男1946例,女862例,平均年龄(57.4±11.4)岁。阵发性房颤占71.5%,持续性房颤占22.8%,持久性房颤占5.7%。47.2%的患者合
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为传统起搏方式,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导线植入较容易,易固定,在心内膜可获得长期稳定、可靠的起搏参数。该技术自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生命。但是,RVA起搏是一种非生理性起搏,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会改变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导致QRS时限增宽,改变心脏收缩的同步性.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高,患病率可高达9%,在美国约有510万房颤患者。加拿大2001年健康统计资料提示1980年至2000年房颤的年发病率从3.03‰增加为3.68‰.
目的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详述常规消融无效的右侧游离壁旁路电解剖特征。方法本组共入选17例常规消融无效的右侧游离壁旁路患者,消融失败1~3(1.8±0.6)次。3例在顺向型心动过速下构建右心房电激动模型,14例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下构建右心房电激动模型。逆向传导的心房最早激动点代表旁路的心房插入端,冷盐水消融最早心房激动点。结果17例患者中,最早激动点距离对应部位三尖瓣环的宽度为9—20(13.6±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固定导线稳定性关系,为临床判断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室间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入选按常规方法将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间隔患者193例,在导线螺旋旋出即刻测试COI,同时进行起搏参数测试。结果按测得COI值分别为〈5mV、5~10mV、〉10mV3组,COI〈5mV组平均(3.85±1.01)mV,COI5~10mV组平均(7.74±1.63)mV,COI〉10m
摘 要:体育课学习评价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互独立以及对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评价的缺失,使大学体育学习评价的价值大打折扣。大学体育全面学习评价是根据合理的价值取向将体育课学习评价、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行系统整合而形成的多元评价体系。实施大学体育全面学习评价能够提升学习评价的系统性与合理性,保证学习评价的全面性,增强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全面;实施  中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将于2012年9月13日至16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金陵会议中心召开。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对收到的论文将进行大会交流、壁报展示和书面交流,欢迎有关医务工作者踊跃参会投稿。
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D)的患者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反复放电。不仅耗电,缩短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而且损害了患者的心功能,加速了心功能的下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减少CRT—D放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例患者在临床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情况下,采用了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由于心内膜消融无效,尝试采用经心外膜途径消融,并取得成功。本文病例不仅为射频消融治疗CRT—D植
目的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善,甚至可以恢复至接近正常,即所谓的超级反应患者(super-responders,SR),本文回顾分析这些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有价值的CRT超级反应患者的预测指标。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本中心因慢性心力衰竭植入CRT·P/CRT—D的患者共69例,其中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50例纳入本研究。CRT
在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老前辈石毓澍教授倡导下,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已成功召开六届。2011年,由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主办,天津市医学会、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心力衰竭协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第七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将于7月7日至10日在天津市梅江会展中心(达沃斯论坛开会地点)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