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8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女排精神的声名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但它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真谛,未必尽人皆知。
  1951年,我在部队。由于任务需要,经过选拔,从业余爱好转为八一排球队第一代专业运动员,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排球运动的各个发展阶段,是迄今为数不多的亲历者、实践者和见证者,对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略知一二。尽管我近年来已“淡出江湖”,“不谋其政”,但70年的排球情结,依然对其意惹情牵。

女排精神的产生背景


  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排球运动群众基础较弱,技术水平不高,同当时世界排坛霸主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相比,难以望其项背。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下,特别是1952年11月国家体委成立后,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排球群众基础逐步夯实,技术水平不断提升。1956年9月,中国队在巴黎首次参加世界排球锦标赛,取得了女排第6名、男排第9名的可观成绩,当时我是二传手。

  我国排球界人士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老大哥”比较系统的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60年代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苦练技术本领,同时,学习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大运动量训练方法。在这种形势下,国家体委根据贺龙副总理的要求,提出了“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和“五过硬(思想过硬、身体过硬、技术过硬、训练过硬、比赛过硬)”,以及“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我国排球训练的指导思想、精神面貌和训练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当时排球界上下有一股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的强烈愿望。到1966年“文革”前夕,我国排球运动群众基础和技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与高度。其时,各地方和军队排球队都具有很强实力,国家男女排访欧比赛,可以与苏联等世界强队相抗衡,形势令人鼓舞,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由于“文革”的折腾,导致全国训练停顿,水平下降。排球界在挫折与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发愤图强。1972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在广州二沙头训练基地号召:要把体育运动水平搞上去。这极大鼓舞着运动队重整旗鼓,奋起直追,恢复训练秩序,掀起训练高潮。同年6月10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发表20周年,在北京举行全国篮、排、足、乒、羽五项球类运动会,推动了全国训练热潮。11月在北京召开三大球训练工作会议,总结20年排球训练经验,提出我国排球战术指导思想,规划3—5年發展方向,决定大力培育青少年运动员,并组织全国排球大集训。

  言出行随,雷厉风行。同年12月,国家体委经过调研论证,选定在福建省漳州市快速建成集训基地,组织男女各6支青年队开展为期100天的大集训。此后,包括成年队在内,每年都组织行之有效的集训,并陆续开辟了其他几个新基地。
  排球组织大集训是一大创举。集训初期就提出“苦干三五年,打败日本南朝鲜”的奋斗目标。当时,日本队是亚洲和世界冠军,韩国队为季军,打败她们,就意味着冲出亚洲,雄冠世界。
  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各队胸怀宏伟抱负,立志打翻身仗,在物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进行超常艰苦的“三从一大”训练,并在集训过程中为各队创造条件,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高技能,磨练意志;丰富智慧,增长才干;以练为主,练赛结合;精心培育,打造人才。通过多年艰苦的系统训练,我国排球开始形成多强对抗格局,积累丰富训练经验,造就众多精明教练,涌现大批优秀选手,呈现出欣欣向荣、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女排精神的形成过程


  到70年代中后期,中国排球几代人历尽磨难,在学习他人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遵循排球运动训练规律、顺应世界排球技术趋势、符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正确发展道路。长期实践的过程,孕育着胸怀祖国、刻苦训练、顽强比赛、团结友爱等女排精神因子,成为日常训练与比赛有力的精神支柱。
  国家男女排1974年在墨西哥参加世锦赛时,分别跌至第15名和第14名的历史最低点。国家体委为了养精蓄锐,“藏富于民”,调动地方积极性,以备他日东山再起,决定临时解散国家队,着力加强地方和军队排球队建设。1976年6月,国家体委审时度势,决定重新组建国家队,由袁伟民任女排主教练,戴廷斌当男排主教练,选拔的国家队队员大都是4年前在漳州参加集训、接受系统训练、掌握扎实功底的青年军。
  袁伟民初执教鞭,胸怀大志,责任心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有丰富的排球阅历与长期训练实践,在江苏队4年、国家队12年,当了16年二传手。他掌握全面技术,具备良好品格,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到过几十个国家参加无数次重大国际比赛,求知好学,善于思考,博采众长,敢为人先。这些基本素质决定了他有能力带好中国女排。

