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文化冲突与坚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三蛱好人》有两条叙事主线:第一条线是韩三明寻找妻子女儿,第二条线是山西的护士沈红寻找发迹的丈夫,最后这两个人物都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不同的是,前者必须要用一大笔钱赎回老婆,而后者在看到丈夫的辉煌时也不得不面对丈夫的变化,她选择了放弃,影片通过“三峡”这个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中平民百姓所面对的生活变迁,用影像表现出复杂的文化内涵、冲突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及其冲突背后对家园和情感的坚守意志。
  [关键词]农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文化符号 坚守
  
  影片《三峡好人》有两条叙事主线:第一线是韩三明寻找妻子女儿。韩三明是一个山西挖煤的工人,十六年前花三千块钱从四川奉节买了个老婆,后来被公安局解救回家。十六年后他来此地寻妻问女。第二线是山西的护士沈红,她来寻找发迹的丈夫,沿袭丈夫生活的轨迹,她对两年没回家的丈夫有了清楚的了解。最后这两个人物都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不同的是,前者必须要用一大笔钱赎回老婆,他只有回乡继续挖煤:而后者在看到丈夫的辉煌时也不得不面对丈夫的变化,她选择了放弃。影片通过“三峡”这个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中一群平民百姓所面对的生活变迁。用影像表现出复杂文化冲突和人文心理。
  
