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玩香 赚一个开心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香人:李立群,台湾舞台剧、相声、影视演员
  香龄:十余年
  香品:沉香
  玩香态度:沉香再贵,只藏不闻,不是玩香人,是投资客。奇楠价格飞涨,不过是赚一个开心。
  很少人知道,从台湾到大陆内地电视戏剧界,人称“大腕儿”,一口柔软北京腔的李立群,玩香已经十余年。不张扬地日日在香道中,过他美美的小日子。
  不装腔作势,不充内行,点香、品香,就只是他的生活方式,就像有人每天早上都要喝杯咖啡才醒得过来,李立群是一天结束要点上一炉香,才算是休息到了。上山下海拍戏,下了戏,在剧组临时宿舍,来上一炉沉香,身心都休息了。
  “沉香里,流年换”,这么李清照式的情调,其实是李立群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立群很妙,年轻时眼神看起来就很老,从眼睛看进去,可以发现里面住了一个老灵魂;但几十年后,六十多岁了,看起来样子却很年轻,神采活泼,谈兴极佳。也许就是这么一种又老又年轻的奇妙特质,在戏剧场景与聚光灯下生活的李立群,演他人,风格鲜明,但仍不离大众口味;下了戏,演自己,却是独爱安静而且极少人懂的这一味:香道。
  “都是那个‘天下第一炉’害的!”
  说起和香道结了不解之缘,追究源头,李立群回忆说:都要从一只老香炉说起。
  十多年前,他有位从事古文物收藏、尤精文房的朋友──“翦淞阁”主人黄玄龙,介绍他看了一只“最素、形制最雅、手感最好”的明代铜香炉。
  为了彰显这只气韵简雅的老香炉,黄玄龙在炉中点了些沉香。当淡而悠长的细致香气静静逸开,李立群一闻,当场“岔题”,忘了“本日主题”其实是眼前的“天下第一炉”,问道:“嗯?这是什么?”
  那是奇楠,沉香中的极品,人称香中之王。
  而李立群这一问,就开启了他十几年的香道之旅。到现在都回不了头,也不想回头。
  李立群家里,有几个透明、半透明保鲜盒,盒里大大小小的“枯木段儿”,密密实实挨挤成一盒,没有锦盒伺候。瞧着并不金贵,谁知道,就这几个保鲜盒里那几段“枯木”,“起码值上千万!”因为它们多数是江湖传说的“众香之王”:奇楠。
  李立群在台湾的品香界,收藏沉香的时间算早,这些身价而今早就翻了几番的沉香,当年虽然也不算便宜,但还买得起,他就这么闻着买着,一头深深地栽进了沉香的世界。
  “好沉香自古就不便宜。”李立群说,魏晋南北朝可以“沉香易铜”,有公认的价值,可像货币一样交易,贵者有50两白银一钱或一两金子一钱的,但便宜也有像蔬菜一样的,像今天也可以在中药铺买到平价沉香。
  《康熙字典》里也有香谱,记载了印度尼西亚帝汶进口香料,就是沉香,“贵者一片万钱,尤以黎峒(海南岛)产者为佳。”
  也许因为上品沉香价昂,所以唯有吃饱穿暖的社会,才会重视此道。日本一直没断过香道的传统,中国则因战乱频繁,时断时续,在太平盛世文人书斋里地位甚高的沉香,它的美好传统,要到下一轮太平盛世,才会被重新忆起。但文化里的沉香记忆只要一苏醒,那就不得了,物以稀为贵,价格立刻狠狠翻两番!
