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推广的“一师一课”活动已经落幕,目前已进入“推优”阶段,在众多的赛课者中,青年教师李洁执教的“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课,因设计新颖而获准推荐。
  1 教学情境回放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和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等科学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首先以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为例,引入新课。案件中多名婴儿因食用劣质奶粉,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劣质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教师通过介绍人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引出本节课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学生活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1: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学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比较,得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模拟活动2:教师提出问题:“假设同桌的两位学生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教师追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肽键)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
  模拟活动3:教师以体育课排队为例,将每一位学生的一只手当作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另一只手看作其羧基,头和脚分别表示R基和氢基,握手的位置相当于肽键。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要求2个学生握手,提问: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六个)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教师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个肽键。学生很快说出:(n-1)个。
  模拟活动4:教师请出另2列共14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模拟活动5: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要求学生根据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思考。再让刚才那14个学生上讲台组合成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多种蛋白质。教师提示: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教师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肽链数、肽键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最后完成练习,及时巩固。
  2 课例点评
  2.1 教学理念
  本节课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教学目标上,即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又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體性,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准确,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活动为主线,以知识为载体,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先进教学理念。
  2.2 教材处理
  本节涉及氨基酸结构及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内容。其作用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地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而是按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了重新整合,将蛋白质功能内容前置,以激发学生认识蛋白质结构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
  2.3 教学过程
  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获取的知识对蛋白质合成过程进行探讨,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进一步印证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更深刻的知识(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回归主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特别是对连接各原子、原子团之间的化学键感到困惑),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和学生活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的突破,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主动感知知识的形成。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有限,通过动手环节会更直观,有利于突破学习难点,进而加深对各学科间相互关系的认识(生物与化学、生物与数学)。通过强烈的数字对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实际动手操作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由易到难,逐步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体验角色变换的快乐,同时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回归主题,阐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激发学生对前沿科技研究工作的兴趣。通过总结使学生形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的基本认识。
  2.4 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富有创意: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式学习;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式学习;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创造式学习。整个课堂体现了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阶梯性和生成性。在教学环节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角色互换、图像输出等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新课程理念,开创新方法,适应新要求——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交流、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学教学更加流畅、高效。
  2.5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始终以“创设问题→引导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问题导学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新民,王莹.杜威教育思想述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8-20.
  [2] 张菁.物理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力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3] 张红梅.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23-24.
  [4] 滕春喜.利用生物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J].科教文汇,2008:40-41.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节课为例,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来实现学科能力生根。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优化 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30 - 03  学科能力是指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能力生根,即在教育活动中,切实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终身必备的能
对人教版选修1中专题4“酶的研究与利用”课题3“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的实验制作教学思考和设计如下:  (1)提出实验目的的思路:知识要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所以笔者通过对直接使用酶存在哪些问题引出实验的目的。  设计实验目的:提问为什么要将酶和细胞进行固化,让学生说出直接使用酶制剂存在的缺陷,明确动手实验制作固定化酵母的原因所在,体会固定化细胞的制作和固定化酶的作用。  课件设计:研究目的:  在应
复习课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期中、期末尤其在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复习课的有效程度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复习课效果低下现象仍比较普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和知识体系。  本课题针对这个问题,通过“一图三环节”专题复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2 “一图四环节”教学模式  下面所提到的“一图三环节”复习模式是指围绕一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索作用的两重性,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并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
摘要:科技实践活动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漓江鱼的生存现状及捕捞情况综合调查”这一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了直接经验,提高了探究实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对开展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刻的领
1、DNA探针的概念    DNA探针是一段带有检测标记(如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且顺序已知的与目的基因互补的核酸序列(DNA或RNA),长度在几百碱基对以上。它包括整个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可以是DNA本身,或由之转录而来的RNA。现已获得的DNA探针数量很多,有细菌、病毒、真菌、动物和人类细胞DNA探针。
摘 要 固着观念是指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对某特定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它是同化学习发生的前提与保障。研究学生生物学新知识相关的固着观念,是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以“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对学生相关固着观念的特点及其与新知识的包容关系等研究,提出找准、激活固着观念以促进学生同化学习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认知结构 固着观念 同化学习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11-0051-05  对200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理论考试今年联赛理论试卷的遗传学部分试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今年遗传学部分的试题主要集中在单选题第10~第21题、31、33和40题。多项选择题集中在95~96、104-105、107题,分数总计达25分,占实际总分的16.7%。遗传学内容所占比例较往年有所提高。下面就2009年遗传部分的试题予以解析(
摘 要 以学生进入高中后所接触的第一堂生物课为切入点,以一种新颖的方式——通过学生日常积累的生命现象来回顾初中所学生物学知识,简要介绍生物学的发展史,并对高中即将开展的生物学习内容及方法作相关介绍,使学生了解初高中生物学习的联系与区别,并构建高中生物的学习框架,旨在使学生完成初高中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 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学
文件编号:1003-7586(2020)08-0042-03  “比较过氧化氢(H2O2)在不同条件下分解”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一节的实验。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生命观念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探索,即课前教学准备阶段、课堂探究教学阶段和课后拓展探究阶段。  1课前教学准备阶段  设计课前教学准备流程图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