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起,《楼》《人间蒸发》《咒丝》等恐怖电影相继排期上映。虽然国产恐怖片一直被诟病,但是一年总会有那么几部出来吓人。明明知道银幕上那些鬼怪神仙、残肢断脚都是人造出来的,可你却照样看得胆战心惊,被吓得惊声尖叫。
恐怖片到底利用什么伎俩来吓人?我们看到那些血浆喷涌,听到的鬼哭狼嚎都是怎么做出来的?演员演恐怖片害怕了怎么办?为此我们采访了浸淫恐怖片行业多年的特效化妆师、道具师、音效师等幕后高人,为大家揭开恐怖片拍摄的真实内幕。
道具:掏心挖肚靠硅胶,血浆够粘靠蜂蜜
在人人都爱重口味的今天,随便撒几袋番茄酱已经没办法糊弄观众了,于是,咔嚓咔嚓,头皮被掀开了,心脏被挖出来了,脖子被割了……血流成河,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有的还死不闭眼,这样的场景经常会令观众毛骨悚然,虽然明知是假的,但还是令看过的人不寒而栗。
不过对于资深道具及特效化妆师刘吉来说,制造出“横尸遍布”的场景几乎可以说是“基本功”。刘吉介绍:“拍摄割喉戏时,我们先在演员脖子上贴上一层很薄的硅胶假皮,里面夹着很多条装有人工血浆的导管。导演一喊开拍,演员用刀子割开脖子上的假皮,躲在后面的工作人员就迅速地通过导管,将血浆挤出来,造成喷血的效果。”
挖心、撕头皮的戏份也是如法炮制,拍摄的时候演员需要做的只是狰狞痛苦的面部表情,剩下的全部交给硅胶假体、工作人员和后期的剪辑师了。“大家在银幕上看到的五马分尸、掏心挖肚,基本都是靠硅胶作出来的效果。”
不过,也有一些镜头要依靠电脑特效,“像国外的丧尸片,会有人被僵尸吃掉一半的镜头,这种戏单靠硅胶不行,需要在拍摄时把演员身体的一半涂成蓝色或者绿色,后期再用电脑CG(计算机图形学)将涂蓝涂绿的部分去掉,营造出只剩半个身子的效果。”
对于恐怖片来说,血浆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在库布里克导演的恐怖经典之作《闪灵》中,最血腥恐怖的场景莫过于如同洪水般的鲜血从电梯中汹涌而出,淹没了走廊的那一幕。
相比于电脑特效这些新兴技术手段,制作假血浆对于恐怖片道具师来说,可以算是“代代相传的手艺”了。据刘吉介绍,现在制作假血浆的主要原料是色素、蜂蜜、水或者酒精,其中蜂蜜负责调解粘稠度,让假血浆看起来更真实。如果在冬天拍摄,就要用上酒精,避免假血浆凝结过快。刘吉还向记者介绍了另外一个经常出现在恐怖片中的道具——呕吐物,“大多数都是土豆泥或者绿豆汤调出来的。”
场景:墓地坟坡都得去,拍完赶紧磕个头
“恐怖片夜戏多,拍摄场地很多都在荒郊野外,很多地方现在想起来都很后怕。记得有一次,导演安排我跑到一个小土坡上,后来才发现这个土坡是个小坟,所以拍完这场戏,我对这那个土坡不停地磕头。”在《笔仙惊魂》中饰演小武的翟文斌出演过多部恐怖片,他担任编剧并主演的《咒丝》将于暑期上映。
谈到恐怖片的拍摄场地,翟文斌介绍:“除了荒郊野岭,老宅、墓地等,一些具有诡异气息的地方也是拍恐怖片的必备场所,《咒丝》选用的主要拍摄场地,其实就是老旧的化工厂和深夜的地铁站。”
除了在荒郊野外拍摄的场景,日常的生活场景也是恐怖片中不可或缺的“吓人”之地。如《午夜凶铃》中,安静的房间中突然响起的电话声;《咒怨》中,伽椰子从楼梯转角处蠕动爬下;许鞍华的《幽灵人间》经常出现的电车……实际上,电话铃声、楼梯、浴室、镜子……这类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地方,只是被导演巧用静与动、人少与多对比的方法,配以音效、灯光和布景,容易让人产生“带入感”,才营造出了心灵上的恐惧感觉。
音效:恐怖音乐有“神器”,1000美元买一把
没有音效的恐怖片,是要大打折扣的。
《驱魔人》里,那个被魔鬼俯身的小女孩歇斯底里的粗口话和阴森的笑声,《切肤之爱》里女主角用钢丝锯男主角小腿时的声音,《咒怨》里伽椰子从楼梯爬下来那“嘎嘎嘎嘎”的声音,都让人汗毛直竖。
“如果有一部恐怖片,恐怖到让你不仅要捂住双眼,还要堵住耳朵,那才是真正成功的”,电影音效设计师罗锟曾为20多部恐怖片做过配乐。他说:“正常情况下,乐器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而在恐怖电影中,任何一件乐器都能成为制造‘噪音’的发声器。”
