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福利保障模式的思考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860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了“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椅”的劳动工资制度,福利体现在人人有活干和人人有饭吃的优越性上。实践证明,这种“三铁”形式的福利成为提高劳动效率、优化资源分配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障碍。近年来,企业减产、停产、破产和兼并,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不景气,新增劳动力得不到及时就业……等等,都客观地要求一部分劳动者暂时失业;而对暂时失业的劳动者,无疑则需要有某种新的福利形式给予保障。因此,在探讨劳动力资源利用的组织和配置机制中,有必要反思传统劳动者福利保障模式的弊端,深入地从理论上讨论福利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功能、结构和方式,从而设计能够保障稳定并优化分配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福利模式。
其他文献
<正> 《天津社会科学》创刊之际正是我从燕园毕业,开始哲学探索之时。十年间,我一直是它忠实的读者,新近又有幸成为它的作者,同杂志社未曾谋面的朋友们一起为这一园地的繁茂略尽微力。《天津社会科学》诞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之始,十年的大变革赋予它以内在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正> 1991年,《天津社会科学》迎来了它创刊十周年。十年来,她经风雨、傲霜雪,已经由一支稚嫩的幼苗长成为一株茁壮的新树。如今,她正以绰约的风姿亭亭玉立于学术之林。
<正> 《天津社会科学》创刊十年了。十年,对于一个学术刊物来讲当然是十分年轻的,但她却表现出令人尊敬的成熟,同时又不失
<正> 在众多的学术刊物中,我与《天津社会科学》的关系尤为密切。这不仅仅因为我是一位作者,更重要的是编辑部的同志,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那是1981年在黄山的一次会上,我结识了《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的一位老同志,她对我十分关心、帮助,很快我们成了忘年交。在返津、回京的路上,她的一些热情鼓励的话,我至今还记得。不久,拙文《马克
<正> 这题目似乎与我有幸所要讲的话题有些 不着边际,其实不然。《天津社会科学》在我24岁“本命年”里刊用了我的处女作,于是我便有了“本命年”的自觉,生命似乎重新开始。《天津社会科学》的十周年纪念,同样是一种自我的自觉。
<正> 今年为了干干净净过个春节,小朋友们决定帮我把零乱了多年的书架清理一下。按他们的意见,首先是把过期杂志处理掉三分之二,因为只有“吐故”才能“纳新”。他们让我过目,我随意扫视一番,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套从创刊号到1990年第6期的《天津社会科学》。我不加思索地决定:这个刊物不在处理之列。
<正> 哲学的发展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的产物。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时代作为孕育哲学精神的母体,不断地向哲学提出新的需要、课题,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思想资料,这是时代对哲学的推动作用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哲学汲取时代的精华,反映时代精神和文明发展的特点,发挥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功能,服务于人类和时
<正> 迄今为止,研究辛亥革命的文献无以计数,涉及到极为广泛的方面与问题。但相比之下,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地方主义因素则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而这个问题实际上对辛亥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影响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本文拟对这个问题做一初步的考察。
<正> 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社会政治制度变革的洪流,必然冲击中国伦理思想的堤岸。因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就必须反对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礼教;要加强和发展革命力量,就必须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代之以新的“革命的道德”,使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能适应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正> 作为一代宗师,茅盾与巴金都异常重视艺术的功利性,并把它视为艺术的不可取消的本质属性;而在他们相似与相同的价值意识中,又呈示着阐发艺术功能的不同视点。探究这两位文学大家的艺术功利观,不仅可以深入认识他们的艺术个性,而且对于正确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从而匡正当前文学创作中的某种不良倾向,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