  多重文化内涵解读
  
  “三峡”:是一个特殊的人文符号。地理位置上,它隶属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长江,其中上段地区正是古老的巴蜀文化与神秘的荆楚文化的衔接处,这里许多城市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涵盖着历史遗迹、自然遗迹、人文遗迹,滋养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
  第一层人物系列代表着农业文明。韩三明是个煤矿工人。他处在社会的下底,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影片从他的出场就有表现:长镜头下,旅客们打牌看手相,或者聊天,韩三明沉默地倚着船栏。之后,他被人强拉进大厅。看表演,收钱,检查他包里有没有钱,这些纷扰的场面中他始终是沉默而顺从的。
  何老板是一个老人,他开着一家小小的旅店,取名“唐人阁”。在拆迁的大潮中,他很愤怒地抗议,甚至不惜威胁别人他还是有一些朋友的,一个老人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生存,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最终。他还是默默地搬到了桥洞下。
  老王一家人。老王因为下岗到外地打工断了手臂,其妹妹找原厂长“给个说法”。厂长不予理睬,她愤怒地表示要用法律来解决,在建设三峡大坝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人的遭遇太微不足道。随后其嫂子也只能南下广东找出路。
  透过这层人物系列,我们看到农业文明的第一个文化符号:土地和家园,影片除了通过以上人物的生存遭遇来表现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撞击的无奈,还通过大量的拆迁元素表现出我们的土地和家园在面对现代文明强大的入侵时,瞬间呈现出的无奈和混乱状态。
  韩三明找到拆迁部,看见群众们跟厂长理论拆迁问题,厂长说:一个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完了。能不有问题吗?!
  韩三明穿过废墟找麻老大,近景表现一个怀抱花猫的中年男人,以及全景中一只在废墟中流浪的狗,这两个象征意味的符号传达出:世代聚居的故土成了废墟,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在精神上感受着同样的惶惑和无奈。
  韩三明为了等妻子,决定先靠拆迁赚钱等她回来。他在客店遇上一群同伙,大家讨论彼此的家乡,三峡即将被淹没的夔门是印在十元纸币的后面。韩三明的老家黄河壶口也是在人民币的后面,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们因为某种共同的情感瞬间达成了默契,此时他们身后的电视机里正播放《三国演义》。片断是关羽和刘备,构成一个“画中画”的画面,暗示着他们生存困境中的兄弟情义,与他们后来相伴去挖煤构成呼应。韩三明一个人站在桥上,拿出十元的纸币,正面是毛泽东像,他翻转来,长久地注视着三峡夔门。他的家乡是黄河流域,这些民工则属长江三峡流域,在韩三明“寻妻”这样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中,将他们共同的乡土情怀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成为影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是影片孜孜孜不倦的终极关怀。这种情怀对于韩三明们,远远高于主流意识形态,他们终其一生都是为土地和家园而生存,即使韩三明的家庭被代表国家机器的法律体系所不认可,但在他的心中仍然具有完整的意义,并不惜为之卖命。
  农业文明的第二个文化符号:伦理和责任。影片的主人公韩三明正是在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与碰撞下死守着传统理念的人:用“好人一生平安”做手机铃声、宁愿用三万块钱赎回老妻。维护一个法律意义上不存在的家庭。在“小马哥”惨死之后,他还去守灵点烟,用鲜艳的床单襄住这个相识于浮萍中的兄弟、送走他,农民最朴实的细心更表现出他的情义责任感。
  第二层人物系列:沈红和郭斌。在沈红寻夫的这部分里,我们看到了不同于韩三明的生活层面:官员、舞厅、联谊会、轿车,这一切都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文化符号:权力、金钱、欲望、规则。郭斌这个形象在影片中只出场过一次。但他身上却汇聚了整部影片中现代文明中的一切阴暗面,这些阴暗面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否定和抛弃:首先,土地比起财富和权力是那么陈旧过时,土地尽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在今天它已经不能提供给人足够的物质享受,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顾及。人们必然抛下土地寻求出路,而在寻找财富的过程中也逐渐抛弃了原有的质朴,甚至变相追求财富和金钱,郭斌就是这种代表。其次是欲望,相对于伦理和责任,成为老总的郭斌可以两年不回家,只要妻子活着他就不理不闻,在他们面前。人生的意义早就隶属于金钱和自我膨胀的欲望,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商业文化中的财富观使现代人逐渐成为欲望和财富的奴隶。最后一个现代文明的象征符号就是规则,传统的宗法社会里一切争端的约束和解决都依靠伦理道德,但后工业时代的文化逐渐解构了这一切,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法律规则,包括婚姻、商业游戏规则。社会转型、新旧文化冲突中,西方现代文明的规则与秩序在中国大地却得不到遵守,影片中老王的妹妹对厂长说:“我们已经咨询了律师,这个事情我们要通过法律解决”。厂长根本不以为然,最后老王的妹妹也只能在院子里无奈地发呆。沈红和郭斌是结婚了的夫妻,可是丈夫在旧情未了的情况下已经有了新欢,沈红没有办法,最后只有请他有空回来办个手续,但是郭斌这种处于社会中上层,本应成为社会生存模范却无视规则的人(他可以雇用打手解决问题而不是法律),不知那将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相比之下,没有法律认可的婚姻——韩三明的家庭却比这有游戏规则的婚姻还要有情有义,还值得去坚守。这种具有反讽意义的两种文化构成二元对立,在其冲突中更显出普通民众的意志情怀,也折射出对传统文化的缅怀。
  第三层人物系列是处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一代。“小马哥”——混迹于奉节,模仿港片《英雄本色》的霸气和义气,从心理学上说是在没有安全感的 现实世界里构筑一份安全感。与前面两种层面的人物不同。面对生存压力,“小马哥”生活在虚构的幻像里,助纣为虐最后送了自己的命。拦住沈红想当保姆的小女孩,和韩三明、老王打工的女儿,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茫然、价值观混乱(小马哥们为了五十元和大白兔奶糖卖命),表现出无根也无序的状态:深受商业文化的浸染,土地已不能提供给他们想要的一切,对韩三明们守望的土地,他们“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商业社会的潮流中随波逐流。
  相对于前三种人物系列,唱歌的小男孩代表着在现代文明中成长的一代。他在影片里没名没姓。混迹于拆迁的旧楼房、旧轮船上,一出场是在旧楼里,面对着黑洞洞的缺口大唱:我爱你,爱着你……使得正在吃饭的韩三明都失了神;第二次在轮船上,他依旧一个人蹲在船尾有声有调地高唱:亲爱的来跳个舞,爱的春天不会有天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熟练而投入地大唱情歌,无非是有两层涵义:第一,农业社会已经彻底被商业化了,流行文化的元素不管符不符合社会现实,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包括这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三峡小城:第二。本该是求知求索的孩子,却游走着大唱情歌,社会角色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其中的反思和反讽意味深长。
  