以大提琴为例,大提琴音色较为低沉,容易给人一种压抑紧张的感觉,因此常以大提琴的声音作为事件的序幕,而大提琴哀凄的音色更能表现出恐怖片想传达的“死亡”主题。金属乐队使用的电子合成器也能制作出恐怖的音效,电子合成乐器则可做出尖锐的鸣声,藉由忽大忽小的音量、忽快忽慢的音速,给人一种受压迫、急躁不安的感觉,容易引导观众进入片中营造的恐怖氛围。
除了传统乐器外,为恐怖片制造音效的,还有一种名为“水琴”的“神器”。“水琴”的造型非常奇怪,主要部件是一个不锈钢谐振器“碗”与一个圆柱形“脖子”,包含小量的水和数十根长短不一的黄铜标尺,还配有一根类似棒棒糖一样的敲击棍,但是演奏起来,就会出现各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声音。
但是,这个“神器”的制作权被发明者垄断,也就是说只有他本人才能手工做这个乐器,别人不得仿冒,全球限量订做,一把起价1000美元,还不包括附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恐怖片的音效都是这么高端大气,女鬼的笑声、歌声、半夜猫叫、乌鸦叫、敲门声、血溅出来的声音……这些都是恐怖片里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它们大多是“拟声音效”,由拟声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人工合成的。在拟声师手中,电影中的任何声音,都能用再普通不过的物件模拟出来:用木块捶打沙土模仿马蹄声,用铁板模仿雷击声,甚至用芹菜抽打皮垫模仿出众人扭打的撞击声。
演员:拍前“补阳气”,“女鬼”要消瘦
别以为恐怖片单靠道具、场景和音效就能制造出恐怖效果,实际上,恐怖片对演员演技要求非常高,需要凭借演员出色的演技,带动观众如临其境,产生“吓果”。同样一句台词,为什么在恐怖电影中说出来,会格外吓人?执导过《鬼铃》《公寓》《笔仙》等多部惊悚片的导演韩国安兵基认为:“演员台词的语调和呼吸很重要。尤其不能让在演员在演戏时眨眼睛。因为演员一眨眼睛,观众的紧张感就会消失。” 虽说恐怖片的门道内行人都懂,但恐怖片“阴气过重”,许多剧组都会在开拍前做足准备。翟文斌说:“《笔仙》的时候就有请活佛为大家加持,毕竟片里要死人,要杀人。《咒丝》开机的时候也有做法事。开机前整个剧组主创都齐聚八大处烧香。”
另外,“鬼魂”作为片中的核心人物,人选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女鬼,对外形的要求十分高,要消瘦,绝不能太胖,眼睛要大,她们的妆容都很恐怖,或苍白或血腥,总之看不出真人的模样,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演这类角色。
总结陈词
人类对未知事物怀有莫名的恐惧和担忧,这几乎奠定了恐怖片存在的根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未知、因为突兀,而恐怖片的编剧和导演所做的事,便是在观众最没有预知的时候,制造出最突兀的景象,达到“吓人”的效果。
而既然害怕,为什么愿意看呢?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教授萨尔德说,人类有一种特殊的心态,那就是寻求令自己害怕的东西。理由是,恐惧能减少抑制“愉悦感”的化学物质。而恐怖片,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体验恐惧的刺激。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享受着“被吓得要死”的感觉,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且看恐怖电影最快乐的时刻,也就是最恐惧的时刻。
于是,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捂住耳朵,一遍又一遍地蒙住双眼,却只为在指缝中偷窥,窃听这个世界的秘密和你我心中不解的荒唐。
裸女敬礼八路军大杀器
抗战剧雷到无极限
神剧《箭在弦上》中,抗日女侠被日本兵围捕后惨遭轮奸,随后女侠小宇宙大爆发翻身跃起用弓箭秒杀十余名日本兵和汉奸。可是,大姐,你早干吗了?