  李立群收沉香,一开始,太太还念他,买太多,花钱,后来发现沉香竟然不只保值,还能增值,像他手里的十四五种沉香,就增值了十多倍,太太也就不再念了。
  但李立群说,他玩香,从没想过靠这东西发财,香界有人抱投资心态,只收不闻,像有价证券一样摆着增值;但他不是,他几乎天天闻,还有个随身香袋,“下了工,天天来一炉。”收藏得早,只意味他现在还闻得起好东西,奇楠价格飞涨,他只“赚了开心”。
其他文献
琉璃工房LIULI PLUX即将推出“蘑菇之美”系列饰品,希望每一个女人都像美丽的蘑菇,不畏旁人目光,跳出自己的舞步。 “共舞”以被称为“精灵之伞”(Pixies’ Parasol)的炫蓝蘑菇为原型,三个一组的造型,撑起的菌伞如同三个小精灵在森林中共舞。“独舞”则来自有“舞茸”之称的灰树花,集簇生长的它,看起来就像飞舞的蝴蝶。“永远的拥抱”灵感来自裂褶菌的形态,不同光线的折射,产生不同的层次感。 
身穿蓝色衣服,头戴蓝色帽子的小男孩,闭着眼睛,微微仰着头,露出一脸天真无邪的笑容,似乎在向每一个人说“抱抱我”。这是西班牙设计师伊尔玛(Irma Gruenholz)最受欢迎的作品,名为《孩子的笑》。“世界上,只有孩子的笑最简单、最质朴,最能打动人心。”  在创作这件作品时,伊尔玛曾绞尽脑汁,甚至到街上闲逛寻求灵感。直至夜晚将至,她依旧毫无头绪,只能作罢,打道回府。没想到刚刚拐过街角,就透过窗户看
“我们并不想被贴上水泥制作的标签,因为可以使用的材料还有很多,我们两个人都很随意,想到什么就用什么。”什么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之一孙昕这样说。  孙昕与黄海文的工作室最初没有名字,朋友来得多了,问题也多了:为什么开工作室啊?做什么啊?用什么材料呢?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孙昕和黄海文被问得头大:怎么这么多什么?那干脆工作室就叫“什么”吧!  为什么成就的什么  设计工作室的成立,仿佛就是注定。从中国美术学
生活需要不断被启发,去学习,紧紧抓住随时随地迸发灵感,哪怕它永远只能是灵感而不能被实现。当然,更多时候要坚信灵感也能变成现实。  在英国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举办应届学生毕业设计展上,有一件由华人设计者Li YuanYan 设计的作品。它的材质、颜色,还有醒目的颗粒,都在告诉我们,它是一把牙刷,叫AnyBrush。它彻底颠覆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牙刷,它更像是被剪掉的手套上的手指。事实上,它也确实是这样
广东雷州溪边出产一种水草,柔软坚韧,皮质细腻,有竹皮的光滑之感,尤其适合编织之用。  乡村匠人取之逐根编就,再用原色棉布制内袋,裹以藏蓝土布包边、配带,缝上小扣一枚,简洁实用。  草编包来自创意设计品牌山泉居,是包,也是艺术品。  仅观一角,细细的水草紧致密实,包面光滑细腻,只觉静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人世浮华。  水草配土布,是田园之风,也是古朴之气,兼具岭南风情,小资却不失民艺情怀。  炎炎夏
你的哪些作品灵感来源于食物?  阴阳盘系列灵感源自鸳鸯锅,既可当食器用还可以做插花盘,既满足日常使用,又可观赏与收藏;咬口盘系列表现的是食客对美味食物最大的敬意,不仅把盘里的食物吃得只剩下了骨头,舔得精光,还把盘子也咬了一口,可见食物是有多好吃;Yehidea U盘,形似巧克力,希望使用者把生活中的浪漫美好,珍贵的文字画面都储存成甜蜜的回忆……  从艺术家的角度,你怎么看“食物”?  民以食为天,
在伦敦设计周上,到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来自英国的设计师Umut Yamac,却不紧不慢地在现场遛起鸟来。一只白色的小鸟安静地栖息在他的手指上,随着走路的节奏前后摇摆。让人不禁瞠目:大家都在卖力介绍作品,你却在闲庭信步遛鸟?  小鸟的样子很朴素,纯白色纸张折叠出的身体,长长的尾巴和尖尖的喙用黄铜打造。奇妙之处,在于同样用黄铜做的“爪子”,让小鸟借助物理的原理,立足在微妙的点上,又可以平衡地停留
每年的5月22日都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动物园”,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一起,在“动物园”里快乐地生活着。也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使得地球能维持和谐平稳的状态。所以面对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人类应表现出最基本的尊重,善待它们、爱护它们,与它们一起在地球这座蓝色的星球上生生不息。  本期专题与编辑部一起说说“消失的动物园”,感受不分国籍,不论地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寥寥几字便勾勒出文字与境界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专家、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副总工艺美术师罗永辉最喜欢的一句话。在看过罗永辉设计制作的系列作品后,更是理解了这句话对他的影响:世间万物不以形为基础,不以技为表象,境界当为魂。  罗永辉的作品,都追求和坚守着这样的境界,拥有超凡脱俗的生命力,在钱币界和收藏界极受欢迎,而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罗大师”。
从踏进剪刀作坊的那天起,张尚志就决定跟剪刀打一辈子交道。  天刚蒙蒙亮,张尚志就早早地来到他的剪刀作坊,劈柴、生火、拉风箱……这是一间有些年头的作坊,虽然开了灯,里面也不算亮堂。炉灶里,火苗在风箱的鼓吹下忽闪忽闪地跳跃着,把张尚志那清瘦的面庞映得通红发亮。虽然时下已是深秋,气温骤降,但张尚志仍然只穿了一件单衣。一番忙碌后,他的额头沁满了密密的汗珠,后衣背也湿了一大片。  名剪出后山  张尚志的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