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上暂时存在着困难与障碍,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不如人,原因是多样的。多年来我一直注重学困生的转化,下面我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略谈学困生的转化。
1.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往往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怀、理解和尊重。我带的班级有一位男生非常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惹是生非,可是他的自尊心很强。因为他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提问了所有的学生,就是故意不提问他,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提问我?你偏心!”当时我觉得很尴尬,但我马上向他提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他都能正确回答。从这件事情以后,我知道:后进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
2.对学困生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更多爱向学困生倾斜,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本前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表扬都能体现老师对他们的爱心。学困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在师爱的沐浴下健康地成长。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平时我经常深入到学困生中间,他们有了微小的进步,都能及时地进行当众表扬,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作为教师,切忌烦躁,也不要指望一次谈话、一次批评、一次关心就能奏效。说实话,有些学困生的言行举止常令人不可理喻,老师只要冷静寻找对策,耐心进行教育,总有一天他会转变的。在转化学困生时,教师除了要有爱心和耐心,还必须有恒心。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针对每一个学困生的情况,建立个人小档案袋。如:为了让学困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做的:课堂提问学困生,一是要注意时机,挑选他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二是问题不要太难,要使学困生基本能回答,从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教师的态度,应循循善诱,使学困生感到亲切;四是课堂作业,用小纸条给学困生准备一些较易做的题,做对了及时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上的几个学困生终于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有时他们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在我的慢慢引导下,现在的他们已经能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学习有了信心。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功。”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只要老师能抓住有利时机,对学困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那么就没有化不了的“冰”,没有成不了的“材”。
3.转化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时,我侧重抓以下几点:一是培养他们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认真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二是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保证。三是帮助学困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教师与家长要共同承担起认真检查、严格督促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四是热情激励,坚定学困生战胜困难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遇难而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用坚定的目光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去攻克难关,给予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4.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但学困生通常最怕老师找家长沟通,他们不想让家长知道自己做得不好的一面。为此,千方百计地阻拦教师见到家长。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与家长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告状,打消学生的顾虑,或者教师可直接与家长电话交流,指导家长协助孩子学习。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发现毫无成效,我们要能正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研究学生,探究方法,并时常更新方法,让更多的学困生脱离学困行列。
(责任编辑 黄 晓)
1.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往往存在自卑感、失落感,缺乏自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怀、理解和尊重。我带的班级有一位男生非常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惹是生非,可是他的自尊心很强。因为他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提问了所有的学生,就是故意不提问他,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提问我?你偏心!”当时我觉得很尴尬,但我马上向他提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他都能正确回答。从这件事情以后,我知道:后进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关注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然后进行相应的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
2.对学困生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更多爱向学困生倾斜,是教师的天职,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基本前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表扬都能体现老师对他们的爱心。学困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在师爱的沐浴下健康地成长。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疾高明得多。”平时我经常深入到学困生中间,他们有了微小的进步,都能及时地进行当众表扬,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作为教师,切忌烦躁,也不要指望一次谈话、一次批评、一次关心就能奏效。说实话,有些学困生的言行举止常令人不可理喻,老师只要冷静寻找对策,耐心进行教育,总有一天他会转变的。在转化学困生时,教师除了要有爱心和耐心,还必须有恒心。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针对每一个学困生的情况,建立个人小档案袋。如:为了让学困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做的:课堂提问学困生,一是要注意时机,挑选他们注意听讲的时候;二是问题不要太难,要使学困生基本能回答,从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三是教师的态度,应循循善诱,使学困生感到亲切;四是课堂作业,用小纸条给学困生准备一些较易做的题,做对了及时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上的几个学困生终于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有时他们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在我的慢慢引导下,现在的他们已经能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学习有了信心。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冻三尺,亦非一日之功。”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只要老师能抓住有利时机,对学困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那么就没有化不了的“冰”,没有成不了的“材”。
3.转化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转化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时,我侧重抓以下几点:一是培养他们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认真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二是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保证。三是帮助学困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教师与家长要共同承担起认真检查、严格督促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四是热情激励,坚定学困生战胜困难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遇难而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用坚定的目光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去攻克难关,给予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4.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但学困生通常最怕老师找家长沟通,他们不想让家长知道自己做得不好的一面。为此,千方百计地阻拦教师见到家长。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与学生谈心,让学生了解与家长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告状,打消学生的顾虑,或者教师可直接与家长电话交流,指导家长协助孩子学习。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发现毫无成效,我们要能正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研究学生,探究方法,并时常更新方法,让更多的学困生脱离学困行列。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