  袁伟民不负众望,在助手们和运动员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下,较短时间内就把中国女排打造成一支拥有技术特点、战术风格、意志顽强、作风过硬、团结友爱、有勇有谋、能打胜仗的队伍,1977年世界杯获第4名,1978年世锦赛得第6名,1979年亚锦赛夺取桂冠,均超出历史最好成绩。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日本首登世界杯宝座,1982年在秘鲁又获世锦赛冠军,1984年在美国夺得奥运会金牌。“三连冠”并非轻而易举、唾手而得,而且都是在与东道主决战、天时地利人和不利于我的情势下艰难取得的。1984年底,袁伟民出任国家体委副主任,1985年和1986年中国女排分别由邓若曾、张蓉芳执教,世界杯和世锦赛连拔头筹,号称“五连冠”。
  中国女排获得这些奇迹般的战绩,不是靠运气,而是拼本事,在日积月累中磨练,彰显出胸怀祖国重托,励志为国争光,刻苦科学训练,驾驭精湛技术,正确运用战术,顽強拼搏比赛,紧密团结奋斗。这个团队拥有的技术实力及其表现的精神风貌,人们称之为女排精神。
  或许是月盈则亏,盛极必衰。由于主客观诸原因,中国女排获“五连冠”之后,走了一段挫折衰落的历程。21世纪初叶,排球形势否极泰来,出现生机。中国女排分别由陈忠和和郎平率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传承与弘扬女排精神,先后获得3个世界杯和两个奥运会冠军。目前,中国女排在郎平带领下,信心满满、雄心勃勃地走向东京奥运会的新征程。
  那么,什么是女排精神?它与技术实力有什么关系?辩证唯物论认为,精神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必依附或植根于相应的物质基础之上,女排精神也不例外。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但精神可以反作用于物质。
  女排精神不是偶然出现,它是如前所述几代中国排球人几经磨难、不断探索、共同缔造的结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袁伟民和他的团队创建,继任者陈忠和、郎平等教练承上启下,发扬光大,通过训练比赛生活,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是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引领时势的必然。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初战不利,在预赛中1比3败给美国队,后经过关斩将,一路艰辛,在决赛中又逢东道主。首局跌宕起伏,在比分14平的关键时刻,袁伟民换上侯玉珠发球,第1个球直接得分,第2个造成我队打探头球,16比14取胜,此后连取两局,以3比0夺冠。人们赞赏袁伟民的魄力与胆识,也欣赏侯玉珠的沉着与技艺。这个现象看似偶然,隐藏着事物的必然。一是侯玉珠身怀绝技;二是袁指导知人善任;三是美国队本土作战想赢怕输。具备这三条,才会有连发两球得分的结果。恩格斯说过:“有谁曾经不冒一点风险,而打过胜仗?”关键时刻,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去冒点风险。但这种冒险不是莽撞和妄动,而是建立在平时苦练过硬本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队员充分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临场双方情势分析的基础上。
  2004年雅典奥运会,陈忠和率队在预赛中以3比0大胜俄罗斯队。冤家路窄,决赛中又遇老对手,前两局以0比2大比分落后,危在旦夕,经过惊险奋战,连拔三城,才以3比2胜出。
  2016年里约奥运会,郎平带中国女排出师不顺,起步维艰,以小组第四进入淘汰赛,后经披荆斩棘,排除万难,战胜了巴西、塞尔维亚等劲旅而折桂。这些战例都是技术与精神相互作用的典范,值得后人学习与珍藏。
  女排精神不是孤立存在,它依附或植根于相应的技术实力基础之上。袁伟民在取得“三连冠”后,总结中国女排的技术优势,主要是技术全面,战术多变,高快结合,配合默契。时任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曾赞赏中国女排的打法代表了当代世界排球发展趋势。获得这些技术优势,必须依赖于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培养出来的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顽强拼搏、奋勇进取等优良精神作风作支撑。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愈高”,是对技术与精神辩证关系的精彩解读。高超技术实力是良好精神因素赖以存在的载体,良好精神因素可以使高超技术实力如虎添翼。没有实力基础,精神作用有限;反之,没有精神支撑,技术实力也难以充分发挥。因此,物质与精神,技术与作风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不言而喻,望梅可以止渴,但画饼不能充饥。良好精神可以带动技术实力发挥,但不能代替技术实力。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比赛的胜败较量主要是通过发挥技术实力去实现的,技术实力的对抗只能用技术实力去攻破。然而,良好精神一旦武装了运动员,就会产生强大的技术力量,使其更好地发挥威力。

