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某学校教师自杀后,引发全校教师的恐惧、悲伤、失眠、不愿意上班等一系列心理應激反应。为了给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使他们尽快度过危机,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学校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认为,对教师心理危机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师,也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干预过程中的引领要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应强化对学校教师们进行心理危机识别与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加强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新学校对于危机干预的理念。
〔关键词〕危机干预;自杀事件;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47-04
自杀是个体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人们传统的重视生命的价值观念。不论自杀死亡还是自杀未遂,都会破坏其所属环境的正常秩序,对其家人和朋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使他们产生悲伤和痛苦。近年来,各地校园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笔者于2017年底对一起自杀事件发生后陷入心理危机的学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取得了一定的助人效果,但同时也留有遗憾和不足。
一、干预背景
2017年12月某日,某学校一位女教师在学校的教师宿舍内上吊,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但因发现太晚来不及救治,于当日身亡。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启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处理相关事宜,积极配合警方调查,积极做好善后工作。由于该教师在学校工作多年且性格随和,和学校很多教师都认识甚至很熟悉,就在事发前几天,该教师还与好几位教师有过联系。事发于学校的教师宿舍,有些教师因为离家远或者单身平常在学校休息或住宿(其中一位教师和该教师住在同一宿舍),有几位教师因为协助处理事件到过事发现场。种种原因,事件发生后,多名学校教师出现了情绪和行为的应激反应,如哭泣、害怕、睡不着觉、精力难以集中等。
为了稳定局面,向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协助他们向逝者告别,帮助他们处理紧张和哀伤的情绪情感困扰及调整心理行为,学习适宜的应对方式,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学校于事发后一周邀请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并且有一定危机干预经验的笔者对该校32名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
二、干预过程
本次干预采用的是严重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的标准模式和流程。CISD是目前在国内外危机干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大量研究表明CISD可以缓解个体在灾难后可能潜藏的心理阴影,防止可能出现的急性应激障碍(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于促进个体心身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导入和介绍
心理咨询师做自我介绍,对本次团体活动的进行方式及目标和要求做简单的说明。通过介绍,让教师们认识到处在危机当中的人们更需要相互的支持。团体辅导技术旨在给大家提供一个疗伤止痛的机会,减轻和化解事件带给大家的震惊和伤害。说明团体活动要坚持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的原则,使团体成员感到安全。
(二)陈述事实
请每位教师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客观描述与事件以及与逝者有关的所见所闻,包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与逝者有过什么交往等,从而还原完整的事件真相,消除大家对事件的疑虑及猜测。
(三)表达感受
请每位教师轮流谈事件发生后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生理、身体上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要求团体成员不打断、不评价、不纠正,仔细去体会和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接纳他人的感受。教师们普遍表现出的情绪感受有恐惧、同情、内疚、伤心、愤怒、抱怨等,在认知上觉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等;在生理上出现失眠、做噩梦、身体发软、发抖、胃痉挛等不适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不愿意来学校上班,不敢走人少的或黑暗的地方,有教师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等。
(四)解读与引领
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给予关心、温暖、支持。指出,在面临生死离别这样重大的事情时,任何人都会有应激反应,有较多的情绪需要处理。虽然每个人的反应不尽相同,但这是正常的,是在非正常状况之下的正常反应。心理咨询师就各种基本的应激反应进行分析,让大家看到消极反应背后的积极正面的意义。比如愤怒是对力量感的丧失,是一种无力掌控的感受,但是愤怒也是一种指向未来该如何去行动的力量,愤怒的情绪带有英雄主义情节。
同时提醒大家,大家谈到的很多不舒服不是病态,会在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淡化,如果两个月后,觉得还是感到特别痛苦,就需要去做心理咨询或治疗。
(五)发现资源和力量
心理咨询师:“这些天以来,面临这么大的冲击,你们是怎样熬过来的?靠什么方法来排解的?”鼓励每位老师讲述自己的应对方法,相互交流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又问:“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虽然这个事件很不幸,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通过这个事件,你得到了哪些启发?面对未来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行动计划呢?”聚焦于行动能力,鼓励大家重新出发,建设自己未来的人生。
(六)告别和结束
填写《心灵对话》单,把教师们想对逝者说的话写下来,写完后折叠,放在一个铺满花瓣的小纸箱里,告诉大家这个纸箱在活动后将由几位老师负责火化。
在心理咨询师引导的话语中,教师们采用同心圆手势,围成圆圈,伸出手和旁边的人拉着,感觉彼此支持的能量流动。全体教师互相鼓励、祝福、拥抱,结束团体活动。
三、干预后反思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次活动没有进行追踪访谈和评估,干预的具体效果不得而知。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对教师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
