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翅雀》(The goldfinch)是美国文学才女唐娜·塔特(Donna Tartt)11年以来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2013年10月一经出版就跻身于《纽约时报》、《时代》杂志、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年度小说并领衔亚马逊年度好书榜第一名。2014年4月15日,这本784页的畅销小说又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的殊荣。
唐娜·塔特,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格林伍德,5岁时,她写了第一首诗,13岁时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份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十四行诗。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校园秘史》(The Secret History)、《小友》(Little Friend)等。1963年,评论家认为,《校园秘史》充满悬疑,探寻了人类罪恶的本性,并对古典与当代的价值和哲学作了比较,是一位天才作者的闪亮登场。2002年,随着《小友》的出版,唐娜·塔特证明自己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小角色。评论家高度赞扬了这本小说,认为它具有散文的文风,人物性格鲜明,叙述紧凑而绵密。2004年,她成为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的“重述神话”写作项目的首批入选作家。2014年,唐娜·塔特又斩获98届普利策小说奖,普利策委员会称,《金翅雀》是“一部关于青春期的美文小说,人物刻画精致,讲述了一个伤心男孩与一小幅名画之间的纠葛”。
小说主人公西奥·德克尔(Theo Decker)在纽约的一次恐怖主义爆炸袭击中失去母亲,混乱逃离时,他偶遇到一位濒死的神秘老人韦尔蒂(Welty)。离奇的是,老人恳求西奥带走他的祖传古董戒指和荷兰名画《金翅雀》,而这也正是她母亲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作。故事后面讲述了西奥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带着这幅名画四处游走,飘摇无依,体验了成长的苦涩与烦恼。小说用“狄更斯式”的情节安排,针对主人公的经历刻画,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意外重生;人物设置各俱特色,尤其对少年角色的塑造,对13岁男孩西奥心理活动描述细致独到,处处体现了成长的困惑与无奈。其中对于西奥好友碧琶(Pippa)和安迪(Andy)等人的语言行为描述,以及从孩子角度对成年人世界的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作品被誉为“青春期美文小说”的美名。
在这部少年成长小说的背后,读者不难发现在作者忧伤、沉思的笔端亦沉淀着文学小说的冷静和严肃。面对画作《金翅雀》,人们看到一个孤独的黄色的小鸟,静静站立在固定在墙上的铁架上,一只脚被拴在那个架子上;却不免想到西奥如同那只被囚禁的雀鸟,或许只有艺术之美才能解开这只金翅雀的迷茫与困顿,才能救赎他的心灵与生命。作者在完成近八百页细细描摹的故事的同时也成功勾画出一篇“爱、生命、艺术”之间的壮丽诗篇。
爱的渴望与困顿
小说中一条运行的感情主线就是西奥·德克尔对已逝母亲至真至纯的思念与喜爱。作者真挚、切肤、形象的描述让人感同身受,为男孩对母亲的爱感动不已。故事发生在圣诞节期间,27岁的美国青年西奥躺在阿姆斯特丹的酒店房间中,高烧和寒冷使他恐惧离别也恐惧寻求帮助,唯一的慰藉是他在梦境中与深爱的母亲短暂相聚,14年来第一次的梦中相聚让西奥欢喜不已。关于母亲的死,西奥一直后悔不已。他认为13岁的他是可以避免母亲出现在爆炸现场的,甚至认为是自己导致母亲的遇害,愧疚之情深深地折磨着西奥。遇害之后,西奥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更是异常强烈,以至于他不停地问自己:“我怎么可能如此思念我的妈妈?我想她想得要自杀:这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就像被淹没在水底而对氧气那种急切地渴望……”
