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式教学;内在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73-02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一、创设情境时要注重“内在化”的必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他们往往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而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外在化的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侧重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情境刨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情境式教学的实践
下面笔者以“走进七里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使创设的情境“内在化”,并进行情境式教学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地探索问题,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机灵狗想来我们学校,可它不知道我们学校的位置,谁来给它介绍一下到我们七里河小学的路线?”以下是我们学校的局域位置图:
一学生这样介绍:“机灵狗下火车后,先在火车站乘1路公交车到公交总公司下车,然后往西走,走到七里河区委,再往南走,就到了七里河小学。”我接着问:“机灵狗来到学校后作了一个小调查,你们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在教学的开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方位知识,由学生当向导给机灵狗介绍到学校的路线这一情境引入新课,又通过机灵狗调查学校藏书情况,引入新知。这个生活情境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诱发了学生独特的、有个性的教学思考,不仅复习了有关方向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新知,多角度解题。在学生了解了这些信息后,我又提出问题:“故事书、科技书、漫画书一共有多少本?”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合作计算,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请组长做好分工,一人当记录员,一人当讲解员,其余同学负责交流方法,最后通过小组展示来比较算法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探索连加的各种算法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应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好坏,而应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之后,我请学生自编几道连加的计算题。我选择其中的“186+325+210”让各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有的学生编成应用题:光明粮店有小米186袋,面粉325袋,大米210袋,这三种粮食一共有多少袋?还有的学生这样编:鞋厂生产童鞋186双,男鞋325双,女鞋的数量比童鞋、男鞋的数量和还多210双,生产了多少双女鞋?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自编算式题的基础上,又让他们自编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发挥,能使数学更贴近生活,不再抽象、枯燥,从而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3.创设活动情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巩固新知阶段,我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五一”劳动节到了,王明的妈妈去商场看到了以下商品。如果王明的妈妈只带了500元,可以买到哪几种商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自行车 电饭锅 手表 台灯 录音机
368元 295元 128元 67元 405元
有的学生说:“我想他的妈妈会买自行车和手表,因为他们加起来比较接近500元,剩下的钱最少。”有的学生说:“我想她会买手表和台灯,这样剩下的钱最多。”还有的学生说:“王明的妈妈上班远,因此她需要一辆自行车,为了掌握时间,还需要买一块表,所以她会买自行车和手表。”从学生的想法中,可以看到学生创新、开放的思维。正是从自己的生括实际考虑,学生的回答才丰富多彩,使数学更生活化。
4.回顾与拓展。在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他们学会了什么,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总结时这样说:“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七里河小学的位置及藏书情况。你们还想了解学校哪些方面的信息?”学生们有的想了解学校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有的想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大,还有的想知道学校建校有多少年。我让他们下课后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拓展练习。
5.反思。通过情境式教学的实践,我感到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思考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仅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编辑:刘立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73-02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一、创设情境时要注重“内在化”的必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他们往往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而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外在化的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侧重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情境刨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二、情境式教学的实践
下面笔者以“走进七里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使创设的情境“内在化”,并进行情境式教学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地探索问题,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机灵狗想来我们学校,可它不知道我们学校的位置,谁来给它介绍一下到我们七里河小学的路线?”以下是我们学校的局域位置图:
一学生这样介绍:“机灵狗下火车后,先在火车站乘1路公交车到公交总公司下车,然后往西走,走到七里河区委,再往南走,就到了七里河小学。”我接着问:“机灵狗来到学校后作了一个小调查,你们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在教学的开始,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方位知识,由学生当向导给机灵狗介绍到学校的路线这一情境引入新课,又通过机灵狗调查学校藏书情况,引入新知。这个生活情境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诱发了学生独特的、有个性的教学思考,不仅复习了有关方向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新知,多角度解题。在学生了解了这些信息后,我又提出问题:“故事书、科技书、漫画书一共有多少本?”然后请各小组同学合作计算,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请组长做好分工,一人当记录员,一人当讲解员,其余同学负责交流方法,最后通过小组展示来比较算法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探索连加的各种算法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应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好坏,而应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之后,我请学生自编几道连加的计算题。我选择其中的“186+325+210”让各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这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有的学生编成应用题:光明粮店有小米186袋,面粉325袋,大米210袋,这三种粮食一共有多少袋?还有的学生这样编:鞋厂生产童鞋186双,男鞋325双,女鞋的数量比童鞋、男鞋的数量和还多210双,生产了多少双女鞋?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自编算式题的基础上,又让他们自编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主动发挥,能使数学更贴近生活,不再抽象、枯燥,从而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3.创设活动情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巩固新知阶段,我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五一”劳动节到了,王明的妈妈去商场看到了以下商品。如果王明的妈妈只带了500元,可以买到哪几种商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自行车 电饭锅 手表 台灯 录音机
368元 295元 128元 67元 405元
有的学生说:“我想他的妈妈会买自行车和手表,因为他们加起来比较接近500元,剩下的钱最少。”有的学生说:“我想她会买手表和台灯,这样剩下的钱最多。”还有的学生说:“王明的妈妈上班远,因此她需要一辆自行车,为了掌握时间,还需要买一块表,所以她会买自行车和手表。”从学生的想法中,可以看到学生创新、开放的思维。正是从自己的生括实际考虑,学生的回答才丰富多彩,使数学更生活化。
4.回顾与拓展。在课的结尾,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他们学会了什么,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总结时这样说:“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七里河小学的位置及藏书情况。你们还想了解学校哪些方面的信息?”学生们有的想了解学校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有的想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大,还有的想知道学校建校有多少年。我让他们下课后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拓展练习。
5.反思。通过情境式教学的实践,我感到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思考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仅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