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文化涵养。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近年来各地的必考项目,也是文学性最为突出的题型之一。
明确考纲
《考试说明》把古诗词鉴赏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
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因此,很多同学都把诗歌鉴赏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题”兴叹,以致做题时纯粹跟着感觉走。造成学生答题失误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1.没有读懂诗意
尽管诗歌鉴赏命题考查的切入点各有不同,但都“考查一点,关涉全篇”,所以,读懂全诗是前提,有时甚至是关键。没有读懂诗意往往表现在不明词义;或是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题目、注释、作者及朝代的暗示;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等。
2.不具备相关知识
鉴赏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别、评价,似乎都是能力层面的东西。但是,准确地鉴赏一首古代诗歌,相关的知识积累必不可少,否则会影响鉴赏的正确性,甚至无从展开鉴赏活动。如对文化常识不了解;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不明诗歌“情和景”的关系;缺乏诗歌的意象知识等都会影响对诗歌的解读。
3.不会借助语境
解读古代诗歌的某些词句,有时需要借助语境去理解和推断。有的学生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很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4.不会推敲题目
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无论是题干还是选择题中的选择项,措辞一般都是准确严密的,学生答题时要仔细推敲。有的学生或者紧张,或者马虎,或者缺乏能力,不会推敲题目,把握题意,造成答题失误。
5.没有答题经验
应试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经验,古代诗歌鉴赏也是如此。有的学生或者训练太少,没有形成经验,或者不太注意总结,没有积累经验,或者平时不太在意,轻视答题经验,以致在考试中不能准确而迅速地答题,甚至出现失误。
6.不会恰当表述
目前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仍然以简答题为主。学生有了正确的解读,但不会恰当表述,不能算进行了完整的鉴赏。学生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答题的角度不准确,不知道答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无法准确表述;或是内容笼统,缺少分析。
应对策略
古诗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鉴赏的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品析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怎样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我想应该调动积累,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分析角度,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术语。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一)把握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感受理解分析诗中的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其特点,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中的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只有鉴赏了诗歌的形象,才能谈得上鉴赏诗歌的其他方面。那么,怎样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形象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诗意中解读意象
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成为特殊的意象,诗人常用一些特定事物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比如严羽的《江行》(09福建卷):“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断雁,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诗人借“残雪”、“断雁”、“新月”等意象表达了羁旅之情,思乡之感。以意象为切入点解读诗歌,再依据诗歌的内容反观意象的作用,这样回答有关意象分析的试题才能准确到位。
2.从开拓意境中分析景物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诗中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的。“意境”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高远辽阔等。开拓意境完全凭借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把画面中没有的补充出来。如严武的《军城早秋》(09全国卷Ⅱ):“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诗人描写秋风、汉关、朔云、边月等,渲染了一种阴冷肃杀的气氛,写出边关特有的景致,同时也预示了紧张的战事。表达诗人征战沙场的豪迈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作者的感情,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而赏析景物描写,又离不开对意境的探究。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材料
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或不慕权贵、豪放不羁,或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等。鉴赏诗中人物形象,要关注时代背景,人生境遇,做到知人论世。例如南宋的一些诗词,鉴于国土沦丧、偏安江南的现状,诗人多有矢志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而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多是抒发归隐山水恬然自乐的悠闲之情。
(二)品味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尤其是诗歌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意、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1.分析“诗眼”
所谓“诗眼”是诗中表现力最强的字词或句子,是读者洞察诗词主旨的窗口。它能够统领全诗的感情基调,还可以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如杜牧《寄远》中“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的“孤”字,清楚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2.推敲“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推敲“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如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08全国卷):“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诗中第三联中“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描绘出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三)赏析表达技巧
从诗歌的文字词句,我们知道了它写的是什么,而从诗歌的表达技巧上,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在如何写,弄清了如何写,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领略写法的妙处了。古诗词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归纳、熟悉掌握。常见的分析角度如: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
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
古诗词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柳永《雨霖铃》中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做好积累。
2.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积累了课内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鉴赏课外的诗歌。这样就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之效。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杜甫的《旅夜书怀》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鉴赏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会发现他同样也采用了这种手法。课内联系课外,可以让学生在复习中有“小投入”而“大收获”的感觉。
