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学生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他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他们甚至可以一年到头都不去上课。对于习惯了现行教育体制的人而言,这样的学校能够存在吗?然而,这种事情绝非天方夜谭,也不是某个深受上学之苦的学生幻想出来的理想校园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理念就是让儿童获得完全的自由,它的创始人是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
游戏至上
一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通常与其童年的生活经验有某种根源性的内在联系,或者是对美好童年的追逐与再现,或者是对痛苦童年的反思与超越。很不幸的是尼尔的思想来自于后者。1883年10月7日,尼尔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小村庄,他的家庭家教极其严格,尼尔生性怯懦、行动笨拙、身体孱弱、孤僻固执,他的父母都认为尼尔一无是处。因此,尼尔的父母将他的7个兄弟姐妹都陆续送到当地的著名学府读书,却将尼尔留在身旁,让他在附近的一所乡村学校就读。而且尼尔的父母对他看管极严,没有给他留半点闲暇时间,尼尔学习稍有松懈,便会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有产生父母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让尼尔更加怯懦孤僻,童年的尼尔如陷牢笼,不堪重负的他成了一个问题儿童,每天都在自卑与恐惧中度过。
幸运的是,尼尔在25岁的时候考入了爱丁堡大学。爱丁堡素有“北方雅典”之称,是苏格兰的文化之乡。在这片人文气息浓郁的土地上,尼尔受伤的心灵逐渐得到抚慰,扭曲的人格得以舒展。
毕业后,尼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通过在这所学校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自己童年遭遇的反思,尼尔逐渐形成了反传统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两年后,尼尔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一个教师的日记》。在这本书中,尼尔提出:一个充满欢乐的游乐园远胜过一所刻苦学习的学校。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尼尔克服了重重障碍,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了一所真正的自由学校。
1924年,尼尔创办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夏山学校。夏山是当时学校驻地附近的一个小山丘,学校因此而得名,后来学校虽几经搬迁,但校名一直没有改变。夏山学校是尼尔对其童年不幸遭遇反思和超越的产物。童年的挫折使他相信,外在的权威通过各种粗暴的方式向儿童灌输教条是完全违背生命的成长规律的。每个儿童内在的力量会自然引导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尊重生命的教育必须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
生命的旁观者
在教学实践中,尼尔发现,父母对于未来的恐惧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糟糕的影响。这种恐惧常常表现在父母的愿望中,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多、找到更好的工作、过更舒适的生活。这样的父母常问:“如果我的孩子6岁还不识字,他上学后还怎么和别人竞争?如果他考不上大学,他除了给人打工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他们担心如果不严加督促,孩子就会一事无成。因此,他们总是逼着自己的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也等不及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而尼尔的做法却完全不同于这些急躁的家长,他只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等待和观察一个没有进步或进步很小的小孩。
尼尔认为,孩子如何学习和怎样成长,不应以成人的方法和标准来决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受到成人的压迫和约束,他就会尽其所能地发展自己,并取得成功。在尼尔看来,成功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积极、快乐地生活。那些没兴趣的学生在严格的训练下读完大学,将来成为没有想象力的教授、平庸的医生和无能的律师,而他们本来也许是上等的技工、顶尖的艺人和一流的建筑工人。如果一个孩子适合当学者,他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他只适合当一名清洁工,他也会做一个快乐的清洁工。尼尔坚信,教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远比培养出一个痛苦的学者好得多。
