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堂插上信息技术之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将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如设备、音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使语言文字形象化,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市“小学教师信息能手语文优课展示”活动,聆听了几位老师分别执教《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领略了同课异构的精彩,见识了各位教师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更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多样性。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驾驶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艄公,歌颂艄公的勇敢和智慧。文章开篇没有直接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地描写黄河上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一小节:“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各位老师的教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灵活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也让黄河壮观的形象和险峻的特点鲜活起来。
  【教学案例一】
  A教师出示了一段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波涛汹涌、万马奔腾的黄河的壮观景象后,教师激情洋溢地解说,并启发学生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接着教师根据预设出示了一组描写黄河的词语,并指名读词,接着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要求读出词语的气势,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导读文,要求抓住关键词“胆战心惊”,从而体会作者的心情,最后指导学生朗读。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感官的认知。而教师以一段黄河视频来引导学生感悟气势磅礴的黄河形象,并通过激情了解说,丰盈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也让黄河的画面立体起来了。因此学生呈现描写黄河的词时,小手如林,这与教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声有色地呈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黄河的入情入境的感知密不可分。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目光立即聚焦,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很快了融入黄河的情境,为深入地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案例二】
  B教师的引领过程更是将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先请学生初读全文,并画出描写黄河的词语,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浊浪排空”“惊涛骇浪”这两个词,再由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读词,鼓励学生读出词语背后的画面,然后再引出古代文人墨客赞美黄河的诗句,以及演唱家歌唱黄河的歌曲,在美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再读描写黄河的文字,最后呈现黄河的视频。
  教学伊始,教师并未呈现黄河的任何画面,而是让学生自由读文。因为每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都有其独特性,让学生自由“潜心会文”、亲近文本,才能深入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发展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显然是语文课不可推卸的义务。随即合适的古诗、优美的音乐令黄河的壮美全盘托出,在美的氛围中,学生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意境。
  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播放视频来丰盈学生对黄河的认知。A教师采用在一开始呈现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而B教师则采用在教学文字之后。那视频在何时出现为宜呢?是先呈现文字,还是呈现画面呢?我更倾向于B教师的做法,选择在感悟语言文字之后呈现视频。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初读文本会形成自己的感知,不同的人对相同文本的感知与解读也不尽相同。文学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和隐喻性等特点,更具有不可复制的人文性。因此,有些文学作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应引导学生在析词赏句中,与文本深入对话,让想象展翅飞翔。B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文,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悟语言文字之妙,并激发思维。接着,教师再用意境优美的诗句和美轮美奂的音乐来丰盈学生脑海中关于黄河的画面,用黄河的视频将黄河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惬意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会日趋提高。
  文化的内涵和人文素养是现代信息技术难以取代的。因为它终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代替不了学生和文本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然而我们却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撑起了一片别样的天空。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让学生看到无法身临其境的风采,丰富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可以为学生架起一座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同的桥梁,为语文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内容;可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为课堂创设形象、直观、和谐的情境,让画面、声音、文字在学生头脑中真正结合起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彰显语文学科的魅力。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尽快地掌握各项新技术,才能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恰当地使用,相信信息技术定能为语文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能达到,常常游走在课堂阅读的边缘,制约了教师在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引导。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现从自己在《船长》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入手,来谈谈关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读悟体验,抓好基础内容  《船长》这篇文章设计非常独特,堪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过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少有浓墨重彩的大力渲染,处处点到为止,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以《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片段教学为例,略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商榷。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民族生存进步的动力,而教育是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创新的教学活动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升华,构建别有洞天的创新教学舞台。  一、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个性得到解放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合作学习,感情上会
在当下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没有从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样式出发,没有基于儿童的特点及儿童的需要设计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教学课堂,导致课本中的童话对儿童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下面我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这一课例,谈谈基于儿童的童话教学。  一、创设童话的情境,激发儿童的阅读力  师: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谁来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只见小野猪拱起尖尖的嘴巴开心地跑来,小袋鼠挺着自己
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魔术棒一点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一些比较陌生、比较抽象的词语,他们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品析词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
曾有幸听了南通名师郁红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听后受益匪浅。郁红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美,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中,既通过读感悟了课文,又提高了写的能力。我觉得,郁老师这一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特色一:以多媒体为载体,精心创设柔美意境  【教学片段】  师:播放柔美的音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书中插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
新课改提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教学的全面性、整合性、有效性。综合性本是语文学习最本质的特点,它指的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设置综合性学习对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审视当前语文课堂,因片面理解“综合性”,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一些怪现象。  一、看似以学定教,实则学路一开,导致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评议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古诗教学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古诗难教难学。对低年级小学生古诗的启蒙教学,更要注意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程度如何,这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学生思维的构建及课堂教学的深度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教学中,融入“便教利学,面向学生,注重实践”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发挥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并准确把握教材的走向。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日渐重视,教学评价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恰当的评价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精彩的评价点缀着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无限的魅力。  一、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导向性就是引导事物向着某个方向或某个方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具有这样的功能。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