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新课导入问题情境的内容及使用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ss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9年新编高中物理教材有很大变化,人教版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在除了实验以外每一节的节首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人教版必修2为例,梳理、分析了各节创设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从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问题情境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本节核心知识等方面给出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建议。
  关键词
  新人教版教材  高中物理教材  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  教学启示
  一节好课从好的新课导入开始。好的新课导入引人入胜,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惊喜、意外、认知冲突,引发思考,为诱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带入未知世界做好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有如下重要作用。第一,激发兴趣,聚焦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生会因为产生意外、惊奇、矛盾等心理,而对学习内容兴趣浓厚、热情高涨,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保持聚精会神,将注意力聚焦于学习内容、聚焦于学习难点。第二,任务驱动,激发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新课开始就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解决学习疑难时,学生的投入程度至关重要。第三,诱发思考,培养思维力。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凝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1]。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思考,实现透彻理解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融合、开发,“教师作为教科书建设队伍中的研究与使用的双重队伍,应清晰认识到自身的教科书开发者角色,适度、有效地进行课程开发,从而发挥其课程领导力,实现课标的要求”[2]。
  一、新课导入问题情境统计和分析
  2019年各出版社都根据2017年版新课标重新编写了普通高中物理教材,教材的变化比较大。人教版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在除了实验以外的每一节开篇设置了“问题”栏目,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梳理这些问题情境的类型,可以帮助教师树立重视利用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意识,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以必修2为例,导入新课问题情境统计分析如下。
  1.人教版必修2新课导入问题情境统计
  人教版必修2共四章18节,除了第五章第3节和第八章第5节是实验外,其余16节都通过配插图、给出问题的方式在节首创设问题情境。具体如表1所示[3]。
  2.人教版必修2各节问题情境分析
  (1)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全覆盖
  人教版必修2除了实验以外,其余各节都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导入。可以说采用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全覆盖。这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利用其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必要性,这需要引起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
  (2)創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策略分类
  人教版必修2除了实验以外的16节导入新课问题情境,可分为如下6类。
  第一,通过实验呈现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是物理教学中突破教学疑难的重要法宝。在新课伊始,通过实验将物理现象展示出来,然后设置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浓厚兴趣。新人教版必修2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有圆周运动、曲线运动两节。
  第二,通过日常观念和物理本质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物理现象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些观念有不少与物理知识是矛盾的。利用这种矛盾,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冲突,产生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真的欲望。人教版必修2中利用这种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第三,通过学生已学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设计需要基于学生基础,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从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出发,进行拓展、设问,让学生在回忆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入思考,理解知识的本质,并进行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情境,对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优化有重要意义。人教版必修2中采用这策略导入的有向心加速度、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功与功率、重力势能、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四,给出以理论揭示本质的事实来创设问题情境。有些事实虽然是学生们熟知的,或以前有所了解,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学生存在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可利用学生的这种需求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人教版必修2中利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的有行星运动、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两节。
  第五,提出生活实际中应用知识的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知识,不仅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需要,更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知识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觉得物理有用、有趣,也会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利用联系生活、强化知识运用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人教版必修2中利用这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有抛体运动的规律、向心力、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三节。
  第六,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物理学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对物理学史育人价值的重视与挖掘,也能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教版必修2中利用这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有宇宙航行、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教材问题情境的运用
  通过梳理人教版必修2各节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素材、问题及其分类,可以给今后物理教学提供如下几个方面的有益启示。物理教学中做好如下几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服务学生发展。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引导性
  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既要重视新课导入,充分意识到新课导入的重要性,也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将其运用于新课导入环节。人教版除了实验以外每一节课都采用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这充分说明了编者对这一教学策略的重视,也说明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一策略导入新课的必要性。教师要树立重视这一策略的意识,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聚焦学习注意力,改善教学实效。
  2.问题情境的引入要有适切性
  创设问题情境要切实能够起到激发兴趣、聚焦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就要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做好、做实、做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设的问题情境需要具有故事性、游戏性、生活性等特点,即情境要迎合学生的喜好,学生越喜欢,兴趣越浓厚,教学效果越好。
  第二,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有用、有趣,与自己密切相关,因而更有兴趣和热情。
  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够基于学生的基础和思维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从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出发,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升华和思维提升。脱离学生实际,情境过于复杂、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学生便没有探究欲望。教师应该精选素材,设置合适的情境,设置难度递增的问题,必要时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分解难度,有利于学生思考,顺利达成预期目标。
  第四,问题情境的呈现要形象、多元,便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素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理解有影响,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热情有影响。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实验、游戏等呈现方式,会使学生的兴趣逐渐递增,理解难度逐渐递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并不断变化呈现方式,避免学生的感官疲劳。