以上主要从高考古诗词鉴赏的“三鉴赏”考点,对诗歌鉴赏方法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希望通过指导,能够使学生在鉴赏分析诗歌时,做到游刃有余,在诗歌鉴赏模块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明确考纲
《考试说明》把古诗词鉴赏定位在阅读“浅易”诗词,“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学情分析
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因此,很多同学都把诗歌鉴赏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题”兴叹,以致做题时纯粹跟着感觉走。造成学生答题失误的原因具体表现在:
1.没有读懂诗意
尽管诗歌鉴赏命题考查的切入点各有不同,但都“考查一点,关涉全篇”,所以,读懂全诗是前提,有时甚至是关键。没有读懂诗意往往表现在不明词义;或是不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题目、注释、作者及朝代的暗示;不明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等。
2.不具备相关知识
鉴赏包括理解、分析、综合、鉴别、评价,似乎都是能力层面的东西。但是,准确地鉴赏一首古代诗歌,相关的知识积累必不可少,否则会影响鉴赏的正确性,甚至无从展开鉴赏活动。如对文化常识不了解;把握不住古诗词中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不明诗歌“情和景”的关系;缺乏诗歌的意象知识等都会影响对诗歌的解读。
3.不会借助语境
解读古代诗歌的某些词句,有时需要借助语境去理解和推断。有的学生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很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4.不会推敲题目
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无论是题干还是选择题中的选择项,措辞一般都是准确严密的,学生答题时要仔细推敲。有的学生或者紧张,或者马虎,或者缺乏能力,不会推敲题目,把握题意,造成答题失误。
5.没有答题经验
应试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经验,古代诗歌鉴赏也是如此。有的学生或者训练太少,没有形成经验,或者不太注意总结,没有积累经验,或者平时不太在意,轻视答题经验,以致在考试中不能准确而迅速地答题,甚至出现失误。
6.不会恰当表述
目前高考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仍然以简答题为主。学生有了正确的解读,但不会恰当表述,不能算进行了完整的鉴赏。学生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答题的角度不准确,不知道答题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无法准确表述;或是内容笼统,缺少分析。
应对策略
古诗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鉴赏的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品析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怎样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我想应该调动积累,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分析角度,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术语。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一)把握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感受理解分析诗中的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其特点,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中的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景、也可以是物。只有鉴赏了诗歌的形象,才能谈得上鉴赏诗歌的其他方面。那么,怎样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形象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诗意中解读意象
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成为特殊的意象,诗人常用一些特定事物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比如严羽的《江行》(09福建卷):“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断雁,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诗人借“残雪”、“断雁”、“新月”等意象表达了羁旅之情,思乡之感。以意象为切入点解读诗歌,再依据诗歌的内容反观意象的作用,这样回答有关意象分析的试题才能准确到位。
2.从开拓意境中分析景物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诗中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的。“意境”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高远辽阔等。开拓意境完全凭借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把画面中没有的补充出来。如严武的《军城早秋》(09全国卷Ⅱ):“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诗人描写秋风、汉关、朔云、边月等,渲染了一种阴冷肃杀的气氛,写出边关特有的景致,同时也预示了紧张的战事。表达诗人征战沙场的豪迈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作者的感情,离不开对景物的分析,而赏析景物描写,又离不开对意境的探究。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材料
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或不慕权贵、豪放不羁,或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等。鉴赏诗中人物形象,要关注时代背景,人生境遇,做到知人论世。例如南宋的一些诗词,鉴于国土沦丧、偏安江南的现状,诗人多有矢志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而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多是抒发归隐山水恬然自乐的悠闲之情。
(二)品味语言
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尤其是诗歌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意、暗示义等,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
1.分析“诗眼”
所谓“诗眼”是诗中表现力最强的字词或句子,是读者洞察诗词主旨的窗口。它能够统领全诗的感情基调,还可以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眼”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如杜牧《寄远》中“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的“孤”字,清楚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2.推敲“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推敲“炼字”的妙用,不可把所分析之字孤立谈论,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如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08全国卷):“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诗中第三联中“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描绘出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三)赏析表达技巧
从诗歌的文字词句,我们知道了它写的是什么,而从诗歌的表达技巧上,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在如何写,弄清了如何写,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领略写法的妙处了。古诗词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归纳、熟悉掌握。常见的分析角度如: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
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
古诗词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柳永《雨霖铃》中细节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虚实结合,“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做好积累。
2.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积累了课内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鉴赏课外的诗歌。这样就起到以点带面,以少胜多之效。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杜甫的《旅夜书怀》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鉴赏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会发现他同样也采用了这种手法。课内联系课外,可以让学生在复习中有“小投入”而“大收获”的感觉。
以上主要从高考古诗词鉴赏的“三鉴赏”考点,对诗歌鉴赏方法进行了粗略的论述。希望通过指导,能够使学生在鉴赏分析诗歌时,做到游刃有余,在诗歌鉴赏模块复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