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命、艺术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翅雀》(The goldfinch)是美国文学才女唐娜·塔特(Donna Tartt)11年以来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2013年10月一经出版就跻身于《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年度小说并领衔亚马逊年度好书榜第一名。2014年4月15日,这本784页的畅销小说又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的殊荣。
  唐娜·塔特,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格林伍德,5岁时,她写了第一首诗,13岁时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份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十四行诗。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校园秘史》(The Secret History)、《小友》(Little Friend)等。1963年,评论家认为,《校园秘史》充满悬疑,探寻了人类罪恶的本性,并对古典与当代的价值和哲学作了比较,是一位天才作者的闪亮登场。2002年,随着《小友》的出版,唐娜·塔特证明自己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小角色。评论家高度赞扬了这本小说,认为它具有散文的文风,人物性格鲜明,叙述紧凑而绵密。2004年,她成为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的“重述神话”写作项目的首批入选作家。2014年,唐娜·塔特又斩获98届普利策小说奖,普利策委员会称,《金翅雀》是“一部关于青春期的美文小说,人物刻画精致,讲述了一个伤心男孩与一小幅名画之间的纠葛”。
  小说主人公西奥·德克尔(Theo Decker)在纽约的一次恐怖主义爆炸袭击中失去母亲,混乱逃离时,他偶遇到一位濒死的神秘老人韦尔蒂(Welty)。离奇的是,老人恳求西奥带走他的祖传古董戒指和荷兰名画《金翅雀》,而这也正是她母亲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作。故事后面讲述了西奥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带着这幅名画四处游走,飘摇无依,体验了成长的苦涩与烦恼。小说用“狄更斯式”的情节安排,针对主人公的经历刻画,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意外重生;人物设置各俱特色,尤其对少年角色的塑造,对13岁男孩西奥心理活动描述细致独到,处处体现了成长的困惑与无奈。其中对于西奥好友碧琶(Pippa)和安迪(Andy)等人的语言行为描述,以及从孩子角度对成年人世界的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作品被誉为“青春期美文小说”的美名。
  在这部少年成长小说的背后,读者不难发现在作者忧伤、沉思的笔端亦沉淀着文学小说的冷静和严肃。面对画作《金翅雀》,人们看到一个孤独的黄色的小鸟,静静站立在固定在墙上的铁架上,一只脚被拴在那个架子上;却不免想到西奥如同那只被囚禁的雀鸟,或许只有艺术之美才能解开这只金翅雀的迷茫与困顿,才能救赎他的心灵与生命。作者在完成近八百页细细描摹的故事的同时也成功勾画出一篇“爱、生命、艺术”之间的壮丽诗篇。
  爱的渴望与困顿
  小说中一条运行的感情主线就是西奥·德克尔对已逝母亲至真至纯的思念与喜爱。作者真挚、切肤、形象的描述让人感同身受,为男孩对母亲的爱感动不已。故事发生在圣诞节期间,27岁的美国青年西奥躺在阿姆斯特丹的酒店房间中,高烧和寒冷使他恐惧离别也恐惧寻求帮助,唯一的慰藉是他在梦境中与深爱的母亲短暂相聚,14年来第一次的梦中相聚让西奥欢喜不已。关于母亲的死,西奥一直后悔不已。他认为13岁的他是可以避免母亲出现在爆炸现场的,甚至认为是自己导致母亲的遇害,愧疚之情深深地折磨着西奥。遇害之后,西奥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更是异常强烈,以至于他不停地问自己:“我怎么可能如此思念我的妈妈?我想她想得要自杀:这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就像被淹没在水底而对氧气那种急切地渴望……”
  接着,小说在西奥的回忆中叙述了,恐怖爆炸发生前西奥与酷爱艺术的母亲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展出的艺术品的情景。期间,西奥被偶遇的红色头发的女孩碧琶(Pippa)深深吸引,莫名的好奇、迷恋与喜爱让西奥忍不住要多看她几眼,无法专注于母亲的对话,问答也总是支支吾吾的。博物馆中的名画《金翅雀》,把西奥和母亲,与碧琶和舅舅的相遇定格在爆炸发生前的那一瞬间并成为永恒。这样的定格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却又寓意深刻,因为《金翅雀》的作者荷兰画家卡雷尔·法布里提乌斯在1654年也遭遇到了恐怖爆炸案,并因此丧生,《金翅雀》是他死后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副名作。母亲和碧琶的舅舅韦尔蒂在爆炸中身亡,临终前韦尔蒂恳求西奥带走这幅荷兰名画。正是这幅画作又把男孩西奥带回到身受重伤的碧琶身边,在病榻前西奥惊喜地发现自己有缘再次看到这位红头发的女孩,并体尝到了初吻的甜蜜——吗啡棒棒糖的味道。以后的十多年,西奥从来没有停止对碧琶的喜爱,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对记忆中“棒棒糖味道”的追求,但可能是人生境遇?亦可能是命运安排?让西奥困顿的是,他和碧琶并没有走到一起。
