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何把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幼儿园尝试在活动中开展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取向。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游戏《小兔送萝卜》,让孩子在游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把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幼儿园尝试在活动中开展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取向。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游戏《小兔送萝卜》,让孩子在游戏中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户外自由活动时,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孩子们把自己玩的好方法告诉大家,激发孩子们互相学习的欲望,让幼儿感受“好的东西大家一起玩才最快乐”的道理。
二、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任何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我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增加幼儿积累自身经验的机会。
1、创设情境
在游戏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在户外活动“骑小马”中,孩子要解决“小马不够玩怎么办”;几个小朋友都想玩摇椅,可摇椅只有四张,怎样解决;皮球不够分,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我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寻求解决的方法,孩子们在互相商讨的过程中,学会互相谦让,表现出相互合作的愿意。如:“你先玩一会儿,呆会轮到我来玩。”;“我们一起滚皮球,好吗?”我对孩子采取的正确行为,及时地通过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从而强化了幼儿分享后的愉快体验。
2、开展小小“拍挡”互助活动
活动中,我专门预留时间,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利用老师提供的活动器械、玩具等,进行“一物多玩”的游戏活动。孩子们三三两两在一起游戏,互相学习和模仿。这时孩子们不仅会自豪地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玩玩具的多种玩法,而且他们还会很乐意地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进行交换。孩子们从中体会小朋友之间的友谊,感受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快乐。
三、家园共育,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交流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我还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还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的研究小组,为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出谋划策。
通过一个学期的培养教育,我发现,幼儿的分享意识增强了,自觉分享的行为形成了,“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开心”成了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孩子们也在学会分享、体验分享中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和友谊。
其他文献
《小北极熊》系列绘本中的主人公——憨态可掬的小北极熊宝儿扭动着浑圆的小屁股,眨动着天真善良的眼睛,是个助人为乐、喜欢探险的可爱小家伙。 这是一套非常适合孩子阅读,而且更加适合父母陪同阅读的作品。 首先,小北极熊宝儿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 小北极熊宝儿勇于冒险探索,同时渴望友情,这点和当下现实世界里住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独生小朋友一般无异。宝儿的冒险历程有很多,包括闯进科学家的实验室,乘探
上期话题 晶晶入园已经两个月了,依然无法适应。平时无论想喝水、上厕所还是脱衣服,晶晶都不敢主动跟老师说,特别是正在活动中或者上课时,宁愿憋到尿裤子也不肯举一下小手。和小朋友产生矛盾时只会急躁得哇哇大哭,老师想问明情况,晶晶不是扭扭捏捏不敢做声,就是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楚,老师要猜度孩子的心思也很费劲。老师说晶晶还没有做好上幼儿园的准备,妈妈不明白,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上幼儿园吗?晶晶的心理和智
家有“入园宝宝”,家长的心情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期待、也有担忧;既有惊喜、也有困惑。家长如何与幼儿园老师携手,共同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总体来讲,家长既不能操之过急、越俎代庖,也不能无所谓、放任自流,应当坚持“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家长配合幼儿园的“三大纪律” 1、不过分依赖老师 家长应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优势,不能互相替代。有
经历了1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美利坚的国土。按照访问团的统一安排,我们走进了康州科尔布鲁克联合学校。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我们开始对这所学校进行参观。晚上,我被安排住在了该学校伊丽莎白老师的家里。 伊丽莎白老师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另一个只有5岁。大人围坐在客厅聊天,两个小家伙则在地上摆弄着玩具,不一会儿就建起了一座“兵工厂”。看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我对
打哪儿知道 ●文/曹祈东 小明:“妈妈,我向您提个问题行吗?” 妈妈:“行啊,你提吧。” 小明:“我生下来时,你打哪儿知道我叫小明呢?” 奇怪的袜子 ●文/曹祈东 一天,幼儿园的小朋友正在活动,老师发现小明穿错了袜子,就问他:“小明,你不觉得自己今天穿的袜子很奇怪吗?一只是红色的,另一只是绿色的。” 小明:“是啊,我也觉得奇怪,更奇怪的是,我家里还有一双和这双一样的!”
据广东省妇联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拥有10岁以下儿童的离异家庭中,86.3%的孩子在双亲离异后跟着母亲生活,而女性离异后带着孩子生活,十年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婚的达到六成左右。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出孤僻、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等问题。所以,单亲妈妈独立教子,要避免落入以下窠臼: 妈妈冷漠严厉,孩子性格孤僻 有些单亲妈妈因为带着孩子,屡屡在再婚尝试中受挫
编译/纳兰容容 孩子那种吵闹、刺耳的哭闹是最让人讨厌的行为之一。他一边嚎哭一边说个不停,混成一片尖叫声,就像钉子划过黑板一样讨厌。要想把这让人讨厌的噪音控制住,也许你会觉得最妥当的方法就是赶紧投降,让你的小唠叨虫“赢得胜利”。然而,一旦你投降表示屈服,孩子通常就会继续利用这个小把戏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更糟的是,如果不让它停下来,这慢慢就会成为孩子引起大人注意和要挟大人的武器,升级成顶嘴、争吵
幼小衔接的顺利与否对孩子的未来具有成败意义,所以家长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一定要及时和学校、幼儿园进行主动沟通,只有三方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孩子做好衔接工作。幼小衔接的重点是帮孩子完成从幼儿园模式向小学模式的顺利渡过,实现他律向自律、被动向主动、依赖向独立的转变。对老师来说,孩子在上学前能认多少个字、数到几位数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对知识有探索的欲望,面对问题肯开动脑筋思考。所以家长应该找准真正
孩子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微笑、第一声妈妈、第一步距离……许多许多的第一次都是爸爸妈妈珍藏的记忆,串起孩子的成长之路。如今,除了帮助孩子记录下这一个个成长的里程碑以外,爸爸妈妈还可以借助优秀的童书媒介,主动为孩子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打开孩子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的窗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推荐的学龄前幼儿启蒙书——《我的第一本》系列。这套来自法国的系列童书共分5本,旨在培养孩子对色彩、形状、字母、数字树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