继“手撕鬼子”“被奸女兵起身杀敌数人”等雷人镜头遭批之后,美女裸体与八路军战士相互敬礼的低俗画面,再次成为人们诟病抗战剧娱乐化的热议焦点。至此,科幻、武侠、悬疑、时尚、性感……一切能够博人眼球的手段都尽显于原本应当严肃庄重的抗战剧中。惊颤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过度娱乐化的“戏说”,不堪入目的裸体敬礼究竟向世人传递怎样的教育讯息,历史剧还要不要守住道德底线?
在微博主流话语中,意淫派抗日剧已成了过街老鼠—不管是鬼子还是国军和共军,番号乱得就像看不出颜色的调色板,战场乱得就像一锅煮糊了的粥。除了日本军官的“王八盒子”不会出错,其他枪械随意穿越:日本兵手里明明端着“汉阳造”,硬说是“三八大盖”;新四军军中配有狙击手,“顺溜”先于时代用上狙击步枪;国军肩上挂着苏联1979年研制的SVD狙击枪,伪军人手一支AK47……基本上,太平洋战场、阿富汗战场以及中国解放战争战场上的武器,一起到抗日战场上办了展览。更可鄙的是,鬼子的智商无限趋近于零:游击队员随便换身日本军装,敌人就成了睁眼瞎。土包子现学几句日本话,鬼子就信以为真干等着挨刀。如果这都行,中国人民何须苦苦抗战八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痛,数千万军民伤亡,才赢得最终的胜利。可是到了我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导演手里,就全无实事求是之心,尽是哗众取宠之意了。这既不尊重历史,也不正视现实;既会对不明真相的后来人造成误导,也阻碍了有识之士引领社会反思历史的努力;既是一种阿Q式的自轻自贱,也矮化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电视剧是大众娱乐产品,但电视剧的创作者不能像“喂猪”一样对待观众。一方面是失去了文化担当的生产者随便来、可劲儿造,盯着收视和钞票奔向深渊;另一方面是失去了正常味觉的观众爱上吹牛皮、瞎胡闹,无所用心地娱乐至死。
一场盛筵爬梯
一地鸡毛
蓝天碧海,椰风和煦,游艇美女,一场盛筵是我等凡人无法想象的奢华。可是没想到,打着尊贵生活展旗号的经济新闻活生生演变成一场娱乐事件—“海天盛筵”一词几成全网狂欢,从微信微博到天涯猫扑,话题如此一致情绪如此一统,可见男女之事果然是人之大欲存焉。大小名人齐齐躺枪,各路二代忙不迭出来辟谣。
事件或许源于3月29日“万达公子”王思聪的一条内容:“又到了一年一度暴发户和黑木耳欢聚三亚的时候了……祝你们找到真爱……(请勿对号入座)”这条充满象征的言论如电影预告般揭开了一场狂欢的序幕。
4月3日上午10点左右,网络开始陆续流传一些关于“三亚海天盛筵”的讨论及图片,内容相当抢眼:天价超跑、私人飞机、巨型游艇、众多富豪同美女齐齐出镜,2100个套套,警力出动、HIV携带者现身等重磅信息更是引爆舆论,矛头直指海天盛筵的活动环节“mc白色派对”。
下午15点后,随着孙兴、汪小菲等众多明星的卷入及更多疑似现场图的流出,网络社区发布了“扒模特高富帅齐聚的三亚海天盛筵”的帖子,将网络的各种重磅信息予以综合,一时间点击破表,引发广泛关注。众网友在跟帖过程中爆料迭出,不仅晒出孙兴、贾乃亮、许雅钧等明星的侧拍,更曝光一张座位区域表,汤子嘉、霍启刚、潘霜霜等名人统统榜上有名。
富人聚集的地方就少不了美女,有人称之组团钓富豪,就连长江商学院都没能躲过这样的俗套,可想而知,海天盛筵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富豪负责各种得瑟,美女负责各种娇媚。没有人记得这是干什么的地方,只想着这是个大“爬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终于在海南学会了玩。
不过还是没有玩好,玩着玩着,就变成了“聚众淫乱”。 海天盛筵一夜之间变成一块臭肉,有人躲之不及,有人蜂拥而上。爆红了的是嫩模,每天有爆料,视频、艳照、辩解、澄清,有条不紊,一看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恶炒。