  物理问题情境创设联系生活,学生会兴趣盎然,但是不能简单再现生活场景。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情境既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的复杂情况,又不能是实际生活复杂情境的简单再现,而应是经过加工处理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4]。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导入新课,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诱发深度学习,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实现知识学习的递进,从而构建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并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进阶。要能更好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在设计问题时,不仅做到问题的层层深入,也需要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即问题情境的设计从“封闭式问题”向“开放式情境”转化。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索、归纳、论证等过程,构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4.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核心性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有更好的体验。因此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置要紧密结合教材,要紧扣本节学习的核心知识,避免为了激趣而激趣,脱离教学目标。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又紧扣核心知识的问题情境,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物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此外,问题情境紧扣核心知识,有利于在教学中夯实核心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学中重难点的有效突破。
  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可诱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服务教学,例如意外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在导入新课时,问题情境的优良与否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决定着课堂效果的好坏。为此,教师有必要认识清楚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重要性,掌握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在利用好教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基于学生实际联系生活、结合实验方能游刃有余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为打造高效优质的物理课堂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
  [2] 张凌洋,谢欧.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文本的创造性使用[J].教学与管理,2021(07):74.
  [3] 彭前程,黄恕伯总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89.
  [4] 高凤翔.在科学推理中发展学生分析思维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4):36.
  【责任编辑  孙晓雯】
其他文献
摘 要  互联网班级群是当前新兴的一种班级管理形式,它具有拓展班级管理时空、丰富班级管理手段、促进民主型班级建立、提高班级工作效率、密切家校联系等特点,但在当前的实践中,还不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提高群班级管理质量的策略包括:提高班主任应用班级群管理班级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班级群管理的习惯和意识,形成家校协商、共建班级管理群的机制,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红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的进步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作用,同时又可以创新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形式,提升中小学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展开研究.
国家教育部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不仅仅要进行学科方面的知识学习,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效果的提升,必须树立家校合作的教学观念,从而能够从多角度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本文首先针对家校共育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进行家校共育立德树人教育策略的分析,包括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观念、掌握正确的家校共育方法以及强化学校家长之间的交流.旨在能够更好地通过家校合作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有效实现中学生的全面成长.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中职语文德育活动中的重要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个人品质,为课程培养的重点和核心,在现代中职教育体系当中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与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养成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发现学习的能力与机遇,同时也能以更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和内容,让整个课程更加丰富多样、有内涵,不单单以单纯的讲授法和考试成绩为课堂传达知识与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多方位、全方面、多角度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德育活动中的乐趣,给予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通
道德与法治与我们的日常密切相关,并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出具有优良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新时代好少年.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并有提出了改进教学策略的几点浅显建议,以供参考.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很多著名文物古迹.博物馆是保存文物最重要的场所,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对于博物馆文物管理来说,其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文物的安全,这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保护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本文通过阐述博物馆文物管理过程中文物保护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文物管理过程中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文物保护的相关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伴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性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关于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与塑造业已成为备受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也在这一大背景的作用下应运而生.小学是我国系统教育的基础环节,学生将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对个人道德体系和价值认同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将起到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来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将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科目,就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提出若干策略性建议,以资诸位参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高校中留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交际困境.基于身份管理理论,以浙江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在华高校留学生群体跨文化交际的身份管理特征,通过质性研究的三角测量法从中外双方学生的视角分析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不同交往阶段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是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身份冻结与差异化管理、关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平衡以及社会隔离和关系身份认同.对于如何有效解决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包括通过成立留学生“学长辅导计划”、跨
摘 要  以“做数学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中学、向实践学、再实践学”频道的确立,构建数学化要素关系分布图,展现“数学化学习观”支持的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  学习观 数学实验 课堂变革  学习观是一种形而上思想,由来已久。其中,“学”涵盖学会、学好、学有所乐等本体论思想;“习”涵盖练习、习得、习有所值等实践论行为。从认知心理学看,学习观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理解,知识的获得、保持与
摘 要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背后存在七种逻辑结构,即: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型结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型结构、历史事件—事件性质型结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型结构、行为目的—行为手段型结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体型结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型结构。七种逻辑结构贯穿于中学历史教材文本的各个部分。对七种逻辑结构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将有利于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材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