  文化冲突中的坚守
  
  沈红用分手维护并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爱情。她,和那只自始至终带着的矿泉水瓶,独自在奉节开往上海的轮船上。上海,是长江的终点和整个中国的梦想之地,也代表着情感最终的归宿。
  而韩三明呢?当船夫提出还他三万的债就可以带走妻子。韩三明喝了口酒果断地说:“等我一年,我给你。”随后拿起女儿的照片仔细地端详着,三万块是一个挖煤工人用命换来的,但对他是值得的,他愿用生命来坚守一个男人的责任和情感。镜头中他和妻子之间还隔着一层玻璃窗和船夫,暗示着这个家庭真正的回归并不容易。无论怎么,对于韩三明等而言,他是现实残酷生活勇敢的守望者。
  与片头遥相呼应。《林部夜奔》悲怆的曲调蔓延在三峡上空:望家乡山遥水遥/但则见白云飘渺……一切都随着历史而成为历史,而留下的。是那些深藏在时代变迁、生存动荡背后顽强不屈的平民意志,它正是我们民族坚忍不拔的深深血脉,滋养出黄河、长江文明。也凝聚成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其他文献
矛盾 苏葵 摄  苏葵的摄影灵感源自于对图像学的兴趣。其中她最常思考的问题是:“一幅图像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当作摄影?”带着这样的困惑,苏葵大量阅读国内外艺术作品,并尝试创造一种新的图像形式,以此来进行她的艺术表达和对于摄影本质的反思。  《白日梦:以物之名》是承载色块和线条自由玩耍的游乐场,也像是一场由不同管弦组成的交响乐。每个乐章都由一到两种鲜明的“主色调”构成,配之以深浅不一的“辅色”,开始低婉
[摘要] 特殊文化影像系统是电影的一个分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化也能成为这种影像系统的文化载体。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赋予影像系统,使电影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关键词] 特殊文化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 希区柯克    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大家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其实,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
[摘要]吴贻弓执导的电影《阙里人家》情景理相融,生动地展示了儒家的仁学内核,深度凸显了儒家孝文化,多点折射了儒家刚健有为的精神,还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保守一面。  [关键词]吴贻弓 《阙里人家》 儒学    艺术的最高评判,是看其是否阐释了并怎样阐释人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具有生命力的电影作品总是对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的生存状态及人生历程给予观照,力图揭示出背后的文化成因,从而厘析出历史前进
隆冬 陈凌飞 摄 / 富士GFX 50S相机,36mm焦距,光圈F16,速度1/200秒。等候春天 陈凌飞 摄富士GFX 50S相机,62mm焦距,光圈F7.1,速度1/400秒。冬之霞 陈凌飞 摄佳能EOS-1D X Mark II相機,176mm焦距,光圈F8,速度1/15秒。净水 陈凌飞 摄索尼A7RIII相机,43mm焦距,光圈F6.3,速度1/160秒。小村口 陈凌飞 摄佳能EOS-1D
[摘要]家庭伦理剧是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中继武侠和历史剧之后出现的一支生力军。近年来剧作数量和质量都逐年攀高。但在繁荣之后也暴露出了欠缺创新、意蕴单薄、不能紧跟时代的缺陷,影响了该类型剧作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题材 深度挖掘    近年来,国产家庭伦理剧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繁荣之余也暴露出欠缺创新、意蕴单薄等缺陷,影响了该类型剧作的发展。正如有人认为的那样,“电视剧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有影
【摘要】《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敏锐的触觉发现并解剖着“文革”中人性的丧失与现实的荒诞,并试图以“性”来强调人的个性、探讨个体的生存。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王二和陈清扬的性爱纠葛和遭际,对“文革”的荒谬和专制的非理性进行了批判与反恩,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黄金时代》 意识形态 性 文革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4
[摘要]传统美学观对于影视作品创作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纪录片创作同样需要汲取传统文艺思想和美学观念的有益养分,培养自己的民族化风格和气韵,做到传统美学与现代思维的双向对接,而发掘深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学思想和观念则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纪录片 儒学 意境 诗画一体 格调 气韵     传统美学观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演变出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它有着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中国的传统美学观体现着中
[摘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女主人公素芬充实、饱满的性格展现,悲剧命运的时代性阐释满足了当时代人们的心理期待和审美期待,迎合了女权主义发展的浪潮,这使得素芬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倍受观众喜爱的“乱世佳人”形象。  [关键词]素芬 性格期 待视野 女权主义    《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由著名导演蔡楚生和郑君里共同执导,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该影片在
[摘要]当我们试图去了解现代物理学时空观念,同时会感到现代科学的种种推论与后现代主义一些思想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暗合和冲突。电影作为一类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发展起来同时又最具后现代文化表征的艺术,在这暗舍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摒弃以绝对因果论的方式在后现代思潮与现代物理学时空观念之间做出谁因谁果、谁是谁非的判断,以对一系列以时间旅行为主题的科幻电影中体现出的对“科学”现实感的消解进行分析,以对这一复杂
摘要: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曾一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但是在二十世纪却走入了一种困境,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内反省阐释,在叙事重心和叙事方式上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进行了叙事的变革,运用心理空间叙事这种新范式走出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困境。  关键词:现代主义 叙事 心理 空间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指出,现代艺术的本质是否定性的,是反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