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番茄对缺镁胁迫的光合响应

来源 :分子植物育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alzm9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缺镁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降低产量和品质.番茄是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受土壤pH值降低、强降雨淋溶以及氮磷钾肥量大施用的影响,缺镁已成为番茄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本研究以2个番茄品种(\'HTS-069\'和\'HTS-056\')为材料,从叶片光合的角度研究缺镁胁迫对番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镁降低了番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且不同品种对缺镁也有不同的响应,缺镁降低了\'HTS-056\'的光合能力,加速了叶片的光损伤,抑制了 PSⅡ系统的开放及PSⅡ系统的电子传递.在缺镁条件下,\'HTS-069\'叶绿素荧光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在缺镁条件下,不同番茄材料光能转化效率及光保护能力具有显著差异,不同番茄耐缺镁能力不同,叶绿素荧光可作为番茄耐缺镁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比较缺镁处理对不同番茄材料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为筛选镁高效利用番茄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宝油150\'是以化学杀雄不育系LB2822为母本,YD41R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高油分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有利于克服两系法制种中拔除可育株较多及三系法制种存在微粉的影响.该品种在贵州平均产量176.38 kg/667 m2,平均产油量76.81 kg/667 m2,分别较对照\'黔油早1号\'增产8.08%和14.06%,平均生育期204.20 d,株高为167.30 cm,单株有效角果数459.00个,分枝部位48.60 cm,主花序长62.40 cm,主花序有效角果数79.80个
剑麻是重要的国防和工业战略物资,准确和快速鉴别剑麻种质对于剑麻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82份剑麻种质资源中的rbcL和matK的DNA条形码编码区进行测序,分析了rbcL和matK的NJ聚类图、条形码序列多样性以及碱基替换概率.结果显示,rbcL序列GC含量为42.97%,matK序列GC含量为30.55%;matK DNA条形码差异位点数和位点变异率明显高于rbcL DNA;NJ聚类图显示,rbcL序列可将82个剑麻种质分为6个亚群,而matK序列可将82个剑麻种质分为8个亚群,群内每种剑麻种质与
从林下参叶片中分离内生细菌,以人参灰霉病菌为指示菌,筛选拮抗菌株,基于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表明,从林下参叶片中共分离得到56株内生细菌,其中菌株FS-1对人参灰霉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FS-1的发酵液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该菌株具有很好的固氮作用,且能够分泌吲哚-3-乙酸(IAA)和产生胞外蛋白酶,IAA产量为4.25 mg/L.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FS-1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
为全面了解\'百农207\'的生产特性和利用价值,利用国家区域试验数据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百农207\'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百农207\'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208.3 kg/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分别增产3.85%和5.2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超过90%的试点产量比对照\'周麦18\'增产,最高产量10 829kg/hm2;变异系数为9.3%和7.5%,均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蛋白质(干
三系恢复系\'Q恢28\'与多个不育系配的组合先后16次通过多个稻区省级以上审定或引种.为分析组合的广适性是否与\'Q恢28\'有关,本研究通过分期播种、氮肥和多点试验,结合区试结果,分析了抽穗灌浆期温度对\'Q恢28\'及其杂交组合结实与品质影响,\'Q恢28\'及其杂交组合对不同肥力和生态适应性.结果 表明,它具有较强的抽穗期高低温适应性,结实率在5个恢复系中排第2,但差异不显著;\'Q恢28\'和\'蜀恢527\'及组合垩白变异系数(CV)相近,垩白在
本研究以蜀葵\'春庆\'(Althaea rosea\'Spring Celebrities\' )为材料,从预处理试剂、固定时间、解离试剂和时间四个角度,优化常规染色体制片技术,获得了一套蜀葵染色体制片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核型分析,获得完整核型指标.根据研究结果,使用冰水混合物预处理24 h,卡诺氏液固定处理24 h,接着1 mol/L HC1解离处理90 min后,用卡宝品红染色5 min,在100×油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结构完整、分散清晰的蜀葵染色体制片.蜀葵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K
黄淮麦区是中国小麦主产区和优质强筋小麦适宜生产区,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在现有的生产、生态、品种和技术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农业“化肥农药零增长”的政策背景下,高产与优质兼顾是优质强筋小麦的理想目标.\'泰科麦33\'是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完美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具有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的优良特点.本综述通过回顾\'泰科麦33\'的选育过程,总结出设立育种目标、选配杂交组合,同时注重产量和品质的后代选择的优质小麦育种模式,以期为高
以虎头兰(Cymbidium hookerianum)类原球茎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及激素浓度对类原球茎诱导产生白化茎的影响、后续白化茎的再生以及利用白化茎进行人工种子制作和保存.结果 表明,NAA和6-BA各添加0.1 mg/L,类原球茎诱导产生白化茎效率最高,产生的白化茎段在NAA/6-BA为2.0/0.1 mg/L时获得最高的类原球茎诱导率,平均为80.40%,并且类原球茎诱导个数较高,平均为1.36个.产生的白化茎尖在培养基上都能再生成无根植株并且这些无根植株在1/2MS+20.0 g/L蔗糖+7.
本研究采用高盐低pH值法提取多花黄精叶绿体DNA(cpDNA),并通过L9(33)正交试验,以缓冲液中的NaCl浓度、叶片用量及去核离心力为考察因素,优化多花黄精cpDNA提取工艺,并设计核基因组及叶绿体基因组特异性引物,验证cpDNA质量.结果 表明,当NaCl浓度为1.50 mol/L,叶片用量为10 g,去核离心力为600×g时,以提取的cp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能扩增出叶绿体基因片段且没有扩增出核基因片段,表明提取的cpDNA没有核基因组污染,质量好,产率高,能满足后续基因扩增等实验要求,
为了解创造全国青稞高产纪录的\'云大麦12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本研究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及互作对\'云大麦12号\'的产量、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密度对产量影响极显著,对农艺性状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施氮量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仅对单株分蘖有极显著影响;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4个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密氮互作对产量、农艺性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叶绿素影响均不显著;仅对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在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