盯着臭肉的苍蝇,终究变不成蜜蜂,一场盛筵搅得娱乐圈又沉渣泛起,还自以为浑水摸到了大鱼,其实吃到的只是别人眼中的一块臭肉而已。
林志颖完爆SCC高帅富
真正的牛人从来不得瑟 知道最近微博的热门话题前3名是什么吗?嗯,分别是SCC、林志颖、HAC。
当网友们津津乐道海天盛筵时,郭美美用一条微博成功吸引众多眼光:“我一直在澳门根本没去三亚海天盛筵还勾搭什么SCC富二代,说实话我压根看不上,我在澳门输赢就是一辆跑车,北京SCC的几个男孩之前骗了我300万我都懒得说,现在说我是外围去勾高富帅,可笑!说他们想来傍我还差不多。”同时还亮出了她在澳门的500万筹码。郭美美此举引发她与SCC俱乐部成员的群掐大战(SCC即超跑俱乐部,入门级跑车是保时捷911和日产GTR ),一位据称是SCC成员的富二代更亮出余额高达37亿元的银行卡账单,并称他另外有一个99亿的账户。虽然这些账单图的真实性令人质疑,但也够让小百姓的心碎一地了。
如果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错了。也许是担心屌丝们还不够伤感,马上有人追加新概念“HAC”。HAC是什么?它是SCC升级版,只有10位会员,入门级是1000万元以上的限量版跑车。两者区别就是:SCC会员大都身家过亿,HAC会员身家过百亿。其10位成员的名单如下:蒋鑫、付嵩洋、付斌、Mr.J(姓名不明)、尹喜地、周挺、李麒麟、孙竞祖、云南板僳头(姓名不明)、M ileson-Q -G(姓名不明)以及林志颖。
呃哦,林志颖也是HAC的10个会员之一?没错,就是那个年少成名红遍亚洲的小旋风,那个容颜不老的赛车手,那个有潜水执照的台湾网络部要员,那个甚至被传是哪吒转世、差点成为泰国驸马、身家过百亿的智能型企业家!对于HAC会员这个微博上热疯了的身份,林志颖并无回应,只发了一条微博:“全家去动物园”,并秀出了他在游乐园拍摄的照片,姿态之轻松让人想给他按个“赞”。
好吧,以后谁还敢装x,请林志颖出来就对了。
被禁播的“姜戈”励志哥
被神话的昆汀
《被解放的姜戈》在上映第一天就被叫停了。之前的“一刀未剪”和“最大尺度引进片”的噱头也随突如其来的禁令而成了笑话。从叫停的趋势来看,除了血浆喷涌,应该还有更多的不符合完全没有分级制度国情的镜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被解放的姜戈》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之前,他的传奇故事在内地影迷之间流传,“录像带租赁店的店员,看了成千上万部的电影,觉得没有一部电影是自己喜欢的,就投入电影行业,成了名震天下的导演”,这个传奇故事激励了无数的影迷,夜以继日地看牒,写影评,在网上和人对喷。可是等到互联网发达之后,大家才发现,昆汀的故事原来和巴菲特、盖茨一样—励志的故事总是被隐去了另一面—昆汀也是个有专业、有背景的人。只不过,当时,昆汀已经被大家捧成了神,大家也不好意思背弃自己的过去,再把他从神坛上拉下来。
在录像带店工作期间,昆汀确实看了很多电影,在他成为导演之后,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各种经典电影曾经用过的桥段,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演绎,《被解放的姜戈》也是如此。这种电影,在“影迷”圈中,有一种说法—“致敬”,或者所谓的“影迷电影”,如果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炒冷饭”或者“抄袭”,这两者之间只有一张手纸的区隔。简单地说,郭敬明“重新解构”未成名作家的作品,就是“抄袭”,但是昆汀把经典电影的桥段拿出来再用,那就可以说是“致敬”了。坊间一直有个传闻,说昆汀的成名之作《落水狗》对香港电影《龙虎风云》抄得实在太多,以至于在昆汀去香港期间,曾经专门找《龙虎风云》的导演林岭东道歉。这个段子演绎的成分居多,但就从昆汀经常从别人的电影里挪东西的习惯,这个段子却是说得没错的。
录像带行业对昆汀还有个很大的帮助—让他发现了顾客永远对血腥和暴力最感兴趣,所以他以后的电影里,不管故事有没有那么完整和创新,血腥的段落永远都不会少,因为他知道,观众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忘记盯着剧情是不是有漏洞,或者是不是似曾相识了。