  生命的迷茫
  对爱的渴望与困顿,使西奥产生了对生命的诸多质疑与思考,面对画作《金翅雀》,他不由得类比到:“如果那只可怜的金翅雀没有被绳子拴起来囚禁在那里该多好啊!被拉回来就真的不能自由飞翔了?就像我自己,一生不停地要去摆脱束缚。对我而言,生活即是一场灾难:不管是谋生、交友或者其他的任何事情。最终大家都要归于死亡,为什么天使般的妈妈要年轻而亡,恶魔般的爸爸却在人世间?上帝拉错人啦!”
  小说对主人公西奥设计的“奥德赛式”的成长经历,使他的命运看起来更加多乖。从开篇与母亲在博物馆中经历的恐怖主义的炸弹爆炸袭击开始,如小说的同名画作勾画的对象,西奥像一个被囚禁的金翅雀,怔怔地呆在原地,无助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意外,毫无选择却又不得不承受:从儿时被父亲的抛弃开始,西奥连续经历了父弃母亡,被祖父母拒收,面临着被社会福利部门接收的悲惨遭遇。而后,他意外地被住在公园大街的富人好友安迪一家收留。经历了一连串的死亡、孤独、飘摇无依,13岁的小男孩似乎已经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神秘老人韦尔蒂的那个“魔戒”把他带到哈比(Hobbie)面前,这个家具店的合伙人让西奥感到莫名的亲密和放松,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这再次邂逅到了他心仪的碧琶。尘埃终于暂时落定,西奥心灵的创伤似乎在慢慢愈合。但,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平淡的生活被忽然从天而降的赌徒父亲及情妇再次打乱,西奥被他们带到了拉斯维加斯;父亲过世后,西奥又戏剧性地回到了纽约开始在哈比的古董家具店开始经营谋生。十多年后,西奥与好友鲍瑞斯(Boris)重逢,意外地经历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寻画之旅。
  从儿时到青年的异常经历使西奥再次对生命产生迷茫:“我们为什么以现在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着?为什么我们所期盼的愿望好像都是错误而无法实现的(对母亲的爱的渴望、对碧琶的爱的困顿)?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是谁。也没有办法实现我们心灵的自由。”
  艺术的拯救
  在母亲死后的十多年中,小男孩西奥在痛苦的日子里紧紧抓住的是《金翅雀》,这好像是他自己风雨飘摇的生存象征,亦或是解开自己成长谜团的金钥匙。一次次对爱的渴望与困顿,对生命的迷茫与质疑让他不断地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看上去,人们的生命和存在就是一种错误和悲哀。但是,位于理想和冲撞心灵的现实之间,有一处空间地带,有一处彩虹的边缘地带,美可以从这里应运而生。两种质地不同的现实层面混淆、模糊,却给予了生活所不能给予的一切希望,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所有不可思议发生的空间。”
  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哈比说过:“艺术之美改变人们生活的内容,生命存在的意义。美丽往往与更附有深意的东西牵扯在一起,对美丽向往和追求的过程不可避免的要遭遇痛苦和难过。”就如同哈比的诺亚方舟形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一样,艺术之美象征着那艘诺亚的方舟,它可以拯救生命。虽然现实会让人迷茫和困顿,但艺术可以超越时空,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可以实现对生命的救赎。
其他文献
雁阵长空,漫山枫叶如醉。  1991年秋,已经垂暮之年的康克清老人健康状况欠佳,身患多种疾病,精气神远不如从前,根据医嘱,她已经很少出门参加外面活动了。但是有一天,她却显得非常的兴奋,非要出去参加一个颁奖仪式,我们这些在她身边工作的人自然是出来,千方百计地阻挡和劝阻。这是一个什么活动呢,怎么会引起她这么大的兴致呢?  原来,这年秋天由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了一项“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奖”,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一书开头,作者便如此定义全球媒体所面对的剧变现实。在重大变革、激烈竞争、深度整合、局部洗牌的现代舆论之海中,传统媒体又应去向何方?该书作者以一名资深记者和世界级媒体掌舵人的身份,为中国媒体规划了崭新的航程。  变局之帆  这个世纪对媒体从业者来说,正如狄更斯所言是最好也最坏的时代,也正如在这二百多页文字中可以同时嗅到作者的雄心与危机感一样。这个
