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的话题之一。高校如何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管理,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分析了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现状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系
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发展成为“第五大媒体”,青少年和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因此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年轻人思想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也给校园网络舆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效加强对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之大是因为它极力宣扬自由精神,这对性格各异、极富表现力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高校网络舆论在具有丰富性、盲动性、离散性与聚合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群体性特点:
1.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和感情得到张扬。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是思维最活跃、言论最开放、意识最独立的一个群体,他们通过网络,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情绪、看法,上网交流逐渐的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同时形成了网络舆论,并且在校园里面得到了认同。
2.舆论的制造者是少数的人群,但影响力巨大。校园里如果有少部分活跃学生有目的的组织小群体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的意见和看法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人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而这些舆论不仅会成为大学生们讨论的主要话题,还会成为他们空闲时的共同话题,这是舆论的流动性特点,舆论空间的不断扩大正是少数意见领袖迅速传播的过程。
3.校园网络舆论,会以急剧的速度向外传播。当代大学生有些盲目的追求自由,现实生活中微小事件,被大学生在网上一炒作,网络会像放大镜一样把它们呈现出来,变成校园网上的焦点。由于网络隐私的保护性和隐匿性特点,更使得大学生毫无忌惮的发表开放性言论,加上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易冲动的仅凭主观判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虽然大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不同,对待事物有各自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如果一个帖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就会引起共鸣,很快在学生群体中扩散,这也体现了网络舆论的难控制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网络,影响于学校建设。其焦点内容丰富,但大都关注于校园生活;其传播隐匿,但又具有相对公开性;其范围虽小,却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相对于一般网络舆论而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如下:
1.大学生依赖网络交流,符合大学生行为需要。大学生群体处在情感和思想活跃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处在逐步深入、成型阶段,他们需要一个空间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而网络是一个比较宽松自在的空间,大学生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尊重和理解,交流也很愉快,因此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2.网络舆论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在对社会逐步认识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自主意识强烈,不希望被别人影响。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空间、交流对象的限制,没有办法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大学生通过网络在在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之下主动开展交流,在网络中实现自我价值。
3.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论是文化素养和学识才干都有过人之处。在良好的教育下,使得他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以理性表达为主,对有理有正能量的社会热点会主动传播扩散在校园网络里,在这方面体现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理性和善于思考、维护社会良好环境的良好素质。
4.网络舆论形式的多样性。大学生网络舆论通过发帖和跟帖等多种方式展开,形式多样、灵活,这正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心理特征相吻合。网络舆论具有高度的容纳度,在浏览高校校园网络中的BBS是,不难发现一些带正能量的社会热点和精彩的文学作品被上挂,引发思考和讨论,获得大学生共鸣,让他们更快更准确的了解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变化,逐渐的完善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3月
[2]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8月
[3]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舆论及引导》,《理论界》,2006年3月
[4]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杜,2005
[5]张瑜.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
[6]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13
[7]韩振峰.思想政治工作通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8
[8]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特点;现状
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系
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发展成为“第五大媒体”,青少年和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因此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年轻人思想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也给校园网络舆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效加强对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之大是因为它极力宣扬自由精神,这对性格各异、极富表现力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高校网络舆论在具有丰富性、盲动性、离散性与聚合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高校大学生所具有的群体性特点:
1.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和感情得到张扬。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是思维最活跃、言论最开放、意识最独立的一个群体,他们通过网络,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情绪、看法,上网交流逐渐的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同时形成了网络舆论,并且在校园里面得到了认同。
2.舆论的制造者是少数的人群,但影响力巨大。校园里如果有少部分活跃学生有目的的组织小群体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的意见和看法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人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而这些舆论不仅会成为大学生们讨论的主要话题,还会成为他们空闲时的共同话题,这是舆论的流动性特点,舆论空间的不断扩大正是少数意见领袖迅速传播的过程。
3.校园网络舆论,会以急剧的速度向外传播。当代大学生有些盲目的追求自由,现实生活中微小事件,被大学生在网上一炒作,网络会像放大镜一样把它们呈现出来,变成校园网上的焦点。由于网络隐私的保护性和隐匿性特点,更使得大学生毫无忌惮的发表开放性言论,加上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易冲动的仅凭主观判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虽然大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不同,对待事物有各自的看法和主张,但是如果一个帖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就会引起共鸣,很快在学生群体中扩散,这也体现了网络舆论的难控制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校园网络舆论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网络,影响于学校建设。其焦点内容丰富,但大都关注于校园生活;其传播隐匿,但又具有相对公开性;其范围虽小,却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相对于一般网络舆论而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如下:
1.大学生依赖网络交流,符合大学生行为需要。大学生群体处在情感和思想活跃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处在逐步深入、成型阶段,他们需要一个空间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而网络是一个比较宽松自在的空间,大学生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尊重和理解,交流也很愉快,因此网络舆论行为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
2.网络舆论是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在对社会逐步认识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自主意识强烈,不希望被别人影响。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时间、空间、交流对象的限制,没有办法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大学生通过网络在在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之下主动开展交流,在网络中实现自我价值。
3.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论是文化素养和学识才干都有过人之处。在良好的教育下,使得他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以理性表达为主,对有理有正能量的社会热点会主动传播扩散在校园网络里,在这方面体现了绝大多数大学生理性和善于思考、维护社会良好环境的良好素质。
4.网络舆论形式的多样性。大学生网络舆论通过发帖和跟帖等多种方式展开,形式多样、灵活,这正与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心理特征相吻合。网络舆论具有高度的容纳度,在浏览高校校园网络中的BBS是,不难发现一些带正能量的社会热点和精彩的文学作品被上挂,引发思考和讨论,获得大学生共鸣,让他们更快更准确的了解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变化,逐渐的完善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3月
[2]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8月
[3]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舆论及引导》,《理论界》,2006年3月
[4]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杜,2005
[5]张瑜.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
[6]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13
[7]韩振峰.思想政治工作通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8
[8]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