基于这一理念,尼尔放弃了所有的指导、约束、训斥和道德教育,夏山学校的学生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不影响其他人,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做。尽管是否上课的选择权在学生那里,但从小就进入夏山学校的学生却总是非常高兴地去上课。如果学生因为某些原因不能上课时,他们反而会有一种失落感。长大后在伦敦大学任教的大卫曾在9岁时因患百日咳被迫与他人隔离,但他伤心的哭声并不是因为病情,而是因为他不能上罗杰老师的地理课了。
不惧怕权威的孩子
可以说,夏山学校是全球最快乐的学校,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学校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和夏山学校自由的理念是分不开的。要想让学生获得完全的自由,学校就必须彻底摒弃任何的权威。
夏山学校实行的是民主自治的方式,尼尔和学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未经尼尔的允许,任何人不得乱动他的钢琴;未经孩子们的允许,尼尔也不能随便动他们的自行车。有一次,5岁的比利在生日宴会上让尼尔离开,因为他并不在邀请之列,尼尔立刻就离开了。还有一个学生当着尼尔的面,给他起外号,尼尔不但不生气,反而把这个外号作为了自己自传的书名。在学校的会议上,即便是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所投的一票,也和尼尔所投的一票具有同样的效力。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自由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成人没有任何的恐惧。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没有人参加竞选,学校的自治会便解散了。尼尔在校园里贴了一张公告:“由于没有自治会,我宣布我便是独裁者,尼尔万岁!”怨言很快就在学校里蔓延开来。下午,6岁的维维告诉尼尔说,他打碎了一块玻璃。过了一会儿,维维说他又打碎了两块。于是尼尔问他到底想干什么。维维说他不喜欢独裁者,他还要再去打烂一些玻璃。维维当天一共打碎了7块玻璃并表示他要用零花钱来赔偿。当他知道自己要用10年左右的零花钱来赔偿这些玻璃时,他显得有些忧郁,但随后便开朗起来,维维大叫:“我可以不用赔了,关于学校财产的规则是自治会确定的,现在自治会解散了,这些规定当然就都失效了。”
尼尔发现,当儿童没有恐惧感时,他们和大人的交流会变得如此轻松。后在尼尔在演讲时提到了这个事例,演讲结束后,一个听众递给尼尔一张钞票并说他愿意替维维赔偿那些玻璃。而维维得知这件事时却觉得这个听众很傻,他们根本就不认识。
夏山学校的学生每天都在轻松和快乐中成长,这里的学生从不逃学,也很少哭,因为他们没有受到长期的压制,很少有怨气。夏山学校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会得到老师的赞同和赏识的。这里虽然没有培养出顶尖的精英,但从这里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并且积极快乐地生活着。
游戏至上
一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通常与其童年的生活经验有某种根源性的内在联系,或者是对美好童年的追逐与再现,或者是对痛苦童年的反思与超越。很不幸的是尼尔的思想来自于后者。1883年10月7日,尼尔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小村庄,他的家庭家教极其严格,尼尔生性怯懦、行动笨拙、身体孱弱、孤僻固执,他的父母都认为尼尔一无是处。因此,尼尔的父母将他的7个兄弟姐妹都陆续送到当地的著名学府读书,却将尼尔留在身旁,让他在附近的一所乡村学校就读。而且尼尔的父母对他看管极严,没有给他留半点闲暇时间,尼尔学习稍有松懈,便会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没有产生父母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让尼尔更加怯懦孤僻,童年的尼尔如陷牢笼,不堪重负的他成了一个问题儿童,每天都在自卑与恐惧中度过。
幸运的是,尼尔在25岁的时候考入了爱丁堡大学。爱丁堡素有“北方雅典”之称,是苏格兰的文化之乡。在这片人文气息浓郁的土地上,尼尔受伤的心灵逐渐得到抚慰,扭曲的人格得以舒展。
毕业后,尼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通过在这所学校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自己童年遭遇的反思,尼尔逐渐形成了反传统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两年后,尼尔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一个教师的日记》。在这本书中,尼尔提出:一个充满欢乐的游乐园远胜过一所刻苦学习的学校。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尼尔克服了重重障碍,冲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了一所真正的自由学校。
1924年,尼尔创办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夏山学校。夏山是当时学校驻地附近的一个小山丘,学校因此而得名,后来学校虽几经搬迁,但校名一直没有改变。夏山学校是尼尔对其童年不幸遭遇反思和超越的产物。童年的挫折使他相信,外在的权威通过各种粗暴的方式向儿童灌输教条是完全违背生命的成长规律的。每个儿童内在的力量会自然引导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尊重生命的教育必须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
