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与翻译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faxia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与文化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英文文学翻译不仅是对作品词句的简单翻译,还是一项以文化交融为主的实践活动。译者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还要对中英文化差异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任务。文章从中英文学作品比较入手,探讨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就基于中英文化差异之上的文学翻译实践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英文文学 文化 比较 翻译
  一、中英文文学作品对比分析
  文学是社会的镜子,中英文文学作品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文化产物。中英文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文学思想、个人性格、文学描写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不一而足。在此,笔者不一一赘述,仅以自然描写、宗教信仰和作品实践为例,来讲述两者的差异。
  1.自然描写。关于自然、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都极为常见。借助外部环境和自然背景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反映主人公的内心,实现自然、社会、人物三者的和谐统一,是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惯用的手法,如沈从文就是一个善于描写自然静物的高手,在其作品《边城》中,茶峒小镇的景物都具有诗意的色彩。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时常可见大段的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利用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和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共性,在这一方面,中英文文学作品都不例外。不同的是,一些自然要素在使用和意义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东风”经常用来暗喻温暖的春天即将来临、事情即将出现转机等,但是在西方文学中,东风象征着保守与凶兆。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中,月亮常用来象征美丽、团圆和光辉,残月多具有象征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月亮象征着生育与肥沃,残月常用来象征寡妇与老年妇人。在中英文文学翻译中,译者要明确自然事物所指及差异,以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2.宗教信仰比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派共同存在。但是,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并不代表宗教精神可以随意扩张和拔高,这是我国宗教信仰的特色。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信仰的多是基督教,在这些国家,基督教对民众的影响非常大,这一点,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管窥一二。如在《飘》中,斯嘉丽一家在饭前通常都要祷告,斯嘉丽的母亲和媚兰都被塑造成了圣母的形象。可以说,在这些国家,宗教的精神是无限扩张的。因此,在英文文学作品中,凡是符合宗教规定、客观规律的行为通常都会被视为正当的。但是在中文文学中,宗教的地位一点都不特殊,如在宣扬“佛法无边”的《西游记》中,虽然佛教的势力最强,但是孙悟空却屡次挑战佛教权威,如来佛祖的两名贴身弟子还曾向唐生要人事,宗教的形象并不高大。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在涉及到宗教信仰方面的内容时,要正确认识民众对宗教的情感和态度,力求做到严肃、严谨。
  3.作品实践对比分析。实践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中英文文学作品中,民众、个体的实践行为随处可见,通过实践翻译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是文学创作的通用手法。不同的是,在实践方法、思想方面,中英文文学作品有所不同。英文文学作品强调实践表现手法的浪漫性,但是具体的实践和实践者却是辛苦而不浪漫的,如基督山伯爵、鲁滨逊,虽然主人公的经历称得上是极具戏剧性,但是每个人在实践中也都是饱尝苦头。中国文学中强调实践的真实性、客观性,他们对实践参与事物的态度非常尊重,如人们常用生活中最常见的马、牛比喻人,将人比喻成才华横溢的“千里马”和勤劳奉献的“孺子牛”。但是在西方文学中,马通常就是用来载人载物的,牛就是用来吃肉饮奶的。
  二、中英文化比较
  文化是特定社会环境中发展实践的产物,中英地域差异决定了中英文化必然会存在诸多不同。下面,笔者就从生活习惯、认知、价值观等方面来阐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
  1.文化生活习惯。民族生活理念、生活习惯会给民众文化生活习惯带来直接影响,如在基督教宗教文化影响下,英国视圣诞节为最重要的节日,会在圣诞这一天热烈庆祝,亲朋之间还会互送礼物,《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发生在圣诞期间的感人故事。而有着腊祭习俗的中国人则沿用农历历法,以新年为一年的开始。再则,在生活习惯上,中国人以群居生活为主,家庭观念浓厚,许多家庭都以四世同堂为荣。英国人个人意识强烈,家庭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驿站,在他们看来,过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心理习惯上,中国人喜爱热闹,尤其是在节日之际,人们习惯用大红的灯笼、中国结、窗花来装饰门庭,西方人喜欢独处,普通人找个幽静的地方度假就跟梭罗独居瓦尔登湖一样,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
  2.文化认知。关于事物和学问,中国人与英国人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加关注事物、学问的工具性、实用性,他们习惯将对事物、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儒家家国思想和法家治国理念为例,中国许多政治家如商鞅、张居正等都研究过这些治国策略,并乐于将自己认为合理的部分应用到实践中去。英国人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更加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如果逻辑明了,对错并不重要。在中英文文学中,中国人在认知方面大都是由表及里、沿着正向思维方向前进的,而英国人更善于从结论找原因、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如在创作《德伯家的苔丝》时,哈德坚信,人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悲哀的。所以,他笔下的苔丝姑娘虽然单纯美丽,但是终究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3.价值判断比较。价值判断是个体认知的产物,中英文化在机制判断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中国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标准,强调人对社会、对团队的价值和奉献,提倡通过团队努力来解决问题。如在《林海雪原》中,杨子荣虽然神勇无比,机智超群,但是还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攻下威虎山。在英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尊重和推崇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英雄和超级英雄,他们喜爱的是贝奥武甫、鲁滨逊、007式的人物。
  三、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要义