女排精神将永放光芒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获得第13届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他指出:“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这是对女排精神的全面概括与精辟论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励了排坛人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自信心和自豪感。
  女排精神是中国排球几代人的长期积淀,底蕴深厚,经过袁伟民、郎平及陈忠和等教练率领的团队浓墨重彩地充分展现,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女排精神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不受时空制约。其影响、宽度超越了体育领域,深度不止于一代人。
  可以预见,随着运动员身材、体能和进攻能力的提高,排球攻防对抗必将加剧,不但网上扣、拦技术的争夺强烈,地面垫、传、防、保等技术的较量也吃重,攻防必须更加全面协调。技术战术水平不断发展,对女排精神也会提出新的要求,丰富新的内涵,譬如训练的艰苦性与科学性,比赛的预见性与计划性,以及调动人的能动作用等,将会进一步加强。这应是新时代中国排球界责无旁贷的任务。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排球界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学习女排精神,学习唯物辩证法,学习中国排球史,学习排球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和行动,把我国排球运动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让演讲动起来?本文试着从两大方面来阐述。一是怎么样才是好的“讲”,一是如何让“演”的作用发挥得恰如其分。只有做到这二者的统一,才是一次成功的演讲。  【关键词】演讲;“三性统一”;表演性;趣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今教育模式当中,对学生的应试(动笔)能力远远大于动嘴动手能力,以致有些学生在考试当中可能会取得较高的卷面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学生阅读,在整个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对农村七年级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去年,根据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小课题研究申报,我申报了课题“农村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探究”,并被县教师进修学校立项。对在教研相对薄弱的农村
获得东京奥运会资格后的欢欣历史突破 为橄榄球注入新动力  当决赛终场哨声吹响,比分定格在33比O时,中国队替补席上的队员、教练们冲进场中,和场上队员们拥抱在一起。赛场内回荡起“我们是冠军”的激昂歌声,观众的呐喊和队员们庆祝的欢呼交织在一起,成了这一刻最美的旋律。  中国橄榄球协会主席陈应表说:“今天的成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重托,归功于每一位为此而孜孜不倦奋斗的人。”  实现这次历史性突破,具有里
来吧,聊吧 请在这里结盟  天涯球迷一家/天涯皇马球迷协会曼联球迷协会/雄起中超/阿森纳中国球迷会  这里有一群和你一样的人,一日球迷,终生球迷。他们活跃于世界各地球迷论坛和社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020年,他们还在这儿肆意抒怀,宣泄快意恩仇。再见80一代  当时间的脚步踏入2020年的时候,这意味着最老的80后迈入40岁的门槛。还记得十几年前曾读过的一本杂志,盘点那些潜力无穷的80后球星,文中
前两天,看了《集结号》,冯小刚还是不辱声名,给咱老百姓拍了个好片子。今年年末的两部战争大片《投名状》和《集结号》都不错,算是挽回了今年电影的颓势。现在,年末贺岁档已经约定俗成,不仅片方扎堆,观众也挤在一块儿。我看,年末电影院一派热闹景象,场场爆满。而且,外企、民企公司为员工包场的也不少,还有买票送客户的,更助长了贺岁档的火爆。中国人多,以前主旋律电影凭借一纸公文靠包场冲票房,想不到,现在贺岁票房也
东京奥运会近在眼前,很多人觉得这次奥运会格外特殊,但细想一下,哪一次等待中的奥运不是特殊的一次呢?  有人习惯每一年的同一天在相同的地点与场景中留影纪念,记录当下的状态。那不变的地点与场景,就成为时光轴中不变的坐标。多年之后,将这些老照片依次排列,会清晰地察觉到流年中岁月的脚步。人在变,背景在变,人与背景的联系似乎从未改变,令人感慨物是人非、物非人是。  奥运会之于中国体育也是如此。四年一次的轮转
丹麦4比1击败俄罗斯出线,全队向球迷谢场。  邓弗里斯也许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荷兰足球的红人。7年前,他曾经代表阿鲁巴队出场,球队主帅将他从中卫改造为边后卫,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本届欧洲杯之前,有人认为邓弗里斯是一把双刃剑:他有进攻能力,但身材过于高大,多次折返冲刺后容易丧失位置感。然而,恰当的体系可以扬长避短,球员把优点发挥到极致就能成为球星。邓弗里斯绝杀乌克兰一战成名,这与教练的安排和队友
人体之气对于人体来讲,除去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血的生成,推动血的运行;促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 人体的热量来源于气。人的体温是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的。人的脏腑、经络也必须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常
站在颁奖台的最高处世界举坛记住她的名字  李雯雯第一次出现在有影响力的国际赛场,是2019年2月的福州世界杯赛。当时,中国队派出30岁的奥运冠军孟苏平和18岁小将李雯雯,用一老一新的组合,夹击俄罗斯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卡什丽娜。这是东京奥运周期中国选手第一次让卡什丽娜感受到力不从心。孟苏平摘金,李雯雯第二,两人都赢了卡什丽娜。  两个月后的宁波亚锦赛,李雯雯锋芒毕露,赢了孟苏平。抓举中李雯雯举起147
被迫退役困难重重  欧美媒体调查发现,一流体育明星中很少有自觉自愿退役者,相当多的人属于突如其来,被迫退役,因此遇到的困难更大。  有些运动员在体育生涯正值起飞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伤病,不得不退役。24岁的加拉格尔是英国著名女子橄榄球运动员,曾经代表英国打过29场国际比赛。在她看来,为英国队上场50次应当没问题。然而,在六国橄榄球对抗赛英格兰队与苏格兰队的比赛中,她的韧带拉伤。  年轻气盛的加拉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