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试题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进行表述的形式,而且分值逐渐增加到如今的10分。如何减少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归纳出学生文言翻译的失误点,并探讨了文言翻译的策略,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就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误区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作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作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面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应在数词“两”后面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应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作增添,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经常”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其他文献
摘要: 国际文凭组织是一个为中小学提供教育服务的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其课程设置体现了现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本文在介绍国际文凭组织(IBO)小学项目课程(PYP)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可资借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国际文凭组织小学项目课程启示  
摘要: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更有紧迫性。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由此可以说,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提升教育的形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加
牙周炎是一种始发于牙菌斑的特异性炎症,需要积极治疗,否则炎症加重可引起牙齿松动、脱落.牙石是导致菌斑形成的主要原因,去除牙石对牙周炎的治疗具有积极帮助.本文探讨超声
期刊
因为疫情,全国人民一下子开始关注起了湖北,关注起了武汉.说起武汉与我的关系,那真是极深的.在“李锦记”工作的那几年,一个月去湖北省3次左右是常态.由于是做调味品的研发销
期刊
摘要: 尤苔莎是哈代在小说《还乡》中创造的一位悲剧人物。她的悲剧一方面来源于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来源于男权主义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关键词: 《还乡》尤苔莎悲剧冲突男权主义思想    一、尤苔莎的悲剧人生    1878年哈代的小说《还乡》出版,这是哈代把悲剧运用于小说的最初尝试,被劳伦斯称为“第一部悲剧性的、重要的小说”。它拉开了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悲剧的序幕。在这部小说中,哈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