接着,小说在西奥的回忆中叙述了,恐怖爆炸发生前西奥与酷爱艺术的母亲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展出的艺术品的情景。期间,西奥被偶遇的红色头发的女孩碧琶(Pippa)深深吸引,莫名的好奇、迷恋与喜爱让西奥忍不住要多看她几眼,无法专注于母亲的对话,问答也总是支支吾吾的。博物馆中的名画《金翅雀》,把西奥和母亲,与碧琶和舅舅的相遇定格在爆炸发生前的那一瞬间并成为永恒。这样的定格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却又寓意深刻,因为《金翅雀》的作者荷兰画家卡雷尔·法布里提乌斯在1654年也遭遇到了恐怖爆炸案,并因此丧生,《金翅雀》是他死后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副名作。母亲和碧琶的舅舅韦尔蒂在爆炸中身亡,临终前韦尔蒂恳求西奥带走这幅荷兰名画。正是这幅画作又把男孩西奥带回到身受重伤的碧琶身边,在病榻前西奥惊喜地发现自己有缘再次看到这位红头发的女孩,并体尝到了初吻的甜蜜——吗啡棒棒糖的味道。以后的十多年,西奥从来没有停止对碧琶的喜爱,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对记忆中“棒棒糖味道”的追求,但可能是人生境遇?亦可能是命运安排?让西奥困顿的是,他和碧琶并没有走到一起。
生命的迷茫
对爱的渴望与困顿,使西奥产生了对生命的诸多质疑与思考,面对画作《金翅雀》,他不由得类比到:“如果那只可怜的金翅雀没有被绳子拴起来囚禁在那里该多好啊!被拉回来就真的不能自由飞翔了?就像我自己,一生不停地要去摆脱束缚。对我而言,生活即是一场灾难:不管是谋生、交友或者其他的任何事情。最终大家都要归于死亡,为什么天使般的妈妈要年轻而亡,恶魔般的爸爸却在人世间?上帝拉错人啦!”
小说对主人公西奥设计的“奥德赛式”的成长经历,使他的命运看起来更加多乖。从开篇与母亲在博物馆中经历的恐怖主义的炸弹爆炸袭击开始,如小说的同名画作勾画的对象,西奥像一个被囚禁的金翅雀,怔怔地呆在原地,无助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意外,毫无选择却又不得不承受:从儿时被父亲的抛弃开始,西奥连续经历了父弃母亡,被祖父母拒收,面临着被社会福利部门接收的悲惨遭遇。而后,他意外地被住在公园大街的富人好友安迪一家收留。经历了一连串的死亡、孤独、飘摇无依,13岁的小男孩似乎已经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神秘老人韦尔蒂的那个“魔戒”把他带到哈比(Hobbie)面前,这个家具店的合伙人让西奥感到莫名的亲密和放松,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这再次邂逅到了他心仪的碧琶。尘埃终于暂时落定,西奥心灵的创伤似乎在慢慢愈合。但,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平淡的生活被忽然从天而降的赌徒父亲及情妇再次打乱,西奥被他们带到了拉斯维加斯;父亲过世后,西奥又戏剧性地回到了纽约开始在哈比的古董家具店开始经营谋生。十多年后,西奥与好友鲍瑞斯(Boris)重逢,意外地经历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寻画之旅。
从儿时到青年的异常经历使西奥再次对生命产生迷茫:“我们为什么以现在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着?为什么我们所期盼的愿望好像都是错误而无法实现的(对母亲的爱的渴望、对碧琶的爱的困顿)?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是谁。也没有办法实现我们心灵的自由。”
艺术的拯救
在母亲死后的十多年中,小男孩西奥在痛苦的日子里紧紧抓住的是《金翅雀》,这好像是他自己风雨飘摇的生存象征,亦或是解开自己成长谜团的金钥匙。一次次对爱的渴望与困顿,对生命的迷茫与质疑让他不断地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看上去,人们的生命和存在就是一种错误和悲哀。但是,位于理想和冲撞心灵的现实之间,有一处空间地带,有一处彩虹的边缘地带,美可以从这里应运而生。两种质地不同的现实层面混淆、模糊,却给予了生活所不能给予的一切希望,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所有不可思议发生的空间。”