恐怖片到底利用什么伎俩来吓人?我们看到那些血浆喷涌,听到的鬼哭狼嚎都是怎么做出来的?演员演恐怖片害怕了怎么办?为此我们采访了浸淫恐怖片行业多年的特效化妆师、道具师、音效师等幕后高人,为大家揭开恐怖片拍摄的真实内幕。
道具:掏心挖肚靠硅胶,血浆够粘靠蜂蜜
在人人都爱重口味的今天,随便撒几袋番茄酱已经没办法糊弄观众了,于是,咔嚓咔嚓,头皮被掀开了,心脏被挖出来了,脖子被割了……血流成河,尸体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有的还死不闭眼,这样的场景经常会令观众毛骨悚然,虽然明知是假的,但还是令看过的人不寒而栗。
不过对于资深道具及特效化妆师刘吉来说,制造出“横尸遍布”的场景几乎可以说是“基本功”。刘吉介绍:“拍摄割喉戏时,我们先在演员脖子上贴上一层很薄的硅胶假皮,里面夹着很多条装有人工血浆的导管。导演一喊开拍,演员用刀子割开脖子上的假皮,躲在后面的工作人员就迅速地通过导管,将血浆挤出来,造成喷血的效果。”
挖心、撕头皮的戏份也是如法炮制,拍摄的时候演员需要做的只是狰狞痛苦的面部表情,剩下的全部交给硅胶假体、工作人员和后期的剪辑师了。“大家在银幕上看到的五马分尸、掏心挖肚,基本都是靠硅胶作出来的效果。”
不过,也有一些镜头要依靠电脑特效,“像国外的丧尸片,会有人被僵尸吃掉一半的镜头,这种戏单靠硅胶不行,需要在拍摄时把演员身体的一半涂成蓝色或者绿色,后期再用电脑CG(计算机图形学)将涂蓝涂绿的部分去掉,营造出只剩半个身子的效果。”
对于恐怖片来说,血浆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在库布里克导演的恐怖经典之作《闪灵》中,最血腥恐怖的场景莫过于如同洪水般的鲜血从电梯中汹涌而出,淹没了走廊的那一幕。
相比于电脑特效这些新兴技术手段,制作假血浆对于恐怖片道具师来说,可以算是“代代相传的手艺”了。据刘吉介绍,现在制作假血浆的主要原料是色素、蜂蜜、水或者酒精,其中蜂蜜负责调解粘稠度,让假血浆看起来更真实。如果在冬天拍摄,就要用上酒精,避免假血浆凝结过快。刘吉还向记者介绍了另外一个经常出现在恐怖片中的道具——呕吐物,“大多数都是土豆泥或者绿豆汤调出来的。”
场景:墓地坟坡都得去,拍完赶紧磕个头
“恐怖片夜戏多,拍摄场地很多都在荒郊野外,很多地方现在想起来都很后怕。记得有一次,导演安排我跑到一个小土坡上,后来才发现这个土坡是个小坟,所以拍完这场戏,我对这那个土坡不停地磕头。”在《笔仙惊魂》中饰演小武的翟文斌出演过多部恐怖片,他担任编剧并主演的《咒丝》将于暑期上映。
谈到恐怖片的拍摄场地,翟文斌介绍:“除了荒郊野岭,老宅、墓地等,一些具有诡异气息的地方也是拍恐怖片的必备场所,《咒丝》选用的主要拍摄场地,其实就是老旧的化工厂和深夜的地铁站。”
除了在荒郊野外拍摄的场景,日常的生活场景也是恐怖片中不可或缺的“吓人”之地。如《午夜凶铃》中,安静的房间中突然响起的电话声;《咒怨》中,伽椰子从楼梯转角处蠕动爬下;许鞍华的《幽灵人间》经常出现的电车……实际上,电话铃声、楼梯、浴室、镜子……这类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地方,只是被导演巧用静与动、人少与多对比的方法,配以音效、灯光和布景,容易让人产生“带入感”,才营造出了心灵上的恐惧感觉。
音效:恐怖音乐有“神器”,1000美元买一把
没有音效的恐怖片,是要大打折扣的。
《驱魔人》里,那个被魔鬼俯身的小女孩歇斯底里的粗口话和阴森的笑声,《切肤之爱》里女主角用钢丝锯男主角小腿时的声音,《咒怨》里伽椰子从楼梯爬下来那“嘎嘎嘎嘎”的声音,都让人汗毛直竖。
“如果有一部恐怖片,恐怖到让你不仅要捂住双眼,还要堵住耳朵,那才是真正成功的”,电影音效设计师罗锟曾为20多部恐怖片做过配乐。他说:“正常情况下,乐器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而在恐怖电影中,任何一件乐器都能成为制造‘噪音’的发声器。”
