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梁柱转动摩擦耗能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振动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4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减轻传统钢框架的梁柱节点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与破坏,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梁柱转动摩擦耗能节点,阐述了该节点的构造形式与工作机理,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该节点的抗震性能,建立了其恢复力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梁柱转动摩擦耗能节点利用连接钢板与黄铜板之间的转动摩擦耗能,其滞回曲线近似为饱满的平行四边形,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耗能节点在循环加载下强度退化较小,力学性能很稳定;节点通过梁端的转动摩擦耗能有效控制梁柱节点的损伤,试验后梁柱节点保持为弹性,能量耗散集中在转动摩擦铰处;耗能节点的变形模式在设定的加载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节点的弹性变形阶段;第二阶段为节点的刚体转动变形阶段.基于恢复力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转动摩擦耗能节点在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
其他文献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优化并有机整合的课程,是大一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科目,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概念抽象难懂,还涉及较多、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再加上学生专业基础差距较大,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学生学习该课程明显学习动力不足.为了改善现有课堂现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实施数学函数导入式、生活情景式、穿插化学史式、问题串导入式等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教学中应用
基于动力可靠度的结构优化是实现随机动力系统优化设计的重要途径.针对设计变量为系统中部分随机变量分布均值的情形,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可靠度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实现了结构动力可靠度的高效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概率测度变换,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确定性结构分析的前提下,实现动力可靠度对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进而,通过将上述概率密度演化?测度变换方法嵌入全局收敛移动渐近线法,实现了基于动力可靠度的结构优化设计问题的高效求解.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结构分析次数,具有较高的效
有机化学虽富含大量思政元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却较难与课程内容达到高度融合,给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带来了不少困惑.以BOPPPS教学模型和微信公众号作为载体,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进行设计,并以“化合物的旋光性与旋光化合物的拆分”为例提供了一个可实施的教学案例.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让学生从内心认可课程思政.
针对实际震损结构可测信息有限、修复加固过程难以模拟以及修复加固后结构性能不易评估的现状,建立梁柱构件端部曲率与顶部位移的关系,厘清残余位移、位移、曲率、损伤指数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有限元中模拟构件修复加固的方法和流程以及根据不同损伤物理量对构件损伤进行量化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损伤物理量以及修复策略对钢筋混凝土震损结构进行快速修复,对修复后的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震损结构进行快速修复能够有效降低结构再遇地震时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风险;在不同的损伤物理量中根据残余位移角量化构件损伤
针对油气管道中普遍存在的环焊缝缺陷、类裂纹缺陷以及针孔小缺陷检测能力和识别率较低的难题,通过理论分析、建模仿真、设备研制、现场应用等环节,自主研发了新一代超高清管道漏磁内检测器.该检测器实现了探头通道间距0.6 mm、轴向采样间距1mm,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和采集要求,信号数据采集量增加15倍,并将漏磁检测、变形检测及定位检测集成到同一台检测器上,可一次性检测出各类缺陷,同时对齐腐蚀、变形以及环焊缝缺陷.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识别分析软件,建立了BP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缺陷的一体化识别,提高了小孔
环境风险评价是油气处理终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HJ 169—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文章对油气处理终端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进行了环境风险识别、风险事故情形分析,确定了油气终端环境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选择原油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全破裂和陆地混输管线全管径泄漏为最大可信事故.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实现本质环保;构建地表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完善事故水封堵系统;做好分区防渗措施,实现污染物源头控制等;为油气终端环境风险评估及风险防控提供
提出了一种分段隔震结构与相邻结构连接耗能的新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与单一的减隔震体系相比,这种新体系将隔震与阻尼器耗能结合在一起,对不同频域地震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通过振动台试验输入不同频域的地震动,研究了分段隔震结构中间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隔震效果的影响.最后将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长周期地震波对隔震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的影响相较于其他频域地震动更为显著,会使隔震支座超限的可能性增大;中间隔震层位于结构竖向靠中部位置时结构整体动力响应最小;混合被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解决高层减隔震结构目前所
为避免水驱气藏产出污水排海而引起海洋污染问题,开展了水驱气藏回注能力评价技术研究:以物质平衡为基础,确定不同气水界面和饱和度分布下的可注入总量;建立井筒管流模型,确定不同注入量下的摩擦阻力、井底流压,预测注入泵压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回注指标优化图版,可快速优化回注井的瞬时注入量.研究成果已初步应用于靶区首次污水回注试验,单井日注水规模达100~250 m3,回注总量为1.06×104 m3,有效避免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甲烷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大幅度减少甲烷排放有助于降低近期温升,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相比其他排放源,油气行业的甲烷减排最快、最有经济性.而有效的减排政策和监管必须建立在完整、准确的甲烷排放清单基础上.文章以甲烷为重点,概述了美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油气行业的报送制度,介绍了两个报送体系的覆盖范围、要求等相关差异,说明了设施界定、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来源、监测方法以及有待改进之处,并针对中国油气行业甲烷排放数据的质量改善提出了建议.
油气场站因其储运介质的特殊性而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为深入探讨油气场站安全脆弱性的影响机理,建立油气场站安全脆弱性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模型,通过博弈论组合赋权对场站安全系统影响因子权重赋值,并以某实际场站为例,设定不同的安全投入方案,分析其安全脆弱性并提出脆弱性控制建议.结果 表明:设备系统对该场站暴露度的影响程度最高;管理系统对敏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对暴露度影响也较大;人员系统则对适应度起主导作用.实际运行中可通过改进生产与消防设备以降低安全系统暴露度,强化监督监管、完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