CISD的实施要求组员12人左右,而本次干预的人数为32人,团体规模太大,影响了成员的投入参与和感受。为了确保干预效果,应当把对学校全体教师的干预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全校教师集体心理辅导。校园自杀事件后,学校的所有教师在心理上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在危机发生的当天或第二日,最晚不超过第三日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并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告诉大家事实真相(基本事实即可,不需要讲细节),学校做了哪些善后处理工作,从而避免流言和小道消息在校园传播。可以讲解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与方法、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教师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学校发生的危机事件,使他们不仅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从容镇定地面对学生。经过第一个步骤,部分反应程度较轻的教师基本可以恢复心理平衡。
第二步,小组心理辅导。进行问卷测查,对教师们的危机反应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对若干反应强烈,情绪严重失衡的教师做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将6~12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人数较多,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团体互动,表达心理感受,释放情绪,分享受伤害的感觉与经验,以获得同伴的理解。大家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新的有效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如果经过小组心理辅导依然十分痛苦的教师,需要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甚至需要转介到更高一级的心理咨询师或校外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
由于教师自杀事件发生在学校的教师宿舍,事发时间是晚上,当时学校里没有学生。因此学校对学生和家长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据介绍,学校领导已经交代过全体教师要统一口径,不主动在班上说起该老师的情况。一旦有学生问起来,就说这位老师调到别的学校去工作了。
但是,正如俗话所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纸包不住火。学校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能百分百肯定消息不会传到学生和家长耳中呢?对于心理应对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得知自己的老师死于自杀,死于自己学习的校园,他们的心理一定会受到极大震荡。与其欲盖弥彰并且承担着真相无法绝对被隐瞒的风险,不如坦诚告知,通过家长课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常识宣传、心理辅导课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危机干预及生命教育活动,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常识及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引领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正确看待挫折,积极应对人生。
(三)干预过程中的引领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
危机的意思包含两个,“危”指的是有生命危险,损失财物和安全的危险。同时“危机”中还有“机”,“机”指挽救生命的机会,发现新的力量、资源和方向的机会。有研究者提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的概念,指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自我知觉或体验到的心理上的积极改变(Tedeschi,Park,
〔关键词〕危机干预;自杀事件;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47-04
自杀是个体结束生命的极端方式,这种方式违背了人们传统的重视生命的价值观念。不论自杀死亡还是自杀未遂,都会破坏其所属环境的正常秩序,对其家人和朋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使他们产生悲伤和痛苦。近年来,各地校园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笔者于2017年底对一起自杀事件发生后陷入心理危机的学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取得了一定的助人效果,但同时也留有遗憾和不足。
一、干预背景
2017年12月某日,某学校一位女教师在学校的教师宿舍内上吊,后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但因发现太晚来不及救治,于当日身亡。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启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处理相关事宜,积极配合警方调查,积极做好善后工作。由于该教师在学校工作多年且性格随和,和学校很多教师都认识甚至很熟悉,就在事发前几天,该教师还与好几位教师有过联系。事发于学校的教师宿舍,有些教师因为离家远或者单身平常在学校休息或住宿(其中一位教师和该教师住在同一宿舍),有几位教师因为协助处理事件到过事发现场。种种原因,事件发生后,多名学校教师出现了情绪和行为的应激反应,如哭泣、害怕、睡不着觉、精力难以集中等。
为了稳定局面,向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协助他们向逝者告别,帮助他们处理紧张和哀伤的情绪情感困扰及调整心理行为,学习适宜的应对方式,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学校于事发后一周邀请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并且有一定危机干预经验的笔者对该校32名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
二、干预过程
本次干预采用的是严重事件应激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的标准模式和流程。CISD是目前在国内外危机干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大量研究表明CISD可以缓解个体在灾难后可能潜藏的心理阴影,防止可能出现的急性应激障碍(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于促进个体心身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导入和介绍
心理咨询师做自我介绍,对本次团体活动的进行方式及目标和要求做简单的说明。通过介绍,让教师们认识到处在危机当中的人们更需要相互的支持。团体辅导技术旨在给大家提供一个疗伤止痛的机会,减轻和化解事件带给大家的震惊和伤害。说明团体活动要坚持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的原则,使团体成员感到安全。