以大提琴为例,大提琴音色较为低沉,容易给人一种压抑紧张的感觉,因此常以大提琴的声音作为事件的序幕,而大提琴哀凄的音色更能表现出恐怖片想传达的“死亡”主题。金属乐队使用的电子合成器也能制作出恐怖的音效,电子合成乐器则可做出尖锐的鸣声,藉由忽大忽小的音量、忽快忽慢的音速,给人一种受压迫、急躁不安的感觉,容易引导观众进入片中营造的恐怖氛围。
除了传统乐器外,为恐怖片制造音效的,还有一种名为“水琴”的“神器”。“水琴”的造型非常奇怪,主要部件是一个不锈钢谐振器“碗”与一个圆柱形“脖子”,包含小量的水和数十根长短不一的黄铜标尺,还配有一根类似棒棒糖一样的敲击棍,但是演奏起来,就会出现各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声音。
但是,这个“神器”的制作权被发明者垄断,也就是说只有他本人才能手工做这个乐器,别人不得仿冒,全球限量订做,一把起价1000美元,还不包括附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恐怖片的音效都是这么高端大气,女鬼的笑声、歌声、半夜猫叫、乌鸦叫、敲门声、血溅出来的声音……这些都是恐怖片里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它们大多是“拟声音效”,由拟声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人工合成的。在拟声师手中,电影中的任何声音,都能用再普通不过的物件模拟出来:用木块捶打沙土模仿马蹄声,用铁板模仿雷击声,甚至用芹菜抽打皮垫模仿出众人扭打的撞击声。
演员:拍前“补阳气”,“女鬼”要消瘦
别以为恐怖片单靠道具、场景和音效就能制造出恐怖效果,实际上,恐怖片对演员演技要求非常高,需要凭借演员出色的演技,带动观众如临其境,产生“吓果”。同样一句台词,为什么在恐怖电影中说出来,会格外吓人?执导过《鬼铃》《公寓》《笔仙》等多部惊悚片的导演韩国安兵基认为:“演员台词的语调和呼吸很重要。尤其不能让在演员在演戏时眨眼睛。因为演员一眨眼睛,观众的紧张感就会消失。” 虽说恐怖片的门道内行人都懂,但恐怖片“阴气过重”,许多剧组都会在开拍前做足准备。翟文斌说:“《笔仙》的时候就有请活佛为大家加持,毕竟片里要死人,要杀人。《咒丝》开机的时候也有做法事。开机前整个剧组主创都齐聚八大处烧香。”
另外,“鬼魂”作为片中的核心人物,人选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女鬼,对外形的要求十分高,要消瘦,绝不能太胖,眼睛要大,她们的妆容都很恐怖,或苍白或血腥,总之看不出真人的模样,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演这类角色。
总结陈词
人类对未知事物怀有莫名的恐惧和担忧,这几乎奠定了恐怖片存在的根基。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未知、因为突兀,而恐怖片的编剧和导演所做的事,便是在观众最没有预知的时候,制造出最突兀的景象,达到“吓人”的效果。
而既然害怕,为什么愿意看呢?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教授萨尔德说,人类有一种特殊的心态,那就是寻求令自己害怕的东西。理由是,恐惧能减少抑制“愉悦感”的化学物质。而恐怖片,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体验恐惧的刺激。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享受着“被吓得要死”的感觉,是非常吸引人的,而且看恐怖电影最快乐的时刻,也就是最恐惧的时刻。
于是,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捂住耳朵,一遍又一遍地蒙住双眼,却只为在指缝中偷窥,窃听这个世界的秘密和你我心中不解的荒唐。
裸女敬礼八路军大杀器
抗战剧雷到无极限

神剧《箭在弦上》中,抗日女侠被日本兵围捕后惨遭轮奸,随后女侠小宇宙大爆发翻身跃起用弓箭秒杀十余名日本兵和汉奸。可是,大姐,你早干吗了?
