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预防的知信行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n7621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ICU护士对危重患者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预防的知信行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9年5—8月,采用自行修订的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问卷对浙江省8所三级综合性医院54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分析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预防知识、态度与行为3个维度之间关系。

结果

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问卷总均分为(3.87±0.46)分,其中知识维度条目均分为(3.43±0.69)分,态度维度条目均分为(4.13±0.51)分,行为维度条目均分为(4.06±0.56)分。不同性别、婚姻、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是否为医院伤口造口或压疮小组成员、是否护理过MDRPI患者、是否接受过MDRPI专题培训的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是否护理过MDRPI患者、是否接受过MDRPI伤的专题培训为ICU护士MDRPI预防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ICU护士MDRPI预防知识、预防态度和预防行为两两呈正相关(P<0.05)。

结论

ICU护士对MDRPI预防的态度和行为较为积极,但相关MDRPI预防的知识较为缺乏。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ICU护士MDRPI预防知识的培训,提升其MDRPI的识别及护理能力。

其他文献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因检测手段的局限,常被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了义乌确诊的6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并对比国内外文献,比较了临床症状的差异,重点阐述了以往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极少关注的淋巴细胞减少的特征。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很快扩散到全国各地以及境外国家,形势严峻。从现有患病人群看,无明显性别差异,所有人群普遍易感,包括儿童。本文3例COVID-19患儿均为女童,年龄分别为6月龄、6岁和8岁。发病初均有发热、但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呕吐、腹泻,均有与家庭中COVID-19患者接触史,其中1例有武汉居住史。经过干扰素联合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是以慢性肝病为基础,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较高病死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由于ACLF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其具有较高的并发感染率。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启动早期抗感染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但ACLF并发感染易漏诊,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和感染生物标志物,可帮助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从ACLF患者并发感染的流行病学
乳腺结核较为罕见,多发生于20~40岁妇女。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右侧乳房肿痛,行脓肿切开引流后切口迁延不愈,抗感染治疗无效,经Xpert MTB/RIF及mNGS检测,最终确诊为乳腺结核。
美国肝病学会联合美国感染病学会于2015年共同发布了HCV感染指南,此后于2018年对上述指南进行了更新,重点介绍了关于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2019年11月再次对指南进行了更新,本文就最新更新指南的推荐意见作一总结。
鹦鹉热是具有较强致病性的传染病,可危及生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能够熟练操作无创或有创呼吸机等仪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加强营养支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予以人文关怀等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救治危重症患者。本文报道1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和护理。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7日至9日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专家60余位,300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就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症化机制及其防治、新药研发、HBV相关肝细胞癌、肝衰竭、丙型肝炎、罕见少见肝病、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病、终末期肝病、肝性脑病、肝病免疫代谢,以及肝癌靶向药物等热点和难点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和总结了临床和基础实践成果。
目的分析男男同性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初始治疗1年的耐药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浙江省加入抗病毒治疗的MSM人群1 605例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的耐药发生情况和耐药亚型分布。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1年后,病毒抑制失败患者27例,耐药发
目的探讨自制防二氧化碳潴留雾化器在肺部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呼吸科收治的90例肺部感染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各30例,甲组常规应用口含嘴式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乙组应用普通面罩雾化器,丙组应用自制防二氧化碳潴留雾化器进行吸入性治疗,比较3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的外周动脉血气分析血pH值、血氧分压(PaO2)
侵袭性念珠菌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传统的培养方法诊断敏感度低,且检验周期长。近年来,念珠菌非培养法因其快速、灵敏的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检测念珠菌的碳水化合物(1,3-β-D-葡聚糖、甘露聚糖及其抗体)、蛋白质、核酸(PCR、T2candida)。本文阐述了这些方法在诊断念珠菌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旨在为临床早期、快速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