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哈比说过:“艺术之美改变人们生活的内容,生命存在的意义。美丽往往与更附有深意的东西牵扯在一起,对美丽向往和追求的过程不可避免的要遭遇痛苦和难过。”就如同哈比的诺亚方舟形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一样,艺术之美象征着那艘诺亚的方舟,它可以拯救生命。虽然现实会让人迷茫和困顿,但艺术可以超越时空,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可以实现对生命的救赎。
唐娜·塔特,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格林伍德,5岁时,她写了第一首诗,13岁时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份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十四行诗。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校园秘史》(The Secret History)、《小友》(Little Friend)等。1963年,评论家认为,《校园秘史》充满悬疑,探寻了人类罪恶的本性,并对古典与当代的价值和哲学作了比较,是一位天才作者的闪亮登场。2002年,随着《小友》的出版,唐娜·塔特证明自己并不是昙花一现的小角色。评论家高度赞扬了这本小说,认为它具有散文的文风,人物性格鲜明,叙述紧凑而绵密。2004年,她成为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的“重述神话”写作项目的首批入选作家。2014年,唐娜·塔特又斩获98届普利策小说奖,普利策委员会称,《金翅雀》是“一部关于青春期的美文小说,人物刻画精致,讲述了一个伤心男孩与一小幅名画之间的纠葛”。
小说主人公西奥·德克尔(Theo Decker)在纽约的一次恐怖主义爆炸袭击中失去母亲,混乱逃离时,他偶遇到一位濒死的神秘老人韦尔蒂(Welty)。离奇的是,老人恳求西奥带走他的祖传古董戒指和荷兰名画《金翅雀》,而这也正是她母亲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作。故事后面讲述了西奥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带着这幅名画四处游走,飘摇无依,体验了成长的苦涩与烦恼。小说用“狄更斯式”的情节安排,针对主人公的经历刻画,时而惊心动魄、时而意外重生;人物设置各俱特色,尤其对少年角色的塑造,对13岁男孩西奥心理活动描述细致独到,处处体现了成长的困惑与无奈。其中对于西奥好友碧琶(Pippa)和安迪(Andy)等人的语言行为描述,以及从孩子角度对成年人世界的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作品被誉为“青春期美文小说”的美名。
在这部少年成长小说的背后,读者不难发现在作者忧伤、沉思的笔端亦沉淀着文学小说的冷静和严肃。面对画作《金翅雀》,人们看到一个孤独的黄色的小鸟,静静站立在固定在墙上的铁架上,一只脚被拴在那个架子上;却不免想到西奥如同那只被囚禁的雀鸟,或许只有艺术之美才能解开这只金翅雀的迷茫与困顿,才能救赎他的心灵与生命。作者在完成近八百页细细描摹的故事的同时也成功勾画出一篇“爱、生命、艺术”之间的壮丽诗篇。
爱的渴望与困顿
小说中一条运行的感情主线就是西奥·德克尔对已逝母亲至真至纯的思念与喜爱。作者真挚、切肤、形象的描述让人感同身受,为男孩对母亲的爱感动不已。故事发生在圣诞节期间,27岁的美国青年西奥躺在阿姆斯特丹的酒店房间中,高烧和寒冷使他恐惧离别也恐惧寻求帮助,唯一的慰藉是他在梦境中与深爱的母亲短暂相聚,14年来第一次的梦中相聚让西奥欢喜不已。关于母亲的死,西奥一直后悔不已。他认为13岁的他是可以避免母亲出现在爆炸现场的,甚至认为是自己导致母亲的遇害,愧疚之情深深地折磨着西奥。遇害之后,西奥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更是异常强烈,以至于他不停地问自己:“我怎么可能如此思念我的妈妈?我想她想得要自杀:这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就像被淹没在水底而对氧气那种急切地渴望……”