继“手撕鬼子”“被奸女兵起身杀敌数人”等雷人镜头遭批之后,美女裸体与八路军战士相互敬礼的低俗画面,再次成为人们诟病抗战剧娱乐化的热议焦点。至此,科幻、武侠、悬疑、时尚、性感……一切能够博人眼球的手段都尽显于原本应当严肃庄重的抗战剧中。惊颤之余,人们不禁要问:过度娱乐化的“戏说”,不堪入目的裸体敬礼究竟向世人传递怎样的教育讯息,历史剧还要不要守住道德底线?
在微博主流话语中,意淫派抗日剧已成了过街老鼠—不管是鬼子还是国军和共军,番号乱得就像看不出颜色的调色板,战场乱得就像一锅煮糊了的粥。除了日本军官的“王八盒子”不会出错,其他枪械随意穿越:日本兵手里明明端着“汉阳造”,硬说是“三八大盖”;新四军军中配有狙击手,“顺溜”先于时代用上狙击步枪;国军肩上挂着苏联1979年研制的SVD狙击枪,伪军人手一支AK47……基本上,太平洋战场、阿富汗战场以及中国解放战争战场上的武器,一起到抗日战场上办了展览。更可鄙的是,鬼子的智商无限趋近于零:游击队员随便换身日本军装,敌人就成了睁眼瞎。土包子现学几句日本话,鬼子就信以为真干等着挨刀。如果这都行,中国人民何须苦苦抗战八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痛,数千万军民伤亡,才赢得最终的胜利。可是到了我们“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导演手里,就全无实事求是之心,尽是哗众取宠之意了。这既不尊重历史,也不正视现实;既会对不明真相的后来人造成误导,也阻碍了有识之士引领社会反思历史的努力;既是一种阿Q式的自轻自贱,也矮化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
电视剧是大众娱乐产品,但电视剧的创作者不能像“喂猪”一样对待观众。一方面是失去了文化担当的生产者随便来、可劲儿造,盯着收视和钞票奔向深渊;另一方面是失去了正常味觉的观众爱上吹牛皮、瞎胡闹,无所用心地娱乐至死。
一场盛筵爬梯
一地鸡毛
蓝天碧海,椰风和煦,游艇美女,一场盛筵是我等凡人无法想象的奢华。可是没想到,打着尊贵生活展旗号的经济新闻活生生演变成一场娱乐事件—“海天盛筵”一词几成全网狂欢,从微信微博到天涯猫扑,话题如此一致情绪如此一统,可见男女之事果然是人之大欲存焉。大小名人齐齐躺枪,各路二代忙不迭出来辟谣。
事件或许源于3月29日“万达公子”王思聪的一条内容:“又到了一年一度暴发户和黑木耳欢聚三亚的时候了……祝你们找到真爱……(请勿对号入座)”这条充满象征的言论如电影预告般揭开了一场狂欢的序幕。
4月3日上午10点左右,网络开始陆续流传一些关于“三亚海天盛筵”的讨论及图片,内容相当抢眼:天价超跑、私人飞机、巨型游艇、众多富豪同美女齐齐出镜,2100个套套,警力出动、HIV携带者现身等重磅信息更是引爆舆论,矛头直指海天盛筵的活动环节“mc白色派对”。
下午15点后,随着孙兴、汪小菲等众多明星的卷入及更多疑似现场图的流出,网络社区发布了“扒模特高富帅齐聚的三亚海天盛筵”的帖子,将网络的各种重磅信息予以综合,一时间点击破表,引发广泛关注。众网友在跟帖过程中爆料迭出,不仅晒出孙兴、贾乃亮、许雅钧等明星的侧拍,更曝光一张座位区域表,汤子嘉、霍启刚、潘霜霜等名人统统榜上有名。
富人聚集的地方就少不了美女,有人称之组团钓富豪,就连长江商学院都没能躲过这样的俗套,可想而知,海天盛筵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富豪负责各种得瑟,美女负责各种娇媚。没有人记得这是干什么的地方,只想着这是个大“爬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终于在海南学会了玩。
不过还是没有玩好,玩着玩着,就变成了“聚众淫乱”。 海天盛筵一夜之间变成一块臭肉,有人躲之不及,有人蜂拥而上。爆红了的是嫩模,每天有爆料,视频、艳照、辩解、澄清,有条不紊,一看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恶炒。
盯着臭肉的苍蝇,终究变不成蜜蜂,一场盛筵搅得娱乐圈又沉渣泛起,还自以为浑水摸到了大鱼,其实吃到的只是别人眼中的一块臭肉而已。
林志颖完爆SCC高帅富
