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最初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词是儿童进一步获得知识的重要的因素。”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但是,词语教学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教学来说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容易被忽视。如何让词语教学精彩起来,让学生更愿意学呢?词语教学离不开“趣味”,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游戏激趣法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学习知识,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选择能够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中的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扎扎实实地学词、用词。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开放课文《体育世界》时,我以游戏贯穿于整个词语教学过程中,设置了“闯关学词”环节:让学生分类学习球类运动、与跳有关的运动、与水有关的运动;“看图选词”环节: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图片,选择相应的词语卡片并当“小老师”带着全班同学认读;“我比你猜”环节:全班学生根据出示的词语比动作,让背对屏幕的学生猜体育项目,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还认识哪些体育项目,将学生的思路拓宽到实际生活中。
这是一堂纯词语教学的课,却避免了沉闷的课堂氛围,从看图识字、看图选词、看词比动作的一项项认读活动中,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字词复现的过程中记住了生字词,并乐于从生活中学习词语,这就是游戏课堂的作用。
二、情境丰富法
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情境,将词语教学与文本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如在教学北师大第三册课文《比本领》时,在教授重点词语“得意洋洋、垂头丧气”时,我创设了一个分发期末考试卷的情境,由两位学生上台领取两份不同成绩的试卷,分别表演“得意洋洋”和“垂头丧气”两种状态,让其他学生判断谁的成绩好。这样,学生很快就可以从表演中看出,成绩好的学生 “得意洋洋”,成绩不好的 “垂头丧气”,两个词的意思也就显而易见了。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其他情境用这两个词造句,将词语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表演体会法
在教学中,借助儿童表演的天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在形象的动作神态中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二册课文《雨铃铛》时,我让学生扮演春雨,用动作来表现“沙沙响”,体会绵绵春雨落在房檐上的轻柔,将语言符号转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动作,用动作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文本。在理解“招呼”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用动作说一说自己平常是怎么招呼别人的,体会春雨在招呼小燕子时的快乐心情。
再如,在教北师大版第八册课文《太阳的话》时,我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太阳将美好的事物“撒满人间”的过程,用动作升华情感,使学生在一次次将美好“撒”向大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太阳对大地、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通过表演,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能将情感融入文本中,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理念。
四、形象演示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与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时,才能还抽象为形象。”所以在词语教学中,直观地演示词语所表达的内容是最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手段,学生学习词语的效率也自然会提高。如在《雨铃铛》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板画房屋,让学生先在板画上指一指房檐的位置,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房檐,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房檐上挂水珠”的动态图片,体会什么是“串”,为什么会像“串串小铃铛”。这样的演示,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易于理解,学得开心,教师也教得轻松。
在教北师大第五册课文《海底世界》时,我同样运用了演示的方法进行词语教学。课文中的“窃窃私语”一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词语,因此我在教学中直接走到一位学生旁边,靠近他的耳朵说话,学生很快就通过我的演示明白了“窃窃私语”就是指背地里小声说话。
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演示是最直接的表达,学生能够清楚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理解词语,并将其内化。
综上所述,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奠基石。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要让词语教学流于形式,而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方法、总结经验,让词语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一、游戏激趣法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学习知识,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在词语教学中选择能够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中的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扎扎实实地学词、用词。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开放课文《体育世界》时,我以游戏贯穿于整个词语教学过程中,设置了“闯关学词”环节:让学生分类学习球类运动、与跳有关的运动、与水有关的运动;“看图选词”环节: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图片,选择相应的词语卡片并当“小老师”带着全班同学认读;“我比你猜”环节:全班学生根据出示的词语比动作,让背对屏幕的学生猜体育项目,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还认识哪些体育项目,将学生的思路拓宽到实际生活中。
这是一堂纯词语教学的课,却避免了沉闷的课堂氛围,从看图识字、看图选词、看词比动作的一项项认读活动中,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字词复现的过程中记住了生字词,并乐于从生活中学习词语,这就是游戏课堂的作用。
二、情境丰富法
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情境,将词语教学与文本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
如在教学北师大第三册课文《比本领》时,在教授重点词语“得意洋洋、垂头丧气”时,我创设了一个分发期末考试卷的情境,由两位学生上台领取两份不同成绩的试卷,分别表演“得意洋洋”和“垂头丧气”两种状态,让其他学生判断谁的成绩好。这样,学生很快就可以从表演中看出,成绩好的学生 “得意洋洋”,成绩不好的 “垂头丧气”,两个词的意思也就显而易见了。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其他情境用这两个词造句,将词语有效地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表演体会法
在教学中,借助儿童表演的天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在形象的动作神态中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二册课文《雨铃铛》时,我让学生扮演春雨,用动作来表现“沙沙响”,体会绵绵春雨落在房檐上的轻柔,将语言符号转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动作,用动作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文本。在理解“招呼”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用动作说一说自己平常是怎么招呼别人的,体会春雨在招呼小燕子时的快乐心情。
再如,在教北师大版第八册课文《太阳的话》时,我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太阳将美好的事物“撒满人间”的过程,用动作升华情感,使学生在一次次将美好“撒”向大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太阳对大地、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通过表演,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能将情感融入文本中,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理念。
四、形象演示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与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时,才能还抽象为形象。”所以在词语教学中,直观地演示词语所表达的内容是最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手段,学生学习词语的效率也自然会提高。如在《雨铃铛》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板画房屋,让学生先在板画上指一指房檐的位置,再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房檐,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房檐上挂水珠”的动态图片,体会什么是“串”,为什么会像“串串小铃铛”。这样的演示,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易于理解,学得开心,教师也教得轻松。
在教北师大第五册课文《海底世界》时,我同样运用了演示的方法进行词语教学。课文中的“窃窃私语”一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词语,因此我在教学中直接走到一位学生旁边,靠近他的耳朵说话,学生很快就通过我的演示明白了“窃窃私语”就是指背地里小声说话。
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演示是最直接的表达,学生能够清楚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理解词语,并将其内化。
综上所述,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语文、写好作文的奠基石。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要让词语教学流于形式,而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方法、总结经验,让词语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语言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