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带孩子过个更有年味的年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o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过年真没意思。”“过年一点年味都没有。”“真怀念以前过年的热闹啊!”
  一到过年,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不只大人这样感慨,就连孩子也觉得过年没多大意思,没有年味。
  其实,年味是可以烘托、制造出来的。那怎样才能带孩子过个更有年味的年呢?这就需要做父母的多花点心思了。
  讲究过年的仪式感
  我们之所以感觉过年越来越没年味,是因为过年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讲传统那么隆重了,失去了该有的过年的样子。要想过年有个过年的样子,仪式感是很重要的。正如《小王子》里那只睿智的小狐狸对仪式感的诠释:“它使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我们要用隆重的仪式感,来烘托区别出过年那几天和平常的三百多天是不一样的。这样就让过年有了不同的味道。
  ●看得见的仪式
  如果你問孩子:“春节是什么颜色的?”估计很多孩子会说是红色的。因为喜庆的春节,离不了贴红春联,挂红灯笼,穿中国红元素的新衣裳等。所见之处一片大红,红红火火过大年。这些都是看得见的仪式。
  我们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动手,把过年的这些看得见的仪式搞起来。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剪窗花,贴在窗子上;可以让孩子帮忙一起贴春联,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写对联来贴,哪怕写得不完美,但是更有意义;可以给孩子买一件“新年装”,像唐装等具有中国红元素的新衣。
  去年春节,我就特意买了红纸,让儿子写对联,还写了几个“福”字,贴在门上。儿子正好学了书法,就当练手。孩子看到自己写的字被隆重地贴在门上,非常自豪。
  让孩子参与到过年的仪式当中,他们才能更多、更深切地感受过年的乐趣和意义。
  ●舌尖上的春节
  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春节美食,像有的地方吃年糕,有的地方吃饺子,有的地方做腊肉,有的地方灌香肠……其实,这也是过年的一种仪式。因此,我们可以在春节美食上下功夫,让孩子用嘴巴品尝春节的特殊味道。
  有一年春节,我就准备了猪肉和肠衣,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灌香肠。这样,孩子们既知道了香肠是怎么做的,也亲自体验了做香肠的乐趣。年夜饭上,吃着自己灌的香肠,别有一番滋味。
  再比如,春节大都会吃饺子,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包饺子。孩子包的好不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让孩子包几个糖的、钱币的、辣椒的等特殊馅料的。看新年谁最有福气,增加吃饺子的趣味性。
  吃,是过年的一大主题。因此,搞好春节饮食,也能让年味更浓郁一些。
  ●过年的传统礼仪
  很早以前,过年是个有着种种繁琐传统礼仪的盛大节日,而现在的过年礼仪被简化了。而礼仪的简化,也导致过年的味道寡淡。因此,我们可以向孩子普及一下传统的过年礼仪。比如,过年晚辈要向长辈磕头祝福。怎么磕头行礼,这是有规矩的。给长辈拜年时,要说吉祥话,像“新年好”“新年吉祥”“恭喜发财”“福如东海”等,祝福长辈。
  过年,孩子最开心的就是收红包了。我们要告诉孩子一些收红包的礼节。比如别人给你红包,要双手接过来,要说“谢谢”,并祝福对方;不要当面拆开红包,更不能当面说对方的红包小。
  ●传递情感的仪式
  过年,一家人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不同喜好,为彼此准备一份新年礼物,以此传递亲情。
  比如,送爸爸一个刮胡刀,送妈妈一件化妆用品,送孩子一样他想要的玩具……礼物本无意义,但因为赠送的情谊,才显得温暖而深情。
  开“家庭春节联欢晚会”
  每年春节,央视都有个春节联欢晚会,这是全民联欢的盛大节目。其实,我们每个小家庭也可以开一个专属我们自家的“家庭春节联欢晚会”。这个联欢会虽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度有局限,但是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参与,而显得更加有意义。
  这是从前年开始,我家的过年新节目。大年夜,准备好丰盛的点心、水果和饮料,一家人围坐一起,开家庭春节联欢晚会。开晚会时,还会把大灯关了,打开彩灯,烘托气氛。
  儿子当家庭春晚的主持人,我们每人会提前将自己准备的节目报给他,他排成节目单,到时一一表演。人人都能参与其中,哪怕扭扭屁股跳个舞或者背首唐诗,一家人其乐融融,效果非常好。
  家庭春节联欢晚会,其实谁表演什么不重要,表演得好不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借此机会一家人团聚一起,说说笑笑,吃吃喝喝,相互逗乐,也是难得的亲子时光。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中感受到和睦、温馨、热闹的家庭氛围,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家庭幸福感。
  重拾过年的经典习俗
  有首童谣家喻户晓——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其实是把过年的经典习俗囊括其中了。记得我们小时候过年,父母基本都严格遵照这些春节习俗,哪天该做什么,都隆重地去做。比如,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我们会做麻糖吃麻糖,贴灶神像祭灶神;二十四母亲打扫房子,我们小孩也跟着帮忙;二十九会蒸好几大锅的馒头。那时候觉得过年特别有意思,天天盼着过年。
  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在城里,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不再照着旧习俗迎接春节了。要想增加年味,我们可以重拾这些过年的习俗,从小年开始,一天一件事,和孩子一起迎接新年,感受过年的与众不同。
  什么都不做,日子当然是乏味的。而重温过年的经典习俗,让每个有习俗的日子都变得更有趣味。
  说到底,年味是什么呢?它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氛围和心情。只要我们提升过年的仪式感,丰富一下过年的娱乐项目,多体验一下过年的经典习俗,一家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开开心心,那幸福的年味自然就浓郁了。
  过年,过的是人气,是心情,是希望,是团聚。年味,就是一家人快快乐乐在一起辞旧迎新。
  【编辑:花洁】
其他文献
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虽然面临民工荒的冲击,但只要在经济发展战略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就有可能较之东部沿海地区更加顺利地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样本解读]    江西全省动员“抢工”行动  ■吴明华  自2004年起,江西用工日趋紧张。起初江西省上下都没有在意,因为有着1000万富余劳动力的江西一直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作为战略重点。然而,劳动力短缺的严峻现实却逼
问:我上高一,成绩一般。我奋斗过努力过,但效果不佳,身心俱疲后是信念的动摇。请问,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面前,我还有必要努力吗?  沈欢  答:你既然上了高中,为的就是通过高考考上大学。而高考是人生最公平、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所以你不是有没有必要努力,而是必须努力,你的努力程度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上以及上什么样的大学。  考大学,比拼的无非是锤炼专业知识的技能。那么,作为高中生的你,应该怎样锤炼呢?
