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速对突出瓦斯气体逆流运移的影响研究

来源 :矿业研究与开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on2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突出瓦斯气体在巷道中受风速影响的逆流运移过程,确定井下突出瓦斯气体运移数学模型,以贵州某煤矿一段井下贯通巷道为原型,运用Fluent软件建立几何模型,设定相同工况下,模拟不同风速对突出瓦斯气体逆流运移过程的影响,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测点下瓦斯浓度峰值的变化情况,并以鸿辉煤矿为例进行现场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发生突出后巷道内存在瓦斯逆流现象;瓦斯气体在巷道内的影响范围均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瓦斯浓度峰值随时间呈幂函数下降;风速越大,瓦斯气体排出巷道越快,瓦斯浓度峰值越小,距突出点越远,瓦斯浓度到达峰值越慢;经现场放炮验证,模拟结果符合实际.
其他文献
海下矿体开采技术与安全要求高,开采过程中的海水渗漏可能造成井毁人亡的重大安全事故.以三山岛西南翼矿段为研究对象,应用FLAC3D对该矿段开采过程的安全性进行模拟分析,并结合现场调查对西南翼矿段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31线区域由于矿柱的存在,稳固性好,安全性较高;125线及143线区域随着开采过程中拉应力增加,上盘均产生较大的塑性区,稳固性较差,安全性较底,建议及时对该区域采空区进行充填处理.
针对如何处理废弃尾砂和废旧橡胶,提出在尾砂中掺入橡胶颗粒用于矿山充填.借助损伤力学,运用Weibull统计分布理论,建立了含橡胶颗粒充填体的损伤本构模型和损伤演化方程,探究了含橡胶颗粒充填体受荷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掺入橡胶颗粒的干燥和潮湿两种充填体试样开展了无侧限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所建含橡胶颗粒充填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高度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掺入橡胶颗粒会增加充填体的塑性,提高其峰值后应力,且在潮湿充填体中塑形更加明显,但含橡胶颗粒充填体在获得较好延展性的同时,也会牺牲一定的强度;橡胶颗
充填料浆的流动性是实现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的基础,而尾砂级配则是影响料浆流变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尾砂级配与料浆流变特性的关系,首先对人工配制的不同级配尾砂进行粒径分析,并得到相应的特征粒径;开展了不同级配尾砂的流变特性试验,分别从直观和微观角度研究了级配对料浆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机理,并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矿不同级配尾砂料浆的流变特性符合Bingham模型,料浆中细砂掺量与料浆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存在指数增长关系,其最佳配比为-74μm占比40%.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充填工艺的技术改造,优化实
为探究储料对溜井卸矿冲击的缓冲特性,采用离散元方法分析溜井卸矿冲击作用下储料缓冲过程,探究储料高度对储料缓冲效果、溜井侧壁受力特征的影响,引用缓冲率确定在当前溜井结构、矿岩粒径分布下的临界储料高度值.研究表明:(1)卸矿冲击作用下储料上部矿岩激烈碰撞,排列重新分布,分散、衰减了大部分冲击力;储料下部冲击力主要沿着初始力链网络传递,矿岩排列不变,摩擦阻力抵消了部分冲击力;(2)在指定颗粒粒径级配、储矿段直径(6 m)等条件下,储料临界高度值是7 m;总体上,储料缓冲效果随储料高度增加而变好,当储料高度低于7
在矿山充填工艺流程中,多通过强制搅拌来促进胶凝材料分散并提高料浆的流动性,搅拌效果对充填质量有重要影响.利用流体仿真软件对一种新型立式搅拌机的充填料浆内部流场进行了模拟,验证了“双层叶轮+螺带”复合型搅拌结构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最佳安装角度为60°左右,相对于单纯增大叶片尺寸,采用复合型搅拌结构可以使搅拌机内充填料浆的对流运动更加高效,有效消除了搅拌低效区,满足充填料浆的连续制备要求.
以某滑石矿崩落法转充填法为工程背景,提出下向分层壁式充填采矿法,通过构筑人工假顶,沿进路长度方向架设侧部充填挡墙,使得相邻待采进路的一侧为充填体,保证了下向采矿过程中单向连续进路回采的安全,并在挡墙内侧和进路采空区底部铺设防水尼龙布,避免充填料浆渗漏降低滑石白度,影响销售价值.该方法实现了滑石矿安全、低贫损无污染开采,可为类似矿山开采提供借鉴和指导.
为解决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过程中碳酸钙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使用脲酶抑制剂NBPT优化MICP,即在微生物注浆加固过程中短期抑制目标区域生成CaCO3的速率,使试样内CaCO3的分布更均匀.与未加NBPT的试样对比,当添加1%的NBPT时,巴氏芽孢杆菌生长迟滞期延长了 8 h;当抑制剂含量为1.5%、3%时,生长迟滞期分别延长了 20 h、48 h.微生物注浆加固过程中添加NBPT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提升了 8.22%和4.10%.
为探究巷道型采场爆破粉尘排出采场的运移规律,以梅山铁矿-330 m水平某巷道型采场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爆破粉尘在采场中的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采场风速在竖直断面上的分布呈现“两侧高、中间低、进风大于出风,迎头附近几乎无风”的规律.爆破后600 s内,粉尘浓度迅速下降.爆破粉尘在水平方向上的扩散明显受风流场影响,采场上部的粉尘扩散速度大于下部的粉尘,下部风流不畅,采场底部的粉尘浓度长时间高于上部粉尘浓度,有时会出现靠近迎头的一隅直至排尘结束仍存在小团粉尘无法排出的情况.由此提出联通巷风速为2 m/
某铜矿中深孔分段采矿法的试验采场尺寸较原进路采矿法采场的尺寸显著增大,导致矿房回采边界控制难度增加,且充填体下采矿使回采工作面顶板的稳定性受爆破扰动的影响较大.采用BLSS-PE空区探测系统对该铜矿试验采场开展了多次现场扫描,得到了不同出矿阶段的采空区三维实体模型,并与采场设计模型进行了真实坐标复合,分析了爆破后空区边界与设计边界的重合关系,评价了爆破实施效果;分析了不同出矿阶段的采空区顶板和两边帮的位移,验证了中深孔回采工艺在该矿山的适用性,为后期中深孔采矿方法在该矿山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为研究煤层下行开采过程中上山保护煤柱应力传递规律,防治深部开采中煤柱支承压力向下传递形成应力集中引起的动力灾害,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弹性力学原理推导上山保护煤柱应力传递规律函数,并应用于某矿煤柱应力传递;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某矿1#煤层遗留煤柱对2#煤层巷道掘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山保护煤柱力学模型包括大煤柱和小煤柱2个部分,煤柱垂直应力传递具有扩散和衰减作用;2#煤层处于煤柱下方时,煤体应力为19.93~22.39 MPa,垂直应力增量峰值为3.13 MPa,高出原岩应力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