系统方法,包格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都是自然料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方法论。现在把它用于看书学习,不过是取其科学精神而已。  一、目的性  一个人无论想什么,干什么,总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甚至毫无目的,那就干不成事。但是,有两句谚语,叫“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人因此认为不需要什么目的,也有可能“瞎猫碰着死老鼠”。这是对事情未加深究之谈。“有意栽花花不发”,是因为条件不具备或方法
壹  老舍出身寒门,长于贫困,是地道的草根作家。大杂院的生活经历对其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是老舍之为老舍——老舍的情感倾向、个性气质、生命形态、人生选择以及创作追求、作品风格、文化品味、成败得失等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他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迥异于其他作家的重要原因。大杂院出身是走进老舍、解读老舍的原始密码。  比如说,老舍创作风格的“大众化”问题,这是由语言风格、 审美情趣、人
《重启改革议程》,吴敬琏、马国川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2月版  吴敬琏曾说:“我个人的生命是同中国改革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改革前沿,他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个月中,吴敬琏与马国川的新书《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更名为《重启改革议程》重版(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原书名“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成为副题。  “难得的改革窗口
世界华文文学,正在地球上滚滚流动。其中的一支令人瞩目的生力军,就是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新移民文学”。  百年沧桑的历史长河  任何一个文学浪潮的兴起,都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我们鸟瞰“海外新移民文学”的时候,只要回首百年历史,就能听到那真切的历史钟声的回响,看到那清晰可辨的血脉源流。  回望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坛,正是借着庚子赔款后的滚滚留学浪潮,直接催生和影响了整个现代文学的华丽局面。虽然在“五四”
北京是一座大城,地铁立交桥穿越在红墙与摩天楼之间,无尽的喧闹的缝隙里,偶尔也嵌入若干僻静的场所,这些场所,除了置身高楼丛中那些盆景似的公园,便是类似公园的那些浓荫覆盖的大学校园了。说北京有一个大的“学术气场”,此话不假。我揣摩,这些气场的核心应该是在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宛若一块块磁铁,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向往者,他们在这里汇聚,汇聚碰撞出火花,从而构成了这座大城急匆匆的喧腾之外的静谧的风景—
汽车喇叭    几年前,去过一趟日本,感慨良多,其中之一就是在日本听不到汽车喇叭声。  我的行程是从大阪到京都,再到富山,最后到东京。富山是乡村,人车相对稀少,且勿论。其余三个地方都是城市,尤其东京,更是国际化大都市,汽车只比北京多不比北京少,也是昼夜川流不息。但是整整一个星期,我居然没听到一声汽车喇叭,只有车轮沙沙滚过路面和轻微的发动机声,耳根子很是清静。这自然让我想起北京,想起北京的汽车喇叭。
《凡人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美)迪帕克·乔普拉著,蔡心语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版,20.00元  宗教题材的图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深深陷入宗教崇拜式的狂热不可自拔,即对宗教偶像的极端推崇和对教义的刻板理解。另一种则反其道而行之,致力于对宗教本身的批判和扬弃,试图还原深藏在宗教规条后无差别的人类智慧结晶。《凡人佛陀》就属于后一种,书中通过对人类历史上最神秘的人之———佛陀一生的合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字投降,那一天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今天,由国家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整理出版的近5万页《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80卷正式出版,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该套图书完整再现了60多年前对日本二战甲级战犯的审判全过程。  二战后,中国人民怀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博大胸襟,努力促进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