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观辨析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游戏”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基础同时也是核心内容,主张语言没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本质,而只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语言游戏,而且这种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理论正是由于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生活形式才得到人们的理解。而语言之为游戏,就必然涉及遵守规则的问题,而我们实际上却是在盲目地遵守规则,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关于遵守规则悖论的问题,并从个人无法私自的遵守规则来论证私人语言存在的不合理性。总而言之,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对后世的影响也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对传统哲学、整个哲学事业的消解以及当代西方的后现代哲学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日常语言
  一、“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和“生活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两种语言观,一种就是以奥古斯汀的语言图像论为代表的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词代表的对象就是语词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类似于儿童学习语言的活动,即在语词与对象之间建立重复的联系,以便让儿童在听到语词的同时也产生出对语词的相应图像,可见它描述的是语言的“指称功能”,但它只适用于语言的一部分状况,不能把它当做全部语言的本质特征。
  朴素语言观即是他构想的第二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处理建筑师A和B之间的交流问题而提出的”A用方石、柱石、板石和橡石四种建筑石料进行建筑,A提出传递石料的顺序,B来严格执行,因此他们使用一种由“方石”、“柱石”、“板石”、“橡石”这些字词所组成的语言来完成传递石料的行为(为此)。A喊出名称,B就相应地传递对应的石料,因此就把这一系列的行为看作是一套完整的朴素语言。可见人们学会运用这些字词是因为受到了特定的训练,因而它只是向我们展现这些词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而不描述关于语言的本质。因为实践性是语言的特性,并且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想正确地理解语言,就应该把它放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同样一个词语或语句,其含义是千差万别的,因为不同的语言环境造成了语意的差别。
  然而,他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来定义“语言游戏”。他说:“将把由语言和活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可见“语言游戏”一词的提出即是说出语言是一种活动,或是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由于语言游戏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它的形式和目的也很多元,而且维特根斯坦也注重语言游戏的多样化,比如,说笑话、讲故事或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等。总之,对于“语言”而言,语词和语句有各种用法,因而也就有无数种不同的语言游戏。
  虽然维特根斯坦没有把称作“语言”的东西提出某种共同点,但它们却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交互在一起的。这就好比是一根绳子之所以为绳子,不在于有一根完美的纤维可以把一根绳子串连起来,而是因为许多纤维在此之中彼此串连重叠才形成的。语言便是这样。
  各种语言游戏间的关系类似于家族成员间的关系,语言游戏仿佛是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他们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没有任何一个共同的方面是所有成员都具备的。维特根斯坦说:“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更好的词来表达这些相似之处的特征;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如身材、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性情等等,也以同样的方式重叠和交叉。我想说的是,各种“游戏”形成一个家族。”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认为尽管各种语言游戏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点,但这种共同点却不是所有语言游戏都具备的。不要认为我们用同一个名称来命名一类事物,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事物应该具备某种相似之处,所以只要我们摆脱臆想而采用“不要想,而要看”的实际的方式,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相同点,而是只具有家族式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是“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粗略精微的各种相似”。
  一切语言活动都有一个基础,这便是“生活形式”。“语言游戏”的不同正是由于“生活形式”的千差万别,所以理解一种语言,就要看它所处的那个“生活形式”。维特根斯坦把理解和感觉等心理活动也看成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它们之所以是生活形式是由于人们共同的生活和共同的使用语言所造成的。就像“语言游戏”是扎根于“生活形式”的土壤之中那样,命令与服从命令等也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对于同一个语言表达式会有不同的理解是因为我们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想要正确理解一种语言并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话,就必须理解这种语言的生活形式,因为生活形式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且是被给予我们的。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核心内容“语言游戏说”正是出于对奥古斯丁语言图像论的批判,基于此,他明确指出语言无本质,而只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但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理论却只能在各自的生活形式中才可以得到理解。
  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无本质,而是各种各样具体的语言游戏,这就会涉及规则和用法问题,而规则和用法是出现在生活形式之中的,并在生活形式中判断自己的运用是否符合用法和规则。
  二、遵守規则以及遵守规则的悖论
  玩游戏就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而维特根斯坦把语言当作一个个具体的语言游戏,理所应当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维特根斯坦提出“遵守规则、作报告、下命令、下一盘棋,都是惯例(习俗、制度)”。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使用语言,因为遵守规则是一种习惯,且规则告诉我们的东西都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按照它的话对相同的行为进行重复。