人们常说,夫妻离婚,最受伤的是孩子。这话没错,但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牺牲自己的幸福,强忍着不离婚,真的值得吗?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幸福感真的能保全吗?  父母离婚对孩子有伤害吗?答案是肯定的  找到我咨询时,秦女士正被婚姻问题困扰着,凌乱的头发或许能代表她当时的心情。她告诉我,她恨不得马上离婚,一天都不愿再忍,但对离婚的原因她不愿多说,只说是性格不合。让她举棋不定的,是她7岁的儿子
问:10年前,我和妻子赵某离婚,8岁的孩子小叶随赵某生活,我每月付给抚养费。去年,小叶考上了大学。由于她当时才17岁,我负担了她大一的教育费和生活费等。现在,小叶已年满18周岁,为培养小叶的独立生活能力,我想停付撫养费。小叶却说,大学学费每年五六千,还有住宿费、书籍费、生活费等,开支很大,她自己无法解决。况且,在法律上自己还属于“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要求我继续负担她上大学的费用。请问,子女成年后
云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危机公关的创新做法,引起了很多争论。这种处理办法是否恰当?面对网络舆论危机,政府如何进行公关?  案例回放  “躲猫猫”事件中的网络危机公关    云南省晋宁县青年在被刑拘期间突然死亡,警方称其因玩“躲猫猫”游戏中意外死亡。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网上一片质疑和谴责。为了平息网络舆论压力,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有多名网友参与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然而调查并没有查清
困扰:临近中考,疯玩手机  这天,我接待了一对母子。男孩张聪,高高大大的,与通常来访的孩子不同,他见面主动问好,笑容挂在脸上,表情轻松。而男孩母亲则截然相反,一脸焦虑,眉头紧锁,满脸愁容。这样一个男孩为什么要母亲陪同来访?他们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  与男孩母亲单独谈话时,我说出了对男孩的好感和内心的疑问。  男孩母亲叹息一声,说:“您还夸他呢,您哪里知道他玩手机上瘾,都愁死我了!这孩子上初三,还有
15岁的深圳女孩姜馨贺和11岁的妹妹姜二嫚,是国内诗坛崭露头角的“00后”诗人,双双荣获第25届全国鲁藜诗歌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年度诗歌》等多个全国性诗歌选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曾做过相关报道。姜馨贺诗作近日还受到国际文坛关注,部分作品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全市所有车站和公交车、电车上展示。2018年7月,姐妹俩合作出版了诗集《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据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9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项关于孩子的暑假和视力变化的调查。受访者中,41.4%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家长,36.6%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家长,15.5%是初中生的家长,6.6%是高中生的家长。72.6%的受访家长的孩子已经患近视,其中,轻度近视的占61.5%,高度近视的占11.1%。  调查中,68.6%的受访家长称近来孩子视力有所下降,18.1%的受访
国际知名的早期教育和亲子教育专家,两岸亲子未来学与幼儿教育专家。拥有超过35年的幼教经验,在大陆指导过16家幼儿连锁机构,超过1500所幼教早教学校、2000位以上园长接受过她的辅导。在中国台湾,超过2500位父母参加过她的父母课程。著作有《AI时代慢养的勇气》等。  林美慧女士是国际知名的早期教育和亲子教育专家,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两岸幼教领域。2017年她成立教育科技公司,研发“孟母密钥养好人评测
城市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会有冲突,某些市民的利益也会和另一些市民的利益存在冲突。要让市民的意见能够有充分的沟通,最后形成一个多赢的局面。  城事  “风雨”报刊事    周凯(中国青年报)  2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一份《关于开展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的通告》,根据通告的要求,无锡市原有的1702个各类亭棚车点全部在整治范围内,其中包括256个报刊亭。  从2月23日开始,这项整治工作在无锡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