生命的旁观者
在教学实践中,尼尔发现,父母对于未来的恐惧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糟糕的影响。这种恐惧常常表现在父母的愿望中,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学得更多、找到更好的工作、过更舒适的生活。这样的父母常问:“如果我的孩子6岁还不识字,他上学后还怎么和别人竞争?如果他考不上大学,他除了给人打工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他们担心如果不严加督促,孩子就会一事无成。因此,他们总是逼着自己的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也等不及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长。而尼尔的做法却完全不同于这些急躁的家长,他只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等待和观察一个没有进步或进步很小的小孩。
尼尔认为,孩子如何学习和怎样成长,不应以成人的方法和标准来决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受到成人的压迫和约束,他就会尽其所能地发展自己,并取得成功。在尼尔看来,成功就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积极、快乐地生活。那些没兴趣的学生在严格的训练下读完大学,将来成为没有想象力的教授、平庸的医生和无能的律师,而他们本来也许是上等的技工、顶尖的艺人和一流的建筑工人。如果一个孩子适合当学者,他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他只适合当一名清洁工,他也会做一个快乐的清洁工。尼尔坚信,教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远比培养出一个痛苦的学者好得多。
基于这一理念,尼尔放弃了所有的指导、约束、训斥和道德教育,夏山学校的学生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不影响其他人,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做。尽管是否上课的选择权在学生那里,但从小就进入夏山学校的学生却总是非常高兴地去上课。如果学生因为某些原因不能上课时,他们反而会有一种失落感。长大后在伦敦大学任教的大卫曾在9岁时因患百日咳被迫与他人隔离,但他伤心的哭声并不是因为病情,而是因为他不能上罗杰老师的地理课了。
不惧怕权威的孩子
可以说,夏山学校是全球最快乐的学校,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学校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和夏山学校自由的理念是分不开的。要想让学生获得完全的自由,学校就必须彻底摒弃任何的权威。
夏山学校实行的是民主自治的方式,尼尔和学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未经尼尔的允许,任何人不得乱动他的钢琴;未经孩子们的允许,尼尔也不能随便动他们的自行车。有一次,5岁的比利在生日宴会上让尼尔离开,因为他并不在邀请之列,尼尔立刻就离开了。还有一个学生当着尼尔的面,给他起外号,尼尔不但不生气,反而把这个外号作为了自己自传的书名。在学校的会议上,即便是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所投的一票,也和尼尔所投的一票具有同样的效力。
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自由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成人没有任何的恐惧。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没有人参加竞选,学校的自治会便解散了。尼尔在校园里贴了一张公告:“由于没有自治会,我宣布我便是独裁者,尼尔万岁!”怨言很快就在学校里蔓延开来。下午,6岁的维维告诉尼尔说,他打碎了一块玻璃。过了一会儿,维维说他又打碎了两块。于是尼尔问他到底想干什么。维维说他不喜欢独裁者,他还要再去打烂一些玻璃。维维当天一共打碎了7块玻璃并表示他要用零花钱来赔偿。当他知道自己要用10年左右的零花钱来赔偿这些玻璃时,他显得有些忧郁,但随后便开朗起来,维维大叫:“我可以不用赔了,关于学校财产的规则是自治会确定的,现在自治会解散了,这些规定当然就都失效了。”
尼尔发现,当儿童没有恐惧感时,他们和大人的交流会变得如此轻松。后在尼尔在演讲时提到了这个事例,演讲结束后,一个听众递给尼尔一张钞票并说他愿意替维维赔偿那些玻璃。而维维得知这件事时却觉得这个听众很傻,他们根本就不认识。
夏山学校的学生每天都在轻松和快乐中成长,这里的学生从不逃学,也很少哭,因为他们没有受到长期的压制,很少有怨气。夏山学校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会得到老师的赞同和赏识的。这里虽然没有培养出顶尖的精英,但从这里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并且积极快乐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