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塞住了鼻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ong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冒引起鼻塞
  表现:鼻塞流涕,鼻翼发红,伴有发热
  应对:1.热敷:用温湿毛巾放在鼻部热敷,每天2次,每次15分钟;2.侧卧按摩:左侧鼻塞右卧,右侧鼻塞左卧,用双手夹鼻,按摩双侧迎香穴2分钟,鼻塞可除;3.变位法:婴儿鼻塞,哭闹不停,将婴儿竖直抱起,婴儿很快能安静入睡。
  急性鼻窦炎引起鼻塞
  表现:鼻塞,流脓性鼻涕,且伴有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烦躁不安
  应对:1.感冒会引发鼻窦炎,加重症状,所以患感冒的话要积极治病,尽快治愈;2.选用抗生素,以彻底治愈,防止复发;3.鼻塞严重,慎用0.5%麻黄素呋喃西林滴剂,吃奶前10分钟每侧鼻孔一滴。但不宜过繁及长时间使用,以免引起萎缩性鼻炎,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过敏性鼻炎引起鼻塞
  症状:有明显鼻塞,同时喷嚏多,常流涕
  应对:1.避免接触易过敏物品:如动物体毛,羽绒被,席梦思床垫;2.不让幼儿接触宠物,花开季节不去花草树木丛,不采摘花草;不给幼儿吃辛辣、油炸、海鲜等食物,不滥喝饮料,多吃新鲜果蔬,多喝凉白开水;3.居室要常除尘,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4.出现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局部抗过敏药治疗。
  鼻腔异物引起鼻塞
  表现:鼻粘膜有分泌物,干燥后形成鼻痂
  应对:1.清除鼻腔分泌物:较多可用吸鼻器吸除;2.鼻痂阻在鼻孔,可用消毒水棉签将其卷除,如鼻垢在鼻深处,可用冷开水或母乳往鼻孔内滴1~2滴,让鼻痂湿润软化,然后挤压鼻翼,促使鼻痂松脱,再用消毒棉签将鼻痂卷除;3.教育幼儿养成讲卫生好习惯,不往鼻内乱塞东西,一旦塞住则要及早取出异物,发现幼儿发生鼻堵现象,或有不明原因流有臭味脓性鼻涕,应及时带幼儿去看医生,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人的生活费用持续增长,衣食住行及教育的开销越来越高。许多做母亲的,出于经济原因,一改传统的家庭主妇的角色而外出打工。另有一些女性为了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保证自己在经济上的独立并在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也纷纷去外面工作。在中国,母亲参加工作的原因与美国不尽相同,但这种现象却是同样地普遍。   母亲的这种角色变化对整个家庭有着很大的影响。母亲自己也会由此产生内疚感,因为她一大早就要离
关于沟通,我曾经有个很深的误解:觉得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双方的观点达成一致。  朋友昨天转发一篇文章给我,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朋友说,道理都懂,但和老公有分歧时、孩子不听话时,情绪上来了还是忍不住靠吼。特别是面对两三岁的娃,任性又有主见,沟通难度越来越大,而孩子也复制大人的行为模式,难以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相处。沟通的目的并非“求同”  关于沟通,我曾经有个很深的误解:觉得沟
儿子放学回来时,人未进门,喜悦之情已经通过声音飞了进来,他边把试卷给我,边大声嚷嚷自己的数学考试得了100分,还说自己做完试卷后认真检查过,结果一个错误也没有检查出来。我接过试卷,拍了拍儿子的小脑瓜,对儿子表示了肯定与赞扬,说都是他自己的功劳,妈妈很高兴。儿子听后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很高兴地玩去了。看着手里100分的试卷,再看看儿子雀跃的身影,我感触颇多。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勤快的妈妈,特别
每一位父母都应明白,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你的话就是你的魔杖,而你自己就是那个魔法师。    “周六就要比赛了,还有几篇没有背,你也不算算还有几天,到底要拖到什么时候?”  那天下午,我下班刚进家门,就听见丈夫生气地冲着6岁的女儿甜甜大声吼道。甜甜也毫不示弱,手里捧着一本连环画,抬高声音辩解道:“周六前我背会不就完了,你管那么多干嘛?”声调里带着哭腔,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显然,我听到的,只是他们对
一位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发烧好多天,医生检查说内脏没有什么问题,可就是高烧不退。  我问了问当地的天气,觉得应该不是天气的问题;又问小朋友在发烧之前有没有过量吃东西,朋友仔细回想后说:“前段时间,几个家庭出去聚餐,孩子的确吃了很多东西。”我由此判断是积食导致的,所以嘱咐她买焦三仙各6克、炒鸡内金6克,熬水给孩子喝。  第二天晚上,我收到她的邮件:“中医真神奇!孩子的烧已经退了。”  脾负责
带二娃去图书馆,正赶上一个动物组织给孩子们讲解面对恶狗保护自己的技巧,便饶有兴趣地听了听。老师讲的简单实用,孩子们也容易理解。现在城市里养狗的家庭非常多,媒体也不时报导狗攻击小孩的恶性事件,所以我将讲座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受益。  孩子更容易被狗袭击  孩子比起成年人来说,更容易被狗袭击,因为孩子体格较小,对狗没有什么威慑力,而且孩子喜欢盯着狗的眼睛看,这会让狗觉得受到了威胁,更糟糕
风从哪里来
有朋友跟我分享她家孩子的故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儿突然就对细菌害怕起来。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打个喷嚏,她都会吓得带着哭腔问我:会不会被传染?会不会生病?会不会死?然后就嚷着要回家;回家后又说要去医院做检查……发作起来,没有半小时不会停。  我好声好气安慰过,急的时候也吼过骂过,可都不管用。她就是感到害怕。我感觉心力交瘁,真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查查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用了一组数据来安抚朋
当唱的儿歌越来越多了,一来二去,Johnson头脑里也建立了小小的“欣赏曲库”,于是我灵机一动,开始让他“点歌”。  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能接受“儿子不会什么都快人一步”的设定,所以当同龄宝宝喊着“我爱妈妈”,而自家孩子却只会“咿咿,呀呀,啊哈哈”时,我尚算淡定。可当隔壁家晚半年的妞儿已经会边拍手边唱《三只熊》时,我看着刚学会以两个字为单位发号施令,比如“妈妈,喝奶,两百”的Johnson,
在面对面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不管对孩子的养育到底参与了多少,自己孩子的出生,对于“独一代”的意义,仍是里程碑式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孩子的成长,他们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自己的身份转换。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在被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大多又进行了第二次成长。    从孩子眼里检视自我  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一般没有可以随时参照和比较的标准,无法检视自身的不足,容易养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