真正的牛人从来不得瑟 知道最近微博的热门话题前3名是什么吗?嗯,分别是SCC、林志颖、HAC。
当网友们津津乐道海天盛筵时,郭美美用一条微博成功吸引众多眼光:“我一直在澳门根本没去三亚海天盛筵还勾搭什么SCC富二代,说实话我压根看不上,我在澳门输赢就是一辆跑车,北京SCC的几个男孩之前骗了我300万我都懒得说,现在说我是外围去勾高富帅,可笑!说他们想来傍我还差不多。”同时还亮出了她在澳门的500万筹码。郭美美此举引发她与SCC俱乐部成员的群掐大战(SCC即超跑俱乐部,入门级跑车是保时捷911和日产GTR ),一位据称是SCC成员的富二代更亮出余额高达37亿元的银行卡账单,并称他另外有一个99亿的账户。虽然这些账单图的真实性令人质疑,但也够让小百姓的心碎一地了。
如果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错了。也许是担心屌丝们还不够伤感,马上有人追加新概念“HAC”。HAC是什么?它是SCC升级版,只有10位会员,入门级是1000万元以上的限量版跑车。两者区别就是:SCC会员大都身家过亿,HAC会员身家过百亿。其10位成员的名单如下:蒋鑫、付嵩洋、付斌、Mr.J(姓名不明)、尹喜地、周挺、李麒麟、孙竞祖、云南板僳头(姓名不明)、M ileson-Q -G(姓名不明)以及林志颖。
呃哦,林志颖也是HAC的10个会员之一?没错,就是那个年少成名红遍亚洲的小旋风,那个容颜不老的赛车手,那个有潜水执照的台湾网络部要员,那个甚至被传是哪吒转世、差点成为泰国驸马、身家过百亿的智能型企业家!对于HAC会员这个微博上热疯了的身份,林志颖并无回应,只发了一条微博:“全家去动物园”,并秀出了他在游乐园拍摄的照片,姿态之轻松让人想给他按个“赞”。
好吧,以后谁还敢装x,请林志颖出来就对了。
被禁播的“姜戈”励志哥
被神话的昆汀
《被解放的姜戈》在上映第一天就被叫停了。之前的“一刀未剪”和“最大尺度引进片”的噱头也随突如其来的禁令而成了笑话。从叫停的趋势来看,除了血浆喷涌,应该还有更多的不符合完全没有分级制度国情的镜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被解放的姜戈》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之前,他的传奇故事在内地影迷之间流传,“录像带租赁店的店员,看了成千上万部的电影,觉得没有一部电影是自己喜欢的,就投入电影行业,成了名震天下的导演”,这个传奇故事激励了无数的影迷,夜以继日地看牒,写影评,在网上和人对喷。可是等到互联网发达之后,大家才发现,昆汀的故事原来和巴菲特、盖茨一样—励志的故事总是被隐去了另一面—昆汀也是个有专业、有背景的人。只不过,当时,昆汀已经被大家捧成了神,大家也不好意思背弃自己的过去,再把他从神坛上拉下来。
在录像带店工作期间,昆汀确实看了很多电影,在他成为导演之后,他的电影里经常出现各种经典电影曾经用过的桥段,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演绎,《被解放的姜戈》也是如此。这种电影,在“影迷”圈中,有一种说法—“致敬”,或者所谓的“影迷电影”,如果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炒冷饭”或者“抄袭”,这两者之间只有一张手纸的区隔。简单地说,郭敬明“重新解构”未成名作家的作品,就是“抄袭”,但是昆汀把经典电影的桥段拿出来再用,那就可以说是“致敬”了。坊间一直有个传闻,说昆汀的成名之作《落水狗》对香港电影《龙虎风云》抄得实在太多,以至于在昆汀去香港期间,曾经专门找《龙虎风云》的导演林岭东道歉。这个段子演绎的成分居多,但就从昆汀经常从别人的电影里挪东西的习惯,这个段子却是说得没错的。
录像带行业对昆汀还有个很大的帮助—让他发现了顾客永远对血腥和暴力最感兴趣,所以他以后的电影里,不管故事有没有那么完整和创新,血腥的段落永远都不会少,因为他知道,观众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忘记盯着剧情是不是有漏洞,或者是不是似曾相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