  维特根斯坦在如何遵守规则的问题上所采取的观点就是强调参与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只有积极参与到具体的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存在,我们不是先学到相应的规则才开始活动的,而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进行语言游戏的前提是遵守规则。但实际上,我们进行语言游戏的时候是在“盲目地遵守规则”,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规则是什么。既然我们在不知道规则时就开始进行游戏,那么我们进行游戏的规则又是什么呢?由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关于遵守规则悖论的问题,这一悖论在《哲学研究》中被表述为:“没有什么行为的原因能够由一条规则来决定,因为每一种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被搞得符合规则。”这个悖论旨在说明一个行为的原因是不能用规则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但这一行为的产生又得是合乎某种规则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消解悖论的关键,首先就要参与实践。因为悖论的出现是由于脱离了具体的语言游戏活动所产生的,而遵守规则和规则间的关系是实践关系的真实写照。他认为我们要想感受规则,就要参与到具体的语言游戏的实践活动中。其次,要接受特定的训练。规则和遵守规则的行为间需要人为的联系,是训练的结果。人们所处的生活形式规定了规则的使用方式,所以他们是根据生活形式所规定的方式来使用和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指出,遵守规则这一行为与人们通过训练而对特定的命令做出反应类似。
  具体的语言游戏活动是解决规则悖论的关键,维特根斯坦是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悖论从而解决悖论的。以此提示我们:哲学是一种活动而非理论,人们应该回归现实生活当中,从而理解悖论,消除悖论。
  三、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
  维特根斯坦独创性的思想和颠覆传统的风格可以体现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哲学家。而且他讨论的多数问题都来自于传统哲学,而“心灵哲学”中就有关于私人语言论证的部分。
  《哲学研究》第243节里的私人语言,就是维特根斯坦所承认的“私人语言”。他所谓的私人语言是指那种只有讲话者自己知道的,指称他自己私有感觉的语言,维特根斯坦根据他人不能私自遵守规则的说法来论证不可能有这种私人语言。
  假定有个人用符号S记录下一种在他身上反复出现的感觉E,是不是可以把S当作私人语言来看待呢?他认为不能,因为当下的感觉逝去后,这个人没有一种正确性的标准来判断符号和哪一种符号相联系。他只有一种内在的印象,而没有公共的标准,而凭自己的内在印象是无法谈论正确性的。
  維特根斯坦承认在人的内部有属于个人的感觉或经验,但是主张它们用语言说不出什么,说明它们的符号不能进入语言游戏。如果有人说,他只是根据自己的情况知道什么是痛,这就相当于以下的情况: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我们可以以“甲虫”来命名盒子里的东西,但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只能根据自己的盒子来判断“甲虫”为何物,但也有可能里面什么也没有。我们不能说这些人对“甲虫”一词的用法完全相同,因为按照“对象一名称”的模式来说明关于感觉的词,对象就可以完全不用考虑了。他认为,要回答语词与感觉之间的联系,就是回答人是如何学会使用“疼痛”一词的?通常我们是把感觉和脸上的表情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代替表情。小孩摔倒,疼的哭起来,大人去哄他,教他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语词,他们教给小孩的是通过学习语言来学会一种表示疼痛的新的方式。
  但是,语言不可能凭空产生出来。因为语言的语词是在它的运用中和广泛用法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有关于语言的魅力。因此,即使有人在未曾有语言时梦想出一种语言,他又怎能把这作为“实际的主张”提出来呢?要发明一套词汇,他至少必须发明在各种各样情况下使用这些语词的方法,毕竟这些情况都属于社会生活领域,事实上,这种社会生活与语言是一并生长发展起来的,和语言一样不能被凭空创造。
  四、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影响
  语言的意义如同足球的意义,因为足球就是在球场上不停地传送和翻滚才成为足球这一运动的,而语言正是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繁杂用法而具有千差万别的含义。
  虽然从赖尔、奥斯汀等日常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很难找到他后期思想的痕迹,但他们对语言用法的强调、对语言游戏的分析和对语言意向的考察,都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观对日常语言学派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艾耶尔曾经也认为哲学家们有时进行一些无意义的讨论是因为不了解语言进而误用语言的结果,奥斯汀吸取了其中的观点,并认为研究日常使用的语言会具有很大的价值。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观,实际上实现了一种把语言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的转变。而“奥斯汀的研究正像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一样,对行为哲学和道德哲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因为奥斯汀也认为语言和行为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奥斯汀的三种言语行为分别是表明语意的言语行为、增强语意的言语行为和获得语效的言语行为。首先是表达语意的言语行为,指的就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即传达意义。其次是加强语意的言语行为,是诸如命令和警告等具有一定约束力之类的语词,这类似于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理论中所提及的“下命令和服从命令”。最后是取得语效的言语行为,它是指我们的建议性话语所产生的结果。
  可见维特根斯坦给日常语言学派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的思想对当代哲学的破坏性影响。首先,他使哲学摆脱理论的束缚转而强调它是一种现实性的实践活动,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哲学观念。其次,他不仅否定哲学的理论作用,而且进一步否定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他认为哲学是哲学家没有正确使用语言的结果。再次,他取消哲学的根据是反对哲学的理论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他对整个西方文化也进行了较为激烈的批判。因为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科学思维,特点就是理论化和体系化,正因为此特点就使得我们总在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不是关注多样性的差别。
  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哲学的否定以及对整个西方文化的批判,集中表现在他对西方哲学中的“语言的转向”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即把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研究转向研究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语言哲学研究。
  同时,维特根斯坦对西方文化的破坏作用还体现在,他提出的否定追求本质的存在和强调语言游戏多样性的思想,在当代西方的后哲学文化中得到了回应。