(二)陈述事实
请每位教师从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客观描述与事件以及与逝者有关的所见所闻,包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与逝者有过什么交往等,从而还原完整的事件真相,消除大家对事件的疑虑及猜测。
(三)表达感受
请每位教师轮流谈事件发生后自己的情绪、认知以及生理、身体上的反应和行为的变化,要求团体成员不打断、不评价、不纠正,仔细去体会和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接纳他人的感受。教师们普遍表现出的情绪感受有恐惧、同情、内疚、伤心、愤怒、抱怨等,在认知上觉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等;在生理上出现失眠、做噩梦、身体发软、发抖、胃痉挛等不适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不愿意来学校上班,不敢走人少的或黑暗的地方,有教师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等。
(四)解读与引领
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给予关心、温暖、支持。指出,在面临生死离别这样重大的事情时,任何人都会有应激反应,有较多的情绪需要处理。虽然每个人的反应不尽相同,但这是正常的,是在非正常状况之下的正常反应。心理咨询师就各种基本的应激反应进行分析,让大家看到消极反应背后的积极正面的意义。比如愤怒是对力量感的丧失,是一种无力掌控的感受,但是愤怒也是一种指向未来该如何去行动的力量,愤怒的情绪带有英雄主义情节。
同时提醒大家,大家谈到的很多不舒服不是病态,会在一段时间后渐渐地淡化,如果两个月后,觉得还是感到特别痛苦,就需要去做心理咨询或治疗。
(五)发现资源和力量
心理咨询师:“这些天以来,面临这么大的冲击,你们是怎样熬过来的?靠什么方法来排解的?”鼓励每位老师讲述自己的应对方法,相互交流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又问:“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虽然这个事件很不幸,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通过这个事件,你得到了哪些启发?面对未来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行动计划呢?”聚焦于行动能力,鼓励大家重新出发,建设自己未来的人生。
(六)告别和结束
填写《心灵对话》单,把教师们想对逝者说的话写下来,写完后折叠,放在一个铺满花瓣的小纸箱里,告诉大家这个纸箱在活动后将由几位老师负责火化。
在心理咨询师引导的话语中,教师们采用同心圆手势,围成圆圈,伸出手和旁边的人拉着,感觉彼此支持的能量流动。全体教师互相鼓励、祝福、拥抱,结束团体活动。
三、干预后反思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次活动没有进行追踪访谈和评估,干预的具体效果不得而知。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对教师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
CISD的实施要求组员12人左右,而本次干预的人数为32人,团体规模太大,影响了成员的投入参与和感受。为了确保干预效果,应当把对学校全体教师的干预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全校教师集体心理辅导。校园自杀事件后,学校的所有教师在心理上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在危机发生的当天或第二日,最晚不超过第三日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并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告诉大家事实真相(基本事实即可,不需要讲细节),学校做了哪些善后处理工作,从而避免流言和小道消息在校园传播。可以讲解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与方法、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教师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学校发生的危机事件,使他们不仅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能够从容镇定地面对学生。经过第一个步骤,部分反应程度较轻的教师基本可以恢复心理平衡。
第二步,小组心理辅导。进行问卷测查,对教师们的危机反应程度进行评估,然后对若干反应强烈,情绪严重失衡的教师做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将6~12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如果人数较多,需要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团体互动,表达心理感受,释放情绪,分享受伤害的感觉与经验,以获得同伴的理解。大家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新的有效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如果经过小组心理辅导依然十分痛苦的教师,需要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甚至需要转介到更高一级的心理咨询师或校外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
由于教师自杀事件发生在学校的教师宿舍,事发时间是晚上,当时学校里没有学生。因此学校对学生和家长采取了封锁消息的做法。据介绍,学校领导已经交代过全体教师要统一口径,不主动在班上说起该老师的情况。一旦有学生问起来,就说这位老师调到别的学校去工作了。
但是,正如俗话所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纸包不住火。学校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能百分百肯定消息不会传到学生和家长耳中呢?对于心理应对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得知自己的老师死于自杀,死于自己学习的校园,他们的心理一定会受到极大震荡。与其欲盖弥彰并且承担着真相无法绝对被隐瞒的风险,不如坦诚告知,通过家长课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常识宣传、心理辅导课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危机干预及生命教育活动,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危机干预常识及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引领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正确看待挫折,积极应对人生。
(三)干预过程中的引领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
危机的意思包含两个,“危”指的是有生命危险,损失财物和安全的危险。同时“危机”中还有“机”,“机”指挽救生命的机会,发现新的力量、资源和方向的机会。有研究者提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简称PTG)的概念,指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自我知觉或体验到的心理上的积极改变(Tedeschi,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