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在《看见》中的采访会话风格浅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1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新纪实性专题栏目《看见》自播出以来就广受好评,柴静以及她独特的采访会话风格也引起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探讨。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话语中总是充满人文关怀,带着女性独有的温柔充当一名倾听者,去倾听受访者的内心独白。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柴静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采访提问技巧。因此对柴静的采访会话风格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从业者提高新闻素养,更有效地推动电视媒体系统走向完善。
  关键词:柴静;会话风格;《看见》;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许檀(1994-),女,汉族,黑龙江人,湘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引言:
  2010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推出全新午间专题栏目《看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随着这档专题栏目的开播,柴静作为这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的记者型主持人,出现在《看见》节目的开场与结尾。因此,本文將试图以《看见》中的案例为基础,试析柴静在《看见》中独特的采访话语风格。
  基于以上研究状况,本文将结合《看见》节目中的经典案例,从柴静采访会话注重人文关怀、注重贴近事实、注重提问技巧的运用三个方面特征,浅析柴静在《看见》中的采访会话风格。具体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引言包括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概况。第一部分,注重人文关怀,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温厚的力量以及倾听的力量。第二部分,注重贴近事实,从以调查为主、注重细节的张力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注重提问技巧,分别从善用第三人称发问、善于追问两个角度来分析阐述柴静如何巧妙把握人物专访中提问追问的分寸。
  一、注重人文关怀
  柴静曾经认为:“厉害的记者就是要把别人问得无地自容。”柴静早期在节目中的采访,可以用“锐”或“冷酷”来形容,径直逼问事实真相,柴静不是在试图了解他们,而是已经下了一个判断,总会让受众感到节目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多年采访实践经验的累积中,柴静渐渐找寻到了自己的答案:“我感觉记者应该是对事苛刻,对人宽容。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有这样一个心理的定位,采访的姿态上也会有些变化。”柴静理解了这份“宽容”背后所裹挟的深刻含义,她明白媒体重要的是呈现出批判事物应有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让一个人成为公敌。试图用平衡的视角、理性的态度、人文的关怀向受众呈现事实本真的状态。正是因为对《看见》中采访经历的体会,才让柴静形成了采访中独特的话语风格,也才有了今天的记者柴静。
  二、注重贴近事实
  柴静说:“对我来说任何形式的报道都是认识真实的途径。有时候我们做人物报道也像调查性报道一样,是有问号然后不断打开的过程。所谓调查就是不断遇到障碍,不断突破的过程,调查性报道不一定是针对公权力,针对腐败,人物报道也是调查性报道的一种。”这种认真求实的态度促使柴静在进行新闻调查时不辞辛苦地前往每一处事件发生的现场,细致入微地与每一位与事件有关的当事人核实事实细节,逐步向受众揭示出新闻事件的本质。
  例如在《看见》的其中一期《贵溪校车翻坠事件》中,为了给受众们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经过,柴静一行人驱车前往事发地贵溪山村,分别采访了遇难幼儿家长、春蕾幼儿园园长周春娥、跟车的谭老师、铺路与救人的村民、交警部门以及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在实地采访的过程中,随着各位当事人根据各自亲身经历的叙述,事件经过与事实真相也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了受众眼前,这次调查为受众真切的剖析了事实背后的千百种成因。
  三、注重提问技巧
  在采访的过程中柴静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自己对事件以及采访对象的态度,也没有过多地加入自己对于当事人和事件本身的主观臆断与个人理解。而是善于运用准确客观的语言能力,巧妙地使用第三人称开头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客观地挖掘阐述“事实背后的新闻”。 在进行人物专访时,柴静会时常使用第三人称发问,譬如“别人说……”“有人这样认为……”等,而不用“我认为”“我觉得”这样的语句开头发问。柴静在对李阳的采访中这样说:“这次事件之后,会有很多外界的评论,然后我也看到一个人说,李阳给我一个感觉,他是一个有知识但是没有文化的人,这个话你能接受吗?”在面对这样有争议性的话题时,柴静选择采取这样的提问方式,给受众以“客观介入”的视角,也是对被访者表示出最大的尊重与诚意。
  结语:
  本文记述了柴静采访会话风格在《看见》栏目中“成长式”的转变,从原来的“横眉冷对”到现如今的“温暖宽厚”。虽然柴静的采访会话风格以及关注新闻中的“人”的新闻理念曾经饱受业界争议,但笔者仍然敬佩柴静。敬佩她作为一名记者对新闻的热情、对新闻中人性的关怀以及对受众的使命感。柴静的新闻理念和采访技巧也许并不适用于所有媒体人,但柴静的职业操守值得每位媒体人学习。
  注释:
  [1]柴静.看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41、57、86、109.
  [2]薛国林.柴静采访技巧解析[J].电视研究,2005(6):3.
  [3]尤蕾.“看见”柴静[J].南风窗,2013(1):78、79.
  [4]白鹭.柴静:总是清醒的活着[J].看世界,2013(4):32.
  [5]吴郁.提问,主持人的必备之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10.
  参考文献:
  [1]柴静.看见[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莱特尔.全能记者必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4]张征.新闻采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蓝鸿文.新闻采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盛行,电视节目的形态样貌得到了革新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提升,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三位一体固有价值标准早已不能适应观众需求。在此基础上,互动性的影响力日渐加深并逐渐成为了电视节目的共同追求之一。无论是追求严肃客观的新闻节目,还是偏爱娱乐游戏的娱乐节目,互动在其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以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为例,从互动层面、互动形态、互
摘 要:本文试从大众文化视角分析冯小刚电影《大腕》,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也掀起了学习并接受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热潮。《大腕》涵盖了后殖民中的文化,政治,性别,人种等元素。本文通过运用讽刺,夸张手法的片段翻译反映中西方文化碰撞等现象。  关键词:大众文化;翻译;文化碰撞  作者简介:齐欢(1993-),男,汉族,黑龙江省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迪士尼电影中的公主形象随着西方社会中女性生活状态与时代风貌不断演进,这些公主形象有“真善美”的代言,有彰显女性智慧的斗士,也有富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在自由主义的演进中她们隐喻了西方女性,在“女权主义”的呼声中努力摆脱边缘化并最终赢得社会足够的尊重,逐步走向社会生活舞台的中央,人物塑造由扁平化趋向立体化,开始凸显独立的女性人格魅力。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公主形象;公主电影;女权主义  [中
目的:观察对比采用光导纤维支气管镜和Macintosh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及儿茶酚胺的影响.结论:窥喉和气管插管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儿茶酚胺反应,但以气管插管刺
目的 本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比较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晶状体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情况的临床对照试验进行评价,探讨目
摘 要:电影讲述的是爱德华与妻子康妮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却十分美满幸福。可是一场宿命论式的偶遇,妻子的不忠,使这个家庭最后支离破碎。本文旨在分析本片的悲剧成因,从而深层次地去揭示物质世界中人类纵欲后的结果。  关键词:不忠;宿命论;康妮  作者简介:兰柳(199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孙彦彤(1992-)
摘 要: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及詹姆斯·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两位作者都塑造了犹太人的角色。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对于犹太人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塑造了一个吝啬贪婪而冷漠的犹太商人,而另一个却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犹太人。  本文研究分析了历史和宗教两种因素并分析这两种因素对于两位英国作家对犹太人所形成的不同态度的影响。第一章介绍了莎士比亚对于犹太人的态度并分析了在莎士比亚时期人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