  总而言之,不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所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毋庸置疑的是,这种影响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对传统哲学、整个哲学事业的消解以及当代西方的后现代哲学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江怡.西方哲学史.第八卷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下)[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3]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67.
  [4]保罗·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31.
  [5]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6.
  作者简介:
  郭燕(1977—),女,辽宁锦州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
  孙浩琳(1992—),女,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YJC720010)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随着翻转课堂实践的不断深入,我越发意识到:构建“课前传授知识、课中内化知识”的教学流程容易,但取得切实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因此,如何保证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如何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何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的课堂探究学习,成为了翻转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翻转课堂下导学案的作用  在翻转课堂下,教师利
摘 要::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课程应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的过程”。合作学习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交往能力
摘 要:无论是公立院校还是独立院校,教学秘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的高压低酬性,因此在如此的职业现状下,教学秘书自身要加强心理调节以外,各独立学院也应该发扬人文关怀,给予教学秘书更多的關注,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实际性问题。本文也将从独立学院教学秘书的工作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教学秘书的众多复杂心理,并提出了几条建议,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秘书;职业现状;心理状态  一、独立学院教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中数学教学内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始终结合新课改需要,以新的课程改革为理念指导,切实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信息技术,提高应用效果,为教学质量提升增加强劲动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增强数学教学水平  学生对于学习兴趣,注意力需要集中,思维要活跃,参与教学积极性,学生要把学习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典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经典诗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在经典诗文诵读过程
摘 要:在政府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摆脱管理弊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成为管理者探索的主要问题。笔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管理模式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部门的教育管理措施的提出提供帮助。  关键词:政府;背景;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第一,在宏观体制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谓宏观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指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部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受众的审美体验更加偏向于便捷化,加上文化方面受众的认知、语言和审美等方面逐渐变得多元胡,个体间和群体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增多,因此受众的主体地位逐渐被突显出来。总而言之,新媒体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传播和接受等方面的转变,还极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媒体格局,重组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本文阐述了新媒体语境的概念,并研究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摄影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摘 要:想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与小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也是相违背的。因而必须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改革的必经之路,其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本文主要分析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实现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实际上是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于1972年5月写成此书。1972年8月、10月先后以法文和英文出版,其影响波及到世界各国。至1974年止,此书先后被翻译成33种文字,共有39种不同版本。书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在该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要不能自救,上帝也救不了你。”人首先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仍然难以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阴影,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扭转初中语文教学的当前困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知识的学习从小学延伸至初中,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也需要进行延伸与转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知识的“导”、方法的“导”、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