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论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893932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工具,但教会学校的教学活动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的显著特点。这二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两大成果,一是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二是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是运用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思维的结果。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包含四条主要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
本文认为,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新飞跃的显著特征是,在联产承包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文章从市场化和产业化融合、新型联合体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自我积累机制形成四个方面,较为具体地分析了这种深层变革。正是这些变革相互配合、融合发展,构成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制度创新,初步创造了一个适应现代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制度框架,意味着中国农村经济初步现代化的格局已经出现
本文对“一国两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历史地位以及国体、政体、职能的重要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认为“一国两制”的国家制度是继“一国一制”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之后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进程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文章认为“一国两制”下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人民的范围更加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香港特区民主政治体制既有天然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并阐述了国家对内职能发展变化的总趋势和新的内容
本文强调以认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出出点,认为,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除此之处,不存在与之相区别的等同于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已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之中,并处于主体地位。但社会主义经济不能完全等同于公有制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排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
制度前提、风险特性、价值依据是现代金融有效监管的主要框架内容。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双重制度安排,建筑在金融风险生成机理及金融整体特性基础之上。通过市场竞争、适度干预和法制法化实现金融有效监管,提高整个金融业的效率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