接着,小说在西奥的回忆中叙述了,恐怖爆炸发生前西奥与酷爱艺术的母亲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展出的艺术品的情景。期间,西奥被偶遇的红色头发的女孩碧琶(Pippa)深深吸引,莫名的好奇、迷恋与喜爱让西奥忍不住要多看她几眼,无法专注于母亲的对话,问答也总是支支吾吾的。博物馆中的名画《金翅雀》,把西奥和母亲,与碧琶和舅舅的相遇定格在爆炸发生前的那一瞬间并成为永恒。这样的定格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却又寓意深刻,因为《金翅雀》的作者荷兰画家卡雷尔·法布里提乌斯在1654年也遭遇到了恐怖爆炸案,并因此丧生,《金翅雀》是他死后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副名作。母亲和碧琶的舅舅韦尔蒂在爆炸中身亡,临终前韦尔蒂恳求西奥带走这幅荷兰名画。正是这幅画作又把男孩西奥带回到身受重伤的碧琶身边,在病榻前西奥惊喜地发现自己有缘再次看到这位红头发的女孩,并体尝到了初吻的甜蜜——吗啡棒棒糖的味道。以后的十多年,西奥从来没有停止对碧琶的喜爱,从来没有放弃自己对记忆中“棒棒糖味道”的追求,但可能是人生境遇?亦可能是命运安排?让西奥困顿的是,他和碧琶并没有走到一起。
生命的迷茫
对爱的渴望与困顿,使西奥产生了对生命的诸多质疑与思考,面对画作《金翅雀》,他不由得类比到:“如果那只可怜的金翅雀没有被绳子拴起来囚禁在那里该多好啊!被拉回来就真的不能自由飞翔了?就像我自己,一生不停地要去摆脱束缚。对我而言,生活即是一场灾难:不管是谋生、交友或者其他的任何事情。最终大家都要归于死亡,为什么天使般的妈妈要年轻而亡,恶魔般的爸爸却在人世间?上帝拉错人啦!”
小说对主人公西奥设计的“奥德赛式”的成长经历,使他的命运看起来更加多乖。从开篇与母亲在博物馆中经历的恐怖主义的炸弹爆炸袭击开始,如小说的同名画作勾画的对象,西奥像一个被囚禁的金翅雀,怔怔地呆在原地,无助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意外,毫无选择却又不得不承受:从儿时被父亲的抛弃开始,西奥连续经历了父弃母亡,被祖父母拒收,面临着被社会福利部门接收的悲惨遭遇。而后,他意外地被住在公园大街的富人好友安迪一家收留。经历了一连串的死亡、孤独、飘摇无依,13岁的小男孩似乎已经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神秘老人韦尔蒂的那个“魔戒”把他带到哈比(Hobbie)面前,这个家具店的合伙人让西奥感到莫名的亲密和放松,更让他惊喜的是在这再次邂逅到了他心仪的碧琶。尘埃终于暂时落定,西奥心灵的创伤似乎在慢慢愈合。但,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平淡的生活被忽然从天而降的赌徒父亲及情妇再次打乱,西奥被他们带到了拉斯维加斯;父亲过世后,西奥又戏剧性地回到了纽约开始在哈比的古董家具店开始经营谋生。十多年后,西奥与好友鲍瑞斯(Boris)重逢,意外地经历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寻画之旅。
从儿时到青年的异常经历使西奥再次对生命产生迷茫:“我们为什么以现在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着?为什么我们所期盼的愿望好像都是错误而无法实现的(对母亲的爱的渴望、对碧琶的爱的困顿)?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是谁。也没有办法实现我们心灵的自由。”
艺术的拯救
在母亲死后的十多年中,小男孩西奥在痛苦的日子里紧紧抓住的是《金翅雀》,这好像是他自己风雨飘摇的生存象征,亦或是解开自己成长谜团的金钥匙。一次次对爱的渴望与困顿,对生命的迷茫与质疑让他不断地追问:“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我们也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看上去,人们的生命和存在就是一种错误和悲哀。但是,位于理想和冲撞心灵的现实之间,有一处空间地带,有一处彩虹的边缘地带,美可以从这里应运而生。两种质地不同的现实层面混淆、模糊,却给予了生活所不能给予的一切希望,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所有不可思议发生的空间。”
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哈比说过:“艺术之美改变人们生活的内容,生命存在的意义。美丽往往与更附有深意的东西牵扯在一起,对美丽向往和追求的过程不可避免的要遭遇痛苦和难过。”就如同哈比的诺亚方舟形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一样,艺术之美象征着那艘诺亚的方舟,它可以拯救生命。虽然现实会让人迷茫和困顿,但艺术可以超越时空,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可以实现对生命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