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化常识考查形式梳理

来源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常识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而且考查形式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外,近年来命题者更倾向于以记忆和运用相结合的形式来命题。下面以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为例,梳理常考形式,并给出备考策略。
  考查形式
  一、以选择的形式考查常识判断
  例1(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B.敬辞和谦辞在古汉语中很常见。“令堂”“家君”属于敬辞,“小女”“寒舍”属于谦辞。
  C.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樱桃园》,剧本《第六病室》《万尼亚舅舅》等。
  D.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顺序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解析】选择题是最常见的题型,因考查的容量大而受到青睐。此题分别考查了作家作品、谦辞与敬辞、律诗常识等。A项正确;B项中“家君”属于谦辞而不是敬辞;C项中《第六病室》是小说而不是剧本,《樱桃园》是剧本而不是小说;D项中第二联应是颔联,第三联应是颈联。
  【参考答案】A
  例2(2021·甘肃·武威)下列书法作品都是描写端午香粽的诗句,对字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图1是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笔画复杂,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富有古风古韵。
  B.图2是隶书,字形多呈扁宽,蚕头燕尾,将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相对平直方正的笔画。
  C.图3是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给人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
  D.图4是草书,字形端正,笔意行云流水,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潇洒畅达。
  【解析】此题是对汉字书体常识的考查,要拿到这道题的分数,需要考生熟悉掌握各种书体特点,并能够正确辨认。
  【参考答案】D
  二、在情境中考查对常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1(2021·北京)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已确定了包括天安门、正阳门、天坛在内的14个遗产点。学校组织了“中轴线上多彩明珠”展示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宣传正阳门的短片。
  短片第一部分:介绍正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材料。
  正阳门曾是国家的礼仪之门。作为明清两代都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京师诸门中规制最高。皇帝每年去天坛和到先农坛亲耕,都要通过正阳门。所谓“正阳门走龙车”,就是指此门只供皇帝出入。
  短片第一部分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片头,来体现正阳门的特点。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
  选择:
  理由:
  【解析】此题在设置的情境中考查汉字书体常识。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本题中的两幅字分别是篆书和楷书,作答时指出书体类型并阐述选择的理由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甲 甲是古朴的篆书,能体现正阳门古老的特点。
  示例二:乙 乙是端正的楷书,能体现正阳门端庄的特点。
  例2(2021·江苏·南京)太爷爷的百岁寿辰将至,家人要为他举办寿宴。你结合太爷爷的“小档案”,完成了几件事。
  1.爷爷拟写了邀请函的正文,你推敲后发现加点词不妥,换成了( )。
  喜逢父亲百岁寿辰,兹于6月22日18:00,在星舟大酒店万华厅举办寿宴。敬请前往!
  A.家父 光临    B.乃翁 莅临
  C.令尊 驾临    D.我爸 到来
  2.爸爸妈妈布置宴会厅,你去帮忙。
  (1)宴会厅要挂一副寿联。爸爸拟了上联,你对出下联。
  上联:四世同堂,福如东海长流水
  下联:                       
  (2)妈妈看到主席台区域只有一副寿联,觉得不够喜庆,寿星的风采也体现不足,想再添加一些布置。你按照方位顺序,向妈妈说明了自己的设计。(不超过80字)
  <f:\张媛媛\2021pb\cz21-23 初中生11期 中考版\導图\2. 11期九年级第4-5页-聚焦中考 2版-3D16\image6.png>[墙面][寿联][主席台]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第1题考查谦辞与敬辞的运用。其中“父亲”应该用谦辞“家父”,“前往”应该用敬辞“光临”。第2题(1)要求拟写下联,按照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谐的要求对出下联即可。第2题(2)在布置主席台时,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符合中国的礼仪要求。
  【参考答案】1.A  2.(1)五福临门,寿比南山不老松  (2)用最亮眼的中国红去装饰,并且在展示台的背景中间贴一个“寿”字,以表喜庆之意。
  ■备考策略
  1.充分运用课本。熟记课本中涉及的全部文化常识。一是掌握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例如古人称谓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有所涉及。二是关注课文注释,注释中有丰富的常识介绍。三是阅读课后补充的知识,例如对《诗经》、古代律诗的介绍等。
  2.分门别类整理。同学们从第一轮复习开始,就要对文化常识进行归类整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作家作品、古代称谓、年龄说法、诗词用典、官职升迁、历法节气、传统节日、礼仪文化、科举考试、古代音律、古代地理等。
  3.学与用相结合。文化常识的传承重在运用,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运用起来,这样记忆才更牢固。
其他文献
幂的运算是整式乘(除)法运算的基础,也是历年中考试题的高频考点,多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幂的三个运算法则的正确运用.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例1(2021·江苏·盐城)计算a2·a的结果是( ).  A. a2 B. a3 C. a D. 2a2  解:a2·a = a2·a1 = a3.  故应选B.  点评:将a视为a1,化为同底数幂积的形式. 理解同底数幂的
一、祈使句概述  祈使句通常是说话人向对方表达请求、建议、劝说、号召、命令、警告等。在祈使句中,一般没有主语,但根据其句意,实际上是省略了主语you。祈使句句末用感叹号或句号,朗读时常用降调。在表達请求或劝告时,在祈使句前或句末可加please,以使句子的语气更加缓和或客气。祈使句一般没有时态的变化,也不与情态动词连用。  二、祈使句各种句型  祈使句按照句型结构特点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祈使句
英语中,both的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用作代词,又可用作形容词。为帮助同学们准确掌握其用法,现歸纳如下:  一、both用作代词,意为“双方(都)”“两者(都)”。  1.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可单独使用或用于both of …结构,但当of后面是名词时,名词前面要有the或one’s等限定词修饰。另外,当其作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如:  Helen has got two friends.
1.“be(am/is/are)going to + 动词原形”是一般将来时的一种形式,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也可表示打算、计划、决定要做的事。该结构常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如:  I ’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  这周末我打算去看望我的爷爷奶奶。  He is going to be a scientist when he g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并告诉人们怎样给他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以及微笑示人和积极的心态能带来很多好处。  Have you ever heard “You never get a second chance to make a first impression(印象)”? It may sound like an unusual piece of advice, but it is tru
图书馆是同学们喜欢去的场所之一。不管你们是借书者还是图书管理员,都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用英语怎样表述呢?如果我们不了解,就很难脱口而出,所以下面这些句子也许你们会用得上。  .  【图书借阅常用语】  1.I’d like to borrow an English book. 我想借一本英语书。  2.Can you find me a book about the histor
【关 键 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同行评审;新闻传播学  【作者单位】吴锋,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靳潇倩,西安交通大学新媒体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2  国家社科基金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的资助项目,是有组织推动科学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学科理
小题在线  [小题在线]  例1(2021·江苏·扬州改编)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皮影 B.笔在水面处“折断” C.水中倒影 D.三棱镜分解白光  例2(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每一种经历都像一幕美丽的风景,每一幕美景的背后往往都有很多美丽的故事。在这些美的背后,都包含着深奥的科学哲理。下面关于光现象的描述,原理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一、單项选择  1. your books away and I’ll clean the room.  A. To take B. Take  C. Taking D. Took  2. eat too much, or you’ll become much fatter.  A. Don’t B. Don’t be  C. Not to D. Be not  3. _____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