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羟肟酸钠与C18烷(烯)酸钠协同浮选金红石的机理研究

来源 :矿产保护与利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金红石在苯甲羟肟酸钠与C18烷(烯)酸钠复合体系中的浮选特性,采用多种界面化学检测手段研究了组合药剂之间以及组合药剂与金红石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四种药剂对金红石捕收能力的大小顺序为:亚麻酸钠(εmax=89.23%,ε为回收率)>亚油酸钠(εmax=69.57%)>苯甲羟肟酸钠(εmax=38.43%)>硬脂酸钠(εmax=7.13%).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脂肪酸钠分子中的双键数目对药剂的捕收能力及药剂组合的协同效应影响较大,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双键数目的多少可对脂肪酸类药剂的krafft点、分子结构及其与苯甲羟肟酸钠之间的作用力产生不同影响.三种药剂组合对金红石捕收能力的大小顺序为:苯甲羟肟酸钠+亚油酸钠≈苯甲羟肟酸钠+亚麻酸钠苯甲羟肟酸钠与硬脂酸钠.脂肪酸类药剂分子中的双键可与苯甲羟肟酸钠分子中的苯环产生电子共轭效应,该效应所生成的缔合物种类及其空间构象是影响组合药剂浮选效果的关键因素.苯甲羟肟酸钠和亚油酸钠体系中金红石的浮选行为与其带隙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苯甲羟肟酸钠与亚麻酸钠体系中的对应关系则不明显,具体原因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单个、一层、多层(两层、三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的相互作用,从原子层面上分析Au(100)表面的亲/疏水性质.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水滴在金表面的润湿过程,进而从介观层面上揭示金表面的亲/疏水性质.结果表明,单个水分子在Au(100)表面是物理吸附.与单个水分子吸附构型相比,一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作用,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和层间氢键作用.随着水分子层数的增多,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的内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原子的平均作用距离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菱锌矿伴生的高可溶性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会导致矿浆中含有大量钙(镁)离子,从而影响菱锌矿的浮选.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钙(镁)离子在菱锌矿(101)表面吸附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钙离子和镁离子会与清洁菱锌矿(101)表面发生较强的化学吸附,并且钙离子的吸附比镁离子更强.水化后的菱锌矿(101)表面也会与钙离子和镁离子发生吸附,但是吸附强度明显减弱.另外,钙离子在水化菱锌矿(101)表面的吸附会削弱菱锌矿(101)表面的水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消除菱锌矿浮选过程中难免离子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1型糖尿病(T1DM)主要由自身免疫应答介导,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间稳态的破坏与T1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方式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动物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疗法(益生菌治疗、粪菌移植、短链脂肪酸补充)对T1DM的保护作用,但相关临床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探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综述肠道菌群疗法防治T1DM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对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局限性进行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且具有内分泌症状,部分呈侵袭性生长,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分类系统对垂体腺瘤临床行为预测能力有限,肿瘤亚类有待发现。表观遗传学是对不改变DNA序列的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为垂体腺瘤的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信息,并可能对预测和治疗产生影响。本文就垂体腺瘤在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病理与临床特征高度异质性的疾病。1型糖尿病(T1DM)在遗传学、免疫学、代谢学及治疗学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内在型与临床表型。精准医学的兴起为糖尿病的深入研究及临床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将阐述T1DM精准医学在诊断、预防、治疗、预测及监测方面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与可能的发展方向。“,”Diabetes is a group of highly heterogenous diseases with multiple etiopathologies and clinical characte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2-巯基苯并噻唑(MBT)、2-巯基苯基恶唑(MBO)和2-巯基苯基咪唑(MBI)三种螯合捕收剂的电子结构,系统地研究了分别取代N、O、S原子对捕收剂的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BO费米能级附近主要由硫原子贡献组成,S1、S2原子具有较高活性,表现出更强的电子活性,说明MBO的捕收性和选择性比其他两种捕收剂的都强.通过前线轨道计算可知MBO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最强,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三种螯合捕收剂发生作用的差别.试验中三种螯合捕收剂浮选黄铜矿和黄铁矿时,MBO、MBT、MBI对黄铜矿的
黄铜矿和辉钼矿是两种典型的硫化矿,其浮选分离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硫化矿易氧化,矿物表面氧化程度和氧化产物类型对其浮选行为有重要影响.黄铜矿、辉钼矿在浮选之前进行氧化预处理,它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和不同类型的氧化产物,这些原因使矿物的表面原有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矿物固有的浮选行为,实现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分离.论文介绍了黄铜矿、辉钼矿的表面特性,分析了其表面氧化机理,综述了铜钼硫化矿氧化浮选分离的研究现状,旨在为铜钼硫化矿物绿色、高效浮选分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目的:通过优化经费管理模式创造一个高效运营的科研管理平台,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方法:基于信息化平台将各系统互联互通,形成一套新的经费管理模式。结果: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经费管理模式规范了工作流程,降低了内控风险,方便科研人员、财务人员进行科研质控与管理。结论: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经费管理模式通过整合系统资源和业务流程,实现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内控监督、创新科研活力的管理目标。“,”Objective:By optimizing the fund management mode, a scientifi
以MOH为捕收剂,水玻璃、草酸、LD-C(一种有机高分子抑制剂)为抑制剂,对钛铁矿和辉石进行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并通过浮选溶液化学分析、Zeta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研究了LD-C与钛铁矿和辉石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LD-C对辉石的选择性抑制效果明显优于水玻璃和草酸,在弱酸性环境(pH=5~6)、捕收剂MOH用量为160 mg/L、抑制剂LD-C用量为2 mg/L的条件下,钛铁矿回收率为80%,辉石回收率为9%.LD-C与钛铁矿作用后,对捕收剂在钛铁矿表面吸附的影响较小.LD-C与辉石作用后会阻碍捕
传统钼铅分离过程中使用磷诺克斯作为抑制剂,存在毒性大、污染严重等问题.为了降低金堆城钼精矿中铅的含量,对比了毒性较弱的巯基丙醇、L-半胱氨酸、1,3-氧硫杂戊环-羧酸、硫普罗宁的铅抑制效果,并对抑制剂用量进行了考察,经过比较选取1,3-氧硫杂戊环-羧酸作为金堆城钼铅混合精矿的抑制剂.经过条件试验,最终确定在再磨细度-38μm占80%时,经过一次粗选、五次精选,可以获得钼品位52.20%、回收率85.01%、含铅0.010%的钼精矿产品,其效果与磷诺克斯相当.采用配位化学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方铅矿和辉钼矿