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条件下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保障技术研究

来源 :高速铁路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nwu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检测是铁路“检养修”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某些极端环境下,特殊的工程环境使得现有的铁路基础设施检测和养护维修技术装备已无法全面满足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工务、电务、供电等多专业角度出发,分析了极端环境下铁路基础设施的特殊检测要求,并依据轨道交通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RAMS)理论,提出了适用于极端自然环境下的铁路基础设施检测保障体系,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服役状态。
其他文献
为解决隧道浅埋段覆盖层遇水软化、开挖时易发生坍塌、出现涌突水等地质灾害难题,常采用高压旋喷桩地表加固技术进行加固,现场施工多以经验为主,加固效果难以保证.总结了地表
Introduction This Special Issue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compiles 8 papers selected among more than 110 manuscripts from 15 countrie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ICEC-2018)
对深基坑开挖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价时,提出了将WBS-RBS法与G1法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模型,并以南宁金凯路地铁车站为例,应用该模型计算得出的风险值从而确定施工单元风险等级。计算结果表明,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施工A 2,基坑开挖A 3,主体结构施工A 5均为Ⅲ级风险。该模型无需构造判断矩阵,避免了一致性检验不一致的发生,提高了结果准确度,可供类似工程项目风险评价参考。
为揭示频繁换道对交通流的影响,构建一种考虑频繁换道倾向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NGSIM车辆轨迹数据进行提取、统计分析,研究车辆速度、车头间距对车辆换道倾向的影响;改进换道概率函数刻画上述影响,并定义驾驶行为倾向函数表征频繁换道对目标车道紧邻后车的影响,构建考虑频繁换道倾向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STCA-FLC模型。结果表明:STCA-FLC模型较STCA模型在车流密度小于13辆/km时,车辆平均速度、流量最大分别提高约6.67%、3.02%;在车流密度大于13辆/km时,车辆平均速度、流量最大分别降低约9.48
西南山区某隧道2009年开通运营,2012年3月发现隧底有3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底鼓病害。经整治处理后,隧道底鼓变形得到一定抑制,但未能彻底消除,铁路不得不限速通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隧道所处的区域地质环境和地质补充勘察成果资料,深入分析了隧道底鼓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隧道设计应高度重视地应力、岩体强度及岩石产状之间关系的建议,并指出了隧底仰拱的结构强度及曲率是抵抗岩体变形的重要参数。
为进一步提高强震区隧道洞口段衬砌结构的安全性,本文以樊家寨隧道芒市进口段为依托,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强震区隧道洞口段采用“SFRC二衬+减震层”的刚柔并济抗震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仅采用素混凝土作为二衬结构材料相比,采用刚柔并济抗震技术后,二衬结构最大主应力极值减小了20.96%,最小主应力极值减小了12.42%,剪应力极值减小了11.82%,合位移极值减小了44.25%,最小安全系数提高范围38.15%~192.86%。研究结果可为强震区隧道洞口段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为还原南京长江大桥人行道铺装外貌,在综合该桥作为文物桥梁钢桥面人行道铺装的特点后,初步拟定了3种方案.通过试验研究,以工程病害率、成熟程度、施工可控性、后期维养、是
为解决单体阻燃剂掺量过大且又影响沥青高低温性能的问题,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理论,采用矩阵分析法计算多因素影响权重,得到复合阻燃剂搭配方案,通过沥青基本性能指标、车辙因子、135℃黏度及LOI确定复合阻燃剂的掺量范围,并通过TG试验及热分析动力学理论分析了阻燃效果。结果表明,复合阻燃剂改善了沥青的高温性能,但对低温性能有负面影响,且大掺量的复合阻燃剂会提高施工温度;复合阻燃剂对沥青LOI的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10%掺量以下,综合考虑确定复合阻燃剂的掺量在10%-12%;阻燃剂的掺加对沥青的燃烧行为影响主要体现在失
以贵阳市普通国道国土空间控制规划为背景,通过调研贵阳市经济社会与运输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微观2方面分析贵阳普通国道建设中存在的道路等级低、技术指标低、通行效率低、与城市内部交通干扰、影响过境交通等问题,结合贵阳路网体系发展面临的条件和需求发展特征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采用“四阶段”预测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道路本身及周边的路网进行交通流量预测。通过套图叠加,对贵阳市国道国土空间控制规划进行整合与调整,提出了普通国道路线调整的方案—环线方案,确定国道路线走向及技术指标。根据路网功能定位,通过
为分析半柔性路面材料的性能,从材料与级配的角度研究了矿料级配组成、水泥掺量、泡沫沥青用量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采用灰熵法对影响泡沫沥青+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显著性排序,并根据工程案例对半柔性混合料的经济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料的空隙率随沥青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水泥掺量的增加在1%水泥掺量时出现极小值;2)材料参数对混合料劈裂强度的影响表现出无序性;3)提出矿料干涉系数D F、填充系数D S和干涉/填充比F R对不同级配具有显著差异,可用来描述混合料的级配特征;4)级配参数、油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