  1.深刻领会作者思想意图。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英文文学,都是作者创作实践的结果,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了作品的思想主旨,其创作意图也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文学作品的逻辑性,作者创作意图的指向性,要求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全面把握作品的整体思路、中心思想,在翻译中做到译文原意与译意的贴切、统一。此外,根据中英文化差异,笔者还在采用归化法、简译、增译法等对文章进行适当删减或添加,力求在保证文化通顺、完整的基础上,使作品内容看起来更加连贯。如在翻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时,我们可根据诗人的情感,将诗歌的标题译做“东风颂”,目的是将内容与情感融合到一起,增强译文的思想性、准确性。   2.参考作品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学作品都会依托一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在中英文文学作品翻译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极其密切,文化常会受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熟悉译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将译文内容与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思考和权衡原文和译文各要素,选择合适的词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意图,使译文在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消息的同时又带有原作的特点,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如在《社会与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It’s wise for man in every instance of his labour, to hitch his wagon to a star, and see his chores done by the gods themselves.艾默生这句话的原意是“只要借助星星的力量,任何事都能办到”。在翻译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需要将之译为“只要借助自然的力量”或“只要胸怀大志”就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3.根据具体语境来翻译。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文字创作活动,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思维、想法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会加大文学作品翻译的难度。译者在全面照顾译文内容的情况下,还要立足于特定的语境,适当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根据语境合理选择文字进行意义表述,以使语义更加完整,同时为读者阅读理解提供方便。如在中文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主谓宾缺失的情况,如莫言的作品,常常会因为频繁断句、用词简洁而显得句子残缺不全。英文在语法上要求相对严格,句子成分也显的相对完整。所以在翻译中英文文学作品时,译者可以根据语境增加或删减某些词语,或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灵活进行词语替换,使语义看起来更加自然、简洁、完整。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中英文文学及文学翻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正视中外文化的差异,正确理解文学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意,以翻译出更多好作品。
  参考文献:
  [1]熊志霞.中英文学作品及其文化的比较与翻译[J].校园英语, 2015,20:229-230.
  [2]胡细辉.中英文学交流中的文化问题探讨[J].名作欣赏,2012, 06:151-152.
  [3]茅和华.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比较[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6,04:23-25.
其他文献
【摘要】工程项目口译因其极强的专业性和跨学科性给口译员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缺乏术语储备和专业背景,语言基础不扎实,以及译员角色认知是摆在译员面前的三大难点。应对三大难点的三大对策和技巧主要包括积累术语和专业知识,合理运用翻译策略,发挥主观能动性。口译从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预判难点和合理使用策略是口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关键词】口译 工程项目口译 策略 难点  一、工程项目口译的特征和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不管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在世界诗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对西方读者而言,为了更好的理解杜甫诗歌,往往需要将杜甫诗歌翻译成英文,对此,本文从审美模糊性的角度出发,对杜甫七言律诗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审美模糊性 杜甫 七言律诗 翻译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至今,杜甫的诗歌流传有1500多首,杜甫的诗歌不仅是在我国文学界有
一书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早期碰撞时的情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本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科学本身的内涵,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以及科学文化如何传播等问
As a kind of practical writing,advertising slogans aim to build brand preference and loyalty and arouse customers’ desire for the products.Different from the t
期刊
【摘要】边检英语是国际间开展出入境交流的主要语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专业性。掌握边检英语口语化翻译技艺,十分有助于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与水平。本文从边检英语语言特征、边检英语口语化翻译窍门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边检英语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边检英语 口语化翻译 技巧  边检英语的专业性与实用性都很强。与普通英语比较,由于用于边检工作与交流,边检英语有着自身特有的特征,运用不好,极大可能引起与国
【摘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译界盛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翻译属于商务英语翻译范畴,具备多谓语动词,多四字短语,多长难句等重要的语言特征。因此谓语动词 的翻译技巧对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三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为依托,浅谈汉英谓语翻译技巧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 谓语翻译技巧 国家战略翻译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翻译意义  2
本文是在英译挪威奥斯陆大学石油地质经典教材Petroleum Geoscience:From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to Rock Physics(《石油地质学:从沉积环境到岩石物理》)第一章的基础上,
编者按:200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1928-2003年)逝世2周年.马祖光同志作为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揩模,他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三让院士”的高尚品格让人敬佩.为了使读者更好
【摘要】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世界语言非常丰富,彼此间存在着差异。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差异,在句子结构上体现为意和与形合、前重心与后重心、左分支与右分支、复合句与简单句等区别。深入了解汉英句子的差异,有利于准确理解原文,便于把握翻译规律。  【关键词】句子结构 对比 翻译  引言  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句法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对这两种言语进行翻译时要注意汉英句式转换时产生的一些问题。以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增多,翻译也变的更加重要,由于在英语中倍数的表达与翻译方法有不少争议,本文从倍数增减的直接表达和采用倍数比较结构两种形式,分析归纳了英语中倍数增减的表达与翻译。  【关键词】英语 倍数 增减 表达与翻译  在英语中经常会遇到倍数的增减问题,在表达上通常有两种形式:直接表达和采用倍数比较结构。  一、倍数增减的直接表达  这